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乐观主义:一种对环境悲观论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英洲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5):108-110,F0004
在未来学和环境保护领域内长期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对峙的局面,但在实践中始终是环境悲观主义占主导地位,环境乐观主义则不被大多教人所重视或者接受。其实对环境过于乐观或许会使我们付出巨大代价。但对环境过于悲观也会使我们付出更高的代价。环境乐观主义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价值可以使我们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问题。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统筹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追问技术悲观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问题的方式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技术悲观主义的表现;技术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技术悲观主义的合理价值。并就技术悲观主义的实质从认识论上作了阐释。文章最后指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技术“走向”悲观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 2 0世纪普遍存在着的技术悲观主义 ,从文化背景层面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和技术视野中的文化冲突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根基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旨趣。文章最后强调技术和文化的背离是导致技术悲观主义思潮产生的原由 ,只有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协调和融合 ,才能克服对未来技术社会的悲观和恐惧。  相似文献   

4.
浅析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术实践的社会评价观经历了从漠视技术论到技术乐观主义,从技术自主论到技术悲观主义,从适当技术论到生态技术主义的发展过程.由此所衍生的技术决定论、专家治国论、技术恐惧及反技术主义都曾对社会的技术选择产生过影响.技术生态主义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适合当代技术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中的人学论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环境问题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从古到今分别依附于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古代依附于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现代依附于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表现在价值观、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争论的实质是用什么思想为指导来解决环境问题,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依靠技术生存方式生存的人类,必须树立现代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争论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技术产业从经验走向科学后,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地为生物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操作生命的能力的巨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成了科学争论的焦点。人们开始从社会、伦理、政治的角主审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而不是象对待传统生物技术产业那样只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它。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争论是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观点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反映。未来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好生物安全性问题,同时要迎接各种生命伦理问题的挑  相似文献   

7.
狭义的农村环境是与城市环境相对而言的,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在本届政府已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9.
从海德格尔究竟是否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海德格尔确实认为由现代技术主宰的人类命运是不可能"克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海德格尔认为寻求对命运或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病所在,关键不在于设计和掌控未来,而是在于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留出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相信并指出了解救的道路。技术是一种把事物带出场的解蔽方式,而现代技术的问题在于它的解蔽"不留余地"。解救的道路:诗歌、大地、艺术等等,其意义都是在间隙中开辟空间,为新时代的降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从海德格尔究竟是否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海德格尔确实认为由现代技术主宰的人类命运是不可能"克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海德格尔认为寻求对命运或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病所在,关键不在于设计和掌控未来,而是在于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留出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相信并指出了解救的道路。技术是一种把事物带出场的解蔽方式,而现代技术的问题在于它的解蔽"不留余地"。解救的道路:诗歌、大地、艺术等等,其意义都是在间隙中开辟空间,为新时代的降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20-21
沙尘暴是一种强灾害性天气,不仅对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可对全球和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沙尘暴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态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是人类与环境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科学。它不仅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经济管理、道德风尚与法律等社会因素。从人类影响而改变自然生态过程的意义上说,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存在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这种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环境以其固有的成分及其物质流与能量流来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与环境,是影响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灾害的频发,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越来越难以承受这些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解决上述问题的重大科学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得以实施.这不光是地学领域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科学技术,而且也是发展地质科学,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过去,我亦有过同样看法,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才发觉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就是环境。1866年,德国生态学家赫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的科学。一百多年来,生态学有了迅猛发展,尤其是经历了三次飞跃,即个体生态学向种群生态学过渡;种群生态学向群落生态学过渡;从群落生态学向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过渡。对生态学定义有过无数次的争议。然而,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亦可以说无论小到分子层次,大到全球层次,生态学都没有离开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这是赫克尔最初的定义范畴。实质上,这成为生态学的核心思想!!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可以认为:“生态”指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总和;“环境”指生物(主体)外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生物环境指生物和影响其生存的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是与生物有直接的、间接关系的有效环境(effective environment),该环境具有4个特点,即特定性(particular),为该物种所特有;相互性(interactive),互相影响的;连续性(continuous),在整个生命中得到延续;不可分割性(inseparable),有机体与其环境的不可分离。生态环境:(1)具有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含义;(2)与一般环境更不同的是,它具有了生态学的理念;(3)表示从生态学角度看问题,可以与文化环境、战争环境相提并论。如这样理解,ecological environment在国外科技文献中常可见到。如美国密执安大学(1991)有关周边城市的论文;北美(2001)自由贸易的文章;欧洲(2002)物质移动论文;南非(2000)植物入侵的文章,还有日本(2004)札幌的绿化等文章。此外在空间科学等领域也有此词出现。二、环境和环境问题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繁衍等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生态系统分不开。原始人类过着茹毛饮血、渔猎为生的生活。人类在进化中经过驯化动物和植物的农业畜牧业时期,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逐渐出现初期的环境问题。如放火烧荒、砍伐树木、破坏草原。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生产和生活获得巨变:人口爆炸、现代大工业、都市化、交通运输和农业的现代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沙漠化,从局部到全球出现了大气、水体、土壤等许多公害事件。这些环境问题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类持续生存的严重威胁。以上事实证明,如此众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造成的恶果。著名生态学家卢肯科(Lubckenko.J),1998在《科学》杂志上著文,“进入环境世纪”(entering the century of environment)。人类面临全面的环境挑战: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多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POPs、PCBs和PAHs等新化合物的不断释放等。由此可见,如此纷繁的环境问题并不能被环境一词所包容,这与含有毒物等被污染的环境也不是一个概念。 ①Allaby.M.Oxford Dictionary of Ecology.2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相似文献   

15.
浅析环境公益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锐减、臭氧层空洞等等无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创造着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必须对自己的生产方式做出深刻的反省,人们的环境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组成部分从各个角度提供解决的途径,并共同付出努力才能成功.因此,法学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环境公益诉讼便是其中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功能日益成为科技社会功能的核心,从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视角来看,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作用;对经济系统要素及其结构的优化作用;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协同作用.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4):14-17
通过973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的结合,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以及综合交叉等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了一批关键科学问题,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刺激了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促使环境产业成为一个复杂且快速变革的产业.本文主要通过对加拿大1 995~2000年环境产业调查结果的分析,展示了加拿大环境产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人口继续增长,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对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医疗、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将产生革命性变革.这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资源环境等许多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在如今重视生态、环境、资源及知识经济的时代,生物技术以其低污染、天然资源需求少等特点,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生物技术将成为本世纪最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被各国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20.
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