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杰 《科技信息》2007,(12):25-26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充满了对道德方面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生产力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力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亦即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亦即民主法制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亦即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准则,人自身的和谐亦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统一。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诚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是和谐社会高楼大厦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诚信道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构建个体间和谐的法治机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社会理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不仅依靠道德约束,更需要法治加以规范。明确人的个体身份及其权利义务关系,强化人际交往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机制,必须要通过法律的引导与具体适用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增进互利互进,促进诚信友爱,激发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热情,使人们之间更加友爱和包容,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颇多。以下主要是从价值观入手,分别从建立人与人、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关注人的生存环境、构建社会和谐四个方面解读孔子人道观思想,阐述了当代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诚信资源匮乏的原因,从完善诚信制度、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发挥道德示范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经济发展需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这对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和森 《科技信息》2008,(9):312-312
中华民族一向以“讲礼仪、重信义”著称,对于会计工作而言,诚信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做假账、偷逃税现象日渐显现.这与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要求相背离。本文从诚信的人际关系的意义、通过什么途径建立诚信关系、建立诚信要坚持原则等凡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政府诚信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政府失信不仅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会危及政府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从表面上看,政府失信是由政府诚信意识不足、制度约束不够导致的。从更深层次上看,政府失信还是由于政府对于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引起的。因此,从利益的角度探讨政府失信背后的利益动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与同类作品相比,《大学》诚信思想特色主要表现于以下4个方面:以“诚意”为诚信载体,标榜“慎独”自律,诚信思想体系极为严密以及凸显“人道之诚”的伦理色彩。促成这些特色的原因是:战国时代诚信缺失的国际关系,诚信思想研究的学术积累,“士”人高涨的参政热情以及学术团体生存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0.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初始性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更高的道德规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本身。“人无信不立”,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