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有四种不同的格式,通过对影响这四种格式使用的不同语用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主要从篇章结构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全面掌握和使用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的四种格式提供了语用方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N(非施)的V”结构与“N(非施)V”结构都是由名词性成分(N)修饰动词性成分(V)组成的偏正结构,“的”字 的有无有时似乎比较自由。通过这两种结构的对比,得出二者之闽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从结构、语义、句法、语 用多个层面入手,对偏正结构“N(非施)的V”与“N(非施)V”的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总之,“N(非施)的 V”与“N(非施)V”分属两种不同的偏正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3.
变换分析对“V 一量N”结构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换分析可以分化句法同构的语法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变换,从三个方面揭示“V 一量N”中宾语表受事和宾语表结果这两种结构的不同,一是量词的范围,二是“一量”结构的性质,三是“一量N”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4.
“V之前”和“没有V之前”结构作为现代汉语常见的时间状语结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通常被当作相同的结构对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个看似相同的结构其实在语法、语义和语用等不同层面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在“(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中,动宾组合“V+O1”和宾语O2的组合有三种音组模式,其中的“2+2”音组模式已成为优势音节组配方式。“(V+O1)+O2”结构中的宾语O2大部分是体词性宾语,少数是谓词性宾语,体词性宾语是宾语O2的典型性宾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不充当谓语的“被 V”(不讨论“被 N V”)。其中的“被”的词汇意义明显虚化,具有“类词缀”性质,附着在词根前,起构词作用,表示被动。这样的“被 V”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成词的性质,除了已经形成的合成词如“被动、被迫、被捕、被告”或比较固定的合成词如“被俘、被控、被告人、被除数、被害人、被选举权、被剥削者、被压迫民族”等,“被 V”还表现出一定的能产性,如“被试”“被看”“被爱”等的形成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方面分析“V个A”格式:1.格式中的形容词是否“名物化”;2.“个”的词性及其用于格式中的特殊语用价值;3.格式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格式中的动词与形容词之间的关系是述补关系,形容词在格式中仍然作补语,因而质疑“形容词是动词的程度宾语”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8.
指令言语行为句是“V一V”出现的典型语境。在指令言语行为句,“V一V”表示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礼貌;在断言言语行为句中,“V一V”蕴含了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命题内容不是一件特别正式同时也不是一件特别随意的事情;在“责备”言语行为句中,“V一V”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面子的顾及。“V一V”在发音上比“VV”略长和略重,在语义上比“VV”略实,这使得它在强加程度、郑重程度及责备程度上比“VV”要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不充当谓语的“被 +V”(不讨论“被 +N +V”)。其中的“被”的词汇意义明显虚化 ,具有“类词缀”性质 ,附着在词根前 ,起构词作用 ,表示被动。这样的“被 +V”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成词的性质 ,除了已经形成的合成词如“被动、被迫、被捕、被告”或比较固定的合成词如“被俘、被控、被告人、被除数、被害人、被选举权、被剥削者、被压迫民族”等 ,“被 +V”还表现出一定的能产性 ,如“被试”“被看”“被爱”等的形成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V+向+O”和“V+往+O”格式中对动词V、宾语O以及格式所在主谓结构的主语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最终归因于介词“向”“往”的语义性质及路径图式。“向”和“往”的路径图式是:“向”对起点有所依赖,并突出其“路径”,有可能要表示终点;“往”的起点是不突出的,凸显的是“终点”,但蕴含着路径。  相似文献   

11.
谈东北方言中的万能动词“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在东北方言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可以说是一个万能动词。从句法和功能两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搞“、“弄“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情态动词should在虚拟语气句型中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能省略,其用法常常使许多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将时态理解为“表示动作或状态与说话时刻关系的动作词语形式”,便于我们从全新角度认识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和祈使句式。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语义及句法结构两方面比较分析了should一词在两种虚拟语气句型中的不同用法,并且探究了该词的用法来源。  相似文献   

14.
拉萨口语中的动词语尾bafyinv与语序、人称、动词、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安排好语序,确定好人称,使用好动词及其时态,才能构建出正确的“bafyinv”句式。文章分别论述了与“bafyinv”相关的语序、人称、动词和时态,总结了“bafyinv”句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研究者看来,动词be词性存在不同的划分,有的按照传统把动词be分成三大类:助动词、实义动词和连系动词。有的则突破传统,创造性地把动词be归并为一个大类,即连系动词。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划分观点的对比,结合现行的五大学习词典,发现具有归并动词be的词性划分的可能性,即动词be可以作为新的学习词典中的词目。  相似文献   

16.
重点考察状位(充当状语)的“在……下”格式中动词的使用情况。从纸质书面语料获得这类动词就有170多个,这类动词绝大多数都是行为动词,非行为动词只占少数;许多动词之所以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格式中,其原因主要可从表意的明确性和表达形式的简洁性两个方面来解释;对于从网上搜索获得的许多动词进入格式的现象,就目前看,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可接受度的问题,因此。应该采取慎重而又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汉语重动句的语义特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和延续所产生的结果或状态。这种意义是由句式中“动宾”和“动补”的语义关系以及补语的语义性质决定的。重动句的语用功能是强调偏离说话人所预期的结果 ,所谓“超常性”是语用分析的结果。通过对重动句以及相关句式进行对比 ,揭示了这种句式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典型范畴理论的核心是典型成员在概念或语言范畴中最具突显性,所有其它成员与典型成员具有相似性.连系动词是典型范畴,be是典型成员,其他成员以典型be的两个"突显性"为认知参照点而构建,连系动词范畴内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缀合法构词,一些词汇学方面的书籍探讨了后缀对词根的词性的影响,而对前缀在这方面的影响研究不详。夸克在其语法专著《现代英语语法》中提到了三个改变词根词性的前缀,汪榕培在《实用英语词汇学》中指出“英语中只有三个前缀决定词性”。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特别是“Webster' 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结果表明有一些前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前,构成动词,从而改变了词根的词性。这些动词前缀在数量、构词能力方面并不逊色于动词后缀。  相似文献   

20.
时态标记"着"与连动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着"在连动式中的隐现条件;第二,"着"与连动式中动作的时间顺序;第三,"着"对连动式语意诠释的影响。汉语时态标记"着"除了与连动式中的第一个动词的类型有关之外,还必须考虑连动式中两个动作进行的时间顺序以及影响连动式的语意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