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原则和具体举措,推动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2018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发布最新一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和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中欧双方今后仍需要继往开来、相向而行,在全球性和战略性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和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7月1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李克强表示,当前中欧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中方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欧盟保持团结、稳定、发展。中方愿同欧方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中欧双方一致认为,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单  相似文献   

3.
曹用 《科技资讯》2007,(6):255-256
近年来,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双边关系已经成为大国关系中的一大亮点。然而,一些消极因素也在不断涌现,对中欧关系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因素。本文在对当前中欧关系发展状况简要梳理的基础上,试从三种维度对我国的欧盟战略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以期对中欧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实现了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在中美达成共识共同谋求建立旨在稳定双方关系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中国和欧洲方面加强战略联系,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的构想,正在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欧洲是东西方文明的代表,都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双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虽然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总体上双方存在诸多共识,合作交流是主体.只要欧洲真正做到战略自主,双方有足够的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中欧关系的未来值得期许.  相似文献   

6.
《科技智囊》2008,(6):90-90
1.4月29日,李长春在北京会见了由主席约瑟夫·多尔率领的欧洲议会人民党党团代表团。他表示.中欧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中欧携手合作,将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把握中欧关系,愿与欧方共同努力,不断充实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中欧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年谱》记录了邓小平同欧洲国家的交往过程。邓小平在其中阐述了欧洲安全观:欧洲面临战争威胁,欧洲是重要的和平力量,欧洲要走联合强大道路,欧洲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邓小平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推动中国和欧洲关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寻求共同点,确立中欧关系的基础;和平解决历史问题,消除中欧关系障碍;积极同各种主体交往,拓宽中欧关系渠道;争取理解支持,扩大中欧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8.
新西兰和新加坡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也承诺建立工作组考察中国是否已经达到美国所规定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如果中国能够促使欧盟尽早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那么美国也将在强大压力下予以承认。可以认为,欧盟正式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日,乃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实质性突破之时。  相似文献   

9.
欧洲最近发生了三件大事:德国政局变动、英国首相开始走向权力的最后时期、法国全国性的社会骚乱。而中欧关系最近则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欧盟国家对华军售解禁问题没有实质结果,中欧关系的“战略”含量增长不多;二是贸易上出现持续摩擦,中国对欧盟有所失望;三是中欧相互重新认识,在对话和交往中让一度被炒得很热的中欧关系恢复了其正常的面目。在欧洲发生的事情和中欧关系中,其实都有一个因素——全球化,上述变动都与全球化在欧洲的作用分不开。德国政局的变动,是因为原来执政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应对全球化竞争方面不力,德国经济迟迟难…  相似文献   

10.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2,(9):76-77
<正>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俄乌冲突对欧盟及中欧关系影响”线上学术研讨会4月9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俄乌冲突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的影响”线上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有: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郑燕康、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史志钦教授、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教授、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及研究员田德文、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及研究员刘作奎、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敏、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及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朔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与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驻华代表葛凤艳。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知识》2017,(10):6-6
2017年5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习近平指出.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中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推进中国-北欧合作和中欧关系全面发展。2016年是中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取之年”。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将2017年打造成为中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收获之年”。习近平强调,双方应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加强两国高层和各层级各领域人员往来。  相似文献   

12.
<正>3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布鲁塞尔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共同主持第九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王毅表示,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面对动荡不定的国际形势,双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沟通合作,发挥了"稳定器"作用,这也是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应有的历史担当。双方合作水平与规模处于历史高位,但仍有巨大潜力,应坚持合作正道,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挖掘和拓展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新抓手、新领域、新动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  相似文献   

13.
正2011年1月越共十一大召开以来,越南进一步主张积极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强调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和建立多样化、多边化的国际关系。越南新时期的对外政策对越南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2007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2016年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越印关系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欧洲在何处     
欧洲,既远又近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把“欧洲”和“欧盟”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如今的欧盟已拥有25个成员,占欧洲国家总数一半以上,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30年前,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近年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目前欧盟已超越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年贸易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且仍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增长。双方都看好对方的市场。中欧的政治关系和经贸关系都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借中欧建交30周年之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欧洲。后面这两篇文章,也许不同于您熟悉的“世知”风格,我们有意通过这种方式,使您对欧洲的认识更直观、更生动。——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5.
沈强 《世界知识》2008,(19):46-47
欧洲国家首脑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反映了中欧关系的状况;原本光明的前景陡然生变,阴云笼罩。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美国的战略目标和中美矛盾冲突的制约因素,学会在矛盾冲突中与美国打交道,对于建立起“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合肥昌河公司这一汽车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在推行精益生产、打造精益企业进程中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述、分析了建立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和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方式及其对策;通过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关键成功因素的有效识别,提出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实施步骤,探讨了采用熵值法构建供应商评价选择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对实例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6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中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翻开两国友好合作新篇章。习近平欢迎热恩别科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习近平强调,中吉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两国关系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同吉方一道,  相似文献   

19.
欧洲历来是中国重视的合作伙伴。中国也一向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努力,愿意看到一个稳定、团结、繁荣的欧洲。自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交以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虽然曲折、复杂,但总体上还是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过必须指出,合作共赢虽然是主流,但近年来中欧矛盾和摩擦的一面也明显增多了。  相似文献   

20.
2021年的中欧关系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碰撞与交锋.从年初达成《中欧综合投资协定》的融洽时刻,到年末陷入互相维持制裁的诡异氛围,变化之快,令人瞠目.实际上,中欧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潮涌而攀升的势头有多猛,随着后者的潮落而下滑的速度就有多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