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虚构作为文学创作的手段,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同时也规定了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非认知的;文学的真实是主观愿望的真实,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文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与宗教面对同一世界之谜、人生之谜。所以文学并不向人们提供科学真理,文学只是人类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旅程,而文学创作的真实与虚构早已成为一个中心话题,文学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似乎还没有人将它分得清楚。而在这里,文学创造中真实与虚构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不能分离。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那些逝去的哲人们的生平事迹全淹灭后,常常只是余留下一些说过的话,被人们记忆、传颂。这些话似乎替代他们在人世的位置,继续活着。这些话宛如他们的形象,被人们看见。人们心里默念到那句话,眼前就会升起一幅这位哲人的肖像。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肖像。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是龙年。古往今来,龙的传说与故事数不胜数。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可见,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多高。但在西方文明中,龙却是不折不扣的"邪恶"怪物。那么,龙的原型是什么?生活中又能找到哪些龙的影子呢?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一性的历史是客观的存在,"实录"是作为第二性的历史(历史叙事)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历史叙事的目的。历史叙事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史料、叙事者、历史叙事的载体——语言文字,其中叙事者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历史叙事的载体——语言文字具有比喻性、想象性、虚构性。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既是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又以元小说特征名闻遐迩。本文试图从元小说的角度分析《洛丽塔》的叙事特征,以期对元小说的特征和纳氏作品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杨舒 《科技信息》2012,(24):200-200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成千上万部小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小说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更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冲击。但这里面有好多人物都是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情节的趣味和曲折性,使内容更丰富,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8.
小说无法追求到与现实一体化的真实,虚构真实不来自与现实真实事物的直接对应,而来自与现实相差别的符号系统,符号对于真正事物的表达仅是真实的幻觉,表明一种真实被现实承认的可能。古典小说力图建立真实的感情空间以替代时现实的感觉,20世纪小说的极大特点,是虚构真实的符号化,并以此超越现实真实的幻觉。  相似文献   

9.
与以往的文学艺术虚构观不同,海德格尔否定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的幻想和虚构;他所说的文学艺术与现实世界相区分的"另一个天地",则是主体消解、物我相融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才为人在科技霸权肆虐的现代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这一文学艺术虚构观既包含着深刻的洞见,也显示出他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新作《考工记》重回20世纪40年代,写出了上海一宅及宅中人载沉载浮开阖的60余载。她在历史追寻的同时关注个人日常经验,化回避为恢复,化疏离为和解;她在器物书写的过程中自觉地忖量人生与文化的关系,寄寓了真切的体悟与忧思。王安忆躬身力行的纪实与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创作美学,她忠实地写实,又牢牢把握虚构的权力,营造了其考工之下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是“狐精”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老的民族记忆。这一神话原型在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表现在神话原型逐渐世俗化,英雄原型与彼岸原型植入到传说中,迎合了中国民间的“狂欢化”想象。  相似文献   

12.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和中西方海伦、涂山氏神话文本的故事流变,分析神话构形暗含的虚构“越界”行为,与虚构化行为的现代阐释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及其赋有的理论意义.分析认为:其一,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适合用来观察、审视和检测处于流变中的不同时期的神话文本;其二,作为艺术起源的神话,海伦、涂山女的故事流变,缘自于神话虚构所赋有的“越界”行为.概言之,神话虚构“越界”行为从属“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然而这一源自于远古神话遗存的“艺术方式”却不断地“在每个时代产生回音”与生产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3.
《蟹行》以“古斯特洛夫号”的沉没为中心,再现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场旷世海难和一幕幕悲惨的战争画面。同时,基于当代现实,虚构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故事。真实与虚构通过“蟹行”的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蟹行》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历史意蕴,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皇宫的寓言》是博尔赫斯一篇不足九百字的小说,它充分体现了博氏虚构小说的特质:不确定的因素,扑朔迷离的情节,游戏三昧的语言,浩瀚无边的幻想,这些都深深隐藏着作者的真实意图。在小说中博尔赫斯不但消解了现时与梦幻,也完美地融合了真实与虚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几乎既是博尔赫斯小说的主题,也是他小说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16.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17.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用声音记录这个时代,通过日常生活和存在细节,通过大大小小的人物的声音、回忆、情感来编写这个国家,编写这个时代,“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的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她说“我组织起的不是真实(真实是无法企及的),而是形象,是自己时代的形象,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我们对它的感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正是她众多非虚构作品中的一部代表作,它寻找事件的真相,也叩问每一个亲历者的灵魂。笔者试从在场书写、复调书写、“我”的书写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重要内容。《东方学》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影响可谓深远。书中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学科体系建构的阐述折射出文本虚构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复杂关联。历史知识的文本化通过对历史本质和历史观等方面的质疑客观上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但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也正是在试图破除现代性困局的历史解构过程中愈加凸显。  相似文献   

19.
从西汉到南朝刘宋年间山水赋存在一个从虚构走向写实的发展特征,晋宋之际的赋作中,这个特征尤为明显,谢灵运的《山居赋》是其中的代表。谢灵运一方面运用汉大赋的传统手法,对始宁别墅的种种景观进行铺写;另一方面又多用雕绘修饰的手法描写景物,使其中山水景物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此外,他的一些山水诗可与此赋对赏。从虚构向写实的转变与文人辞赋观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山水赋的自身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非虚构文学作品引起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始于《中国作家》和《人民文学》杂志对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刊发及引导,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助推.国内非虚构文学作品以梁鸿的"梁庄"系列作品为代表,以时空和情感"双重在场"的方式,呈现了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