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古地磁结果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永成  黄宝春  朱日祥  刘涛 《科学通报》2004,49(10):993-999
对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一以反极性为主的稳定特征剩磁分量. 正的褶皱检验结果表明此特征分量可能为成岩时获得的原生剩磁. 对比欧亚大陆60 Ma的极位置, 表明在西南天山南缘至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之间, 始新世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并未引起显著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此外, 托云盆地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磁结果表明, 托云盆地在古新世之后很可能发生了20°~35°左右的局部顺时针旋转. 推测此局部旋转很可能与新生代帕米尔弧北东东向挤压所引起的局部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2.
构造带变形能的有限元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同一外边界和岩石力学性质条件下,用有限元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构造变形带内部变形能的差别和分布问题。形状改变UW比体积改变能UT大将近一个数量级,它们和构造变形能UB在挤压,剪切和引张变形岩带中总体积逐步变小。  相似文献   

3.
大陆俯冲隧道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板块界面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永飞  赵子福  陈伊翔 《科学通报》2013,(23):2233-2239
研究俯冲带过程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板块界面相互作用是实现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机制.将俯冲隧道模型拓展到大陆碰撞造山带,能够透视大陆俯冲带构造过程及其产物.由长英质到镁铁质岩石组成的大陆地壳于不同深度从大陆岩石圈上部拆离并迁移进入大陆俯冲隧道,由橄榄岩组成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楔底部也受到俯冲板片刮削进入俯冲隧道.大小不同的地壳和地幔碎块在俯冲隧道中受到角力流作用向上或向下运动,导致它们经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乃至局部深熔.在俯冲隧道中壳源岩石与幔源岩石之间发生机械混合,结果形成了超高压变质混杂岩.它们在折返到地壳层位时与低级变质岩拼合到一起,形成构造混杂岩,结果在同一造山带出露有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俯冲陆壳基底花岗岩和上覆沉积物衍生的熔/流体与上覆大陆岩石圈地幔楔橄榄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实现了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壳幔相互作用.超高压变质岩原岩性质支配了碰撞造山带的类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大小和折返速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对中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资料作了系统研究.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1970年1月~2000年5月期间中国大陆ML≥2.0级并给出深度的31282次1和2类精度的浅源地震为基础,研究了深度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滑动平均方法,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平均深度为(16±7)km,东部地区为(13±6)km,西部为(18±8)km,东部比西部平均偏浅5km.我国大陆地震深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西南部地区,即塔里木地块的西端和西南缘.震源深度与构造分区的关系密切,青藏活动地块震源深度平均为(33±12)km.新疆活动地块为(21±10)km,华北为(14±7)km;东北为(11±5)km;华南为(10±4)km.完整地块边界上的地震较深,其中最明显的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缘、北缘;准噶尔盆地的南边缘,阿拉善地块的南边缘;鄂尔多斯地块的东、西两侧以及四川盆地的西边缘.在新生性的破裂带上地震偏浅,如滇西南地震带及张渤地震带.另外,还根据我国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讨论了壳幔(主要是地壳)力学行为、变形属性和破坏方式.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北部的早期隆升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变形隆升时间及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控制的河西走廊盆地是位于高原最北端的新生代前陆盆地, 其中巨厚的沉积物和沉积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北部的变形隆升历史.盆地中最老新生代地层火烧沟组为山麓-河湖相沉积, 与上下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高精度古地磁学与岩石磁学测年表明它们的年龄分别约为40.2和33.4 Ma, 前者揭示新生代青藏高原北部早期隆升的最晚时间, 推断导致高原北部隆升的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的前缘最迟在那时就已到达高原最北部, 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最晚也在那时形成和连通.后者揭示高原发生了第二次强烈变形和隆升, 并导致了盆地自此以来顺时针旋转了17°, 并使火烧沟组顶部代表的晚始新世高原最早期夷平面瓦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7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下的现今运动和变形状况,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受印度次大陆向北推挤所形成的大幅度水平运动及变形方式,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7.
天山中段南麓的第四纪褶皱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天山是亚欧大陆内部重要的活动构造带,通过地表地质和地震剖面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天山中段南麓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内部,鉴别出库车塔吾背斜南翼的褶皱崖和东丘里塔格背斜北翼的褶皱崖.褶皱崖是由于断层台阶状转折和运动,其上盘原来水平的沉积层和地表面因活动轴面及固定轴面的分离而形成单斜构造.测量褶皱崖的形态,利用受变形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年代,求得深处断层所造成的地壳缩短,东丘里塔格背斜北翼第四纪缩短率为(1±0.1)mm/a.东丘里塔格背斜和库车塔吾背斜的褶皱崖证实了库车地区地壳缩短构造延伸进入第四纪晚期.  相似文献   

8.
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构造岩: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形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中岩  方爱民  俞良军 《科学通报》2002,47(12):946-950
青岛仰口湾出露了一套超高压韧性剪切混杂岩。混杂岩由弱变形的岩块和高度塑性流变的糜棱岩组成。超高压变质构造岩包括强变形的和糜棱岩化的榴辉岩。柯石英在构造岩中以石榴石和绿辉石包裹体和料间矿物的形式出现,表明构造变形发生在柯石英的稳定域(800-850℃,>30GPa),属上地幔范围。柯石英呈短柱状和浑圆状,具有波状消光和裂纹,表现了以脆性变形为主的特点。石榴石也以脆性破裂为主,只有少量的细颈化和拉长,绿辉石普遍被拉长,并具有很强的定向排列,波状消光,亚晶粒和动态重结晶构造,以塑性流变为特点。超高压变质构造岩可能是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早期在剪切构造带中形成的,其运动方向指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9.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中生代沉积盆地南侧, 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的复杂逆冲推覆体系, 具有多期逆冲推覆变形演化历史. 为了确定构造变形时代, 对断层带内同构造黑云母和白云母分别进行了常规40Ar/39Ar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研究, 获得了193.7±3.9 Ma和121.6±1.6 Ma两个等时线年龄, 表明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两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 早期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发生在燕山期. 同位素测年结果与野外地质关系符合一致, 印支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由南向北推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 晚期燕山期逆冲推覆变形向北北西方向推覆, 叠加改造了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0.
万天丰 《自然杂志》2008,30(4):216-222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近来显得不大景气。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此学科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术气氛和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笔者拟在构造变形的年代学、变形机制,大地构造演化问题,流变学与流体的作用问题,过多的术语创新问题,以及大力发展应用构造地质学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抛砖引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热源体分割程度引起热传导及其温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吕古贤  王红才  郭涛  马寅生  胡道功 《科学通报》1999,44(10):1099-1102
为研究热源体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的热传导的差别及其温度变化轨迹问题,设一定体积的热源地质体被分割成若干孤立体,随着分割数的增加,封闭系数η(η=S0/∑i-1,nSi)值减小,热源体的传导表面积变大,则分别相似于处在封闭程度不同的构造空间,有限元数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处于挤压变形带→剪切变形带→经张变形带,其中的热源体向围岩传导热量的速度表现出相对慢→较快→最快的差别,则它们内部的温度降低速率则有小  相似文献   

12.
断裂系统形成机制: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勋 《自然杂志》2011,33(5):260-265
 由于断裂系统的形成大多与大变形构造过程有关,故从小变形岩石力学实验归纳得到的库仑破裂准则及相关的安德森断层模式,并非总能对其形成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物理模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许多原先认为具有复杂形成机制的断裂系统,其实可以是简单构造变形过程的产物,也无需复杂的动力学机理解释。本文通过一些伸展、挤压和反转这三类常见构造的典型研究实例,以展示物理模拟实验所能带给我们的有关断裂系统形成机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挤出块体西边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对Tapponnier等人提出的青藏高原周缘响应两大陆碰撞发生的“块体挤出”模式的野外检验中,高原东南部向南滑出的陆块西边界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新近的工作证明,腾冲地块的东、西边界高黎贡右旋增滑带和那邦右旋走滑带的运动学,变形年代学与挤出地块的东边界红河-哀牢山左旋增滑带有很好的对应性,由此推定高黎贡和那邦右旋走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部响应两大陆碰撞向南挤出地块的西边界,已有结果还显示,作为吸纳两  相似文献   

14.
解广轰 《科学通报》1989,34(10):772-772
中国东部广泛出露的新生代玄武岩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它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探讨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有无地理分布的差异,以及与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的关系。本文报道了五大连池、长白山、宽甸、汉诺坝、大  相似文献   

15.
地心之旅     
我们对地球外部的了解胜于其内部构造,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星球的内部构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长兴煤山褶皱-冲断构造样式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对长兴煤山地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古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以及古地磁学等方面,而关于其构造变形的报道则不多见。本次工作在长兴煤山一带发现了以褶皱-冲断变形组合为特征的构造样式。本文主要讨论这些构造样式的野外特征及其对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标准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评《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仕 《科学通报》2009,54(6):848-848
由王桂梁、琚宜文、郑孟林、曹代勇、秦勇和朱炎铭合著的《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于2007年12月出版. 该书在总结全球大陆构造及其动力学、中国大陆的非稳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以及中国北部能源盆地叠加、复合和盆-山耦合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主要论述了中国北部能源盆地的构造背景、特征、形成和演化以及盆地构造对多种化石能源赋存的控制作用, 并由此进一步讨论盆地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和深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经高分辨率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展示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地震勘探区的深部存在一隐伏的生长断层转折褶皱. 对地震剖面的构造变形以及褶皱两翼生长前、生长期间和生长后地层的变形几何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析; 利用断层转折褶皱几何变形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大邑深部隐伏生长断层转折褶皱进行了不同沉积速率时几何变形过程的模拟, 提取构造特征与实际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 龙门山南段山前也存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 构造活动发生在须家河四段(T3x4)中上部沉积期间, 与龙门山北段山前印支晚期的逆冲推覆过程相对应, 但推覆位移量较北段小.  相似文献   

19.
韩建康 《科学通报》1985,30(8):604-604
冰川表面应变率分布揭示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梯度的变化,与各种冰面构造的形成发育关系密切。那么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应变率的时间累积效应如何?它对冰川构造发生什么影响?作者在研究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1号冰川”)表面应变率分布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构造物理化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古贤 《科学通报》2003,48(2):101-109
构造物理化学是研究地壳物质受构造作用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相互关联的领域. 构造力可以分解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均应力, 指各向相等的应力, 它叠加在原有压力之上, 并且影响着各种化学反应的平衡, 也是成岩、成矿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另一部分是差应力, 受外力作用固体中普遍产生差应力, 它引起地壳物质变形, 产生各种构造形迹. 构造物理化学特别关注构造作用产生或引起的压力、温度及其他的物理化学条件, 研究这些构造附加参量对各种化学平衡的影响, 所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