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孙传月  王暖 《科技信息》2010,(4):173-174
在20世纪的法国文学中,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蝮蛇结》占据着重要位置。整部作品以信的方式展开,又以信结束,信中以"我"的独特视角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分析的透彻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辛辣的讽刺。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剖析了人性的优劣,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道德的变迁。剧作给作家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剧中主人公路易由对家人的仇恨到自我解脱的心理变化,吸引着我们去解读这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玻璃动物园》是田纳西·威廉斯的成名之作,它对20世纪美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发人深省的深刻影响。因此被称作"一部伟大的美国剧作","现代戏剧的宝贵遗产"。本文以结构主义为理论框架,尝试运用"二元对立"结构分析模式,从内部结构重新解读这部戏剧,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3.
周三娇 《科技信息》2009,(18):87-87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中那贯穿全篇的象征物"月牙儿"无所不在,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我们从它在文中做为情感的象征、主人公命运的象征、情境的营造物和作家内在的生命悲剧承载物等四个方面来理解"月牙儿"在作品中的重大作用,从而深层把握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石川达三是日本"社会派"的代表,他关注社会民生,大胆针砭时弊,写出了很多思想深刻影响广泛的作品。参与过战争的石川达三创作过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正因为这部作品使他被我国某些人视为"反战人士"。细究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及战后的谈话,事实并非如此。他就是一位深受日本传统理念影响、拥有"狭隘爱国思想"并由此关注社会民生的日本作家。  相似文献   

5.
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是一部颇具争议性的奇特作品。晚年胡兰成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故乡、童年、和父母的深情回忆。文字风格妩媚委婉,情感极为细腻敏感,可以看作中国散文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叶朝红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74-177
鲁迅受其秉性特质、文学态度、生命哲学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克制"叙事风格.这一叙事风格在其作品中有多种表现手法,例如使用长标点、短句、冷色调词汇、转折词、反语等等."克制"的叙事风格对其作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克制"叙事造就了鲁迅独特的"含泪的笑"的语言艺术,形成了作品中"难以言说的情感",塑造了独特典型的人物形象,带来了独特诗意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孤独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主题。结合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例,阐述了卡森·麦卡勒斯在这部作品中对孤独的理解和对孤独情感背后意义的找寻。  相似文献   

8.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为钢琴写作过大量作品,涵盖钢琴音乐的各个方面。创作于1932年至1933年的《前奏曲二十四首》(OP.34)在内容和形式上,均独树一帜,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对后世影响巨大,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音乐格言"。而《C大调前奏曲》作为这部套曲的开卷之作,充满着浓厚的"肖斯塔科维奇式"的"先锋派"风格,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潘纯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227-227
"张力"是新批评学派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它是作品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而新批评家瑞恰兹也认为一部作品真正的美是"综感",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即张力)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本文则以美国著名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为例,从小说中主人公分合的关系来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张力,看作者如何在个中对立与不协调之间取得平衡和调和,从而实现文章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其木格 《科技资讯》2012,(14):242-243
所谓的"二度创作"就是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对一首声乐作品而言,词曲作家仅仅完成了铺面的艺术表现,要把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用声音和情感准确,传神表现出来,则要依靠表演者的"二度创作"。音乐欣赏者对作品及词曲作家创作意图的理解,正是通过表演者的创造性表演来完成的。因此表演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做好"二度创作",首先要了解作品,把握内容;其次,要把握作品的风格;最后,提高修养,增长所需知识,实事求是,一切从演唱者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1.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紫色》自1982年问世以来,许多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部作品。至于这部作品是优是劣,学者们中说纷纭,意见不一。虽然多数批评家对这部作品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人把它贬的一无是处。不少人认为沃克在这部作品中把黑人男子写成了邪恶的化身,但也有的批评家宣称作者对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的处理是公正的。不过,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这部作品中这种颜色的含义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做过系统的研究。由于沃克给这本书取名《紫色》,因此颜色在这部作品中肯定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这部作品中颜色的作用,并阐明它们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周而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使他从"历史真实"的文学本质论出发,形成了以"主题发展论"为标准的作品内容观,以"典型规律论"为特点的作品创作观,以"语言唯一论"为追求的作品本体论,从而在文学的本质与创作规律、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形成了以"真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3.
华裔女作家闵安琪的文革叙事作品,以主题独特、风格突出而备受瞩目。其中《狂热者》表现了文革对女性正常情感造成的压抑和人性欲望在纠结中的迷惑、沉沦和丧失。借助于故事本身及其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作家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是"自我"与"他者"观照下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平家物语》将非主要人物形象之一——高仓天皇塑造为一个孝子贤王,风雅、注重情感的人物形象,看似有很多的杜撰、矛盾以及不合理之处,实则也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来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可谓不合理之处自有其合理的地方。作品对平家之恶的揭示,对"盛者必衰,骄者必败"佛教道理的阐明,以及对日本院政这一政治形式的支持,通过对高仓天皇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表现了出来,可以说作品对高仓天皇人物形象的塑造紧扣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一段心灵史》是王手在其创作深入过程中堪称"短暂性回归"的一部作品,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言语叙事方式以及小说框架的整体构建方面都显示出特有的并渐趋稳定的艺术风格,而自我主导下的男性叙事、底层生活的常态书写则是这部小说最为突出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郑倩 《科技信息》2011,(19):227-229
《平凡的世界》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名列榜首,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魁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百万字的巨著记录的是路遥生活过的黄土高原上发生的故事,作品的魅力是路遥把人物情感作为了主线,由此而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品的艺术魅力、结构布局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的性格形成和人格魅力,最后,总结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石评梅的诗文中,梅花和红叶皆具有很丰富的隐喻内涵,它们均为石评梅情爱经历的延伸和缩影。梅花、红叶分别代表守节、失节的文化心理,梅花象征高风亮节的"素心";红叶所影射的是与素心相抗衡的"七情六欲"、"凡心"。贯穿石评梅创作的"守节"-"失节"情愫作为非常规状态的主线,表现了抑红叶、扬梅花的心理取向。这实际上显示出石评梅对传统礼教的回归和承续,也复现了以守节为美德的妇道传统。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妓女精神风貌的作品当首推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赵盼儿的形象,着力刻划其以智勇、豪侠的外在举止为表,以忧郁、深沉的内在情感为里的性格特征。这一形象,倾注着作者对妓女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概括了元代妓女的生活命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弘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