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感受新能源     
今天,人类已经离不开能源了。我们出门要坐车,车需要动力;我们回家要煮饭,煮饭需要热量;我们上班要生产各种物品,生产需要电力。总之,人类的所有活动,甚至包括娱乐、享受,无不需要能源的支撑。你想过没有,若没有能源了,动力全部停止,我们会是什么样子?20多层的高楼若没有电梯,人们要每天爬上爬下;路上若没有交通工具,上下班几十公里的路程要走来走去;工厂若没有电力……估计人们连吃喝都会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浩  张鹏飞 《科技信息》2009,(24):I0274-I0274
供配电技术就是研究电力的供应和分配问题。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人类现代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电力,就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本文浅要的介绍了当今供配电系统中的自动化装置单片机,希望对广大电力工作者更加了解该技术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3.
王珂珣  李顺龙 《科技资讯》2005,(22):152-152,150
木材是人类社会最传统的能源,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社会却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化石性能源枯竭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专家们呼吁重新重视木材能源的利用,认为木材是人类未来的能源。在法国有关木材能源的提法在国家林业政策上已经消失近30年了。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木材能源近年来又重新受到重视,法国也开始重新实施木材能源计划。  相似文献   

4.
英慧 《科学世界》2015,(2):12-41
<正>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谁掌握了先进的能源与技术,谁就有了发展的主动权。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从薪柴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再到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中国特高压技术的出现,使"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成为了现实,使"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成为中国能源和电力发展的新常  相似文献   

5.
供配电技术(Engineering of power and distribution)就是研究电力的供应和分配问题。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人类现代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电力,就没有工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本文笔者浅要的介绍了当今供配电系统中的自动化装置PLC,希望对广大电力工作者更加了解该技术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6.
电力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重要能源,对整个流程的作业举足轻重.建立了4种钢铁企业的电力和蒸汽发电技术的模型,应用投入产出法对这些动力设备转换模式的模型进行了能源输入、电输出量,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煤锅炉余热回收率分析,结合实际的数据对3家典型钢铁企业的电转换率、余热余能回收率和整体转换效率进行了比较,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探讨.这些模型的建立对钢铁企业的电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风是地球上潜力巨大的能源,从理论上推算,如能将地球上1%的风能利用起来,即可满足整个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风力发电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是可再生能源。美国能源部估计,目前美国拥有风力发电机10万台,到2010年整个国家的风力发电将增长6倍,到2050年风力发电将满足国家电力需求的10%。促使风力发电飞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预  相似文献   

8.
王喆 《科技知识动漫》2010,(18):114-115
艺术与人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话题。从广义上讲,人类对自然的所有的理解与再现,以及自身的一切感受构成了我们关于艺术的全部认识。艺术追求不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捕捉生活世界中转瞬即逝的冲动。  相似文献   

9.
杨红珍 《大自然》2011,(4):38-4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人类只能再活4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就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不幸的是,在爱因斯坦去世50多年后,全球数以千万计蜜蜂“集体失踪”的事件真的发生了,一些专家甚至认为蜜蜂行将灭绝。回顾爱因斯坦的警告,许多人忧心如焚——难道人类末日真的要到来了吗?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随着石油价格的一路飚升,以及过渡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寻找干净、环保并且可以满足人类未来发展需求的替代能源已经刻不容缓。在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这样一个现实:只有受控核聚变才能真正满足人类社会未来对能源和环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是各种生命产生或构成生命体的有机质的总称,生物质所蕴合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凡是能够作为能源而利用的生物质能均统称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是人类最早利用、且曾经是重要的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强烈呼唤与人类生存和谐相容的生物质能源。  相似文献   

12.
《青年科学》2013,(8):55-55
少年把人类的未来握在手里,少年是人类最珍贵的资源。世界上没有什么花朵比少年更美丽,没有什么珍宝比少年更珍贵。但要使少年更美丽、更珍贵,就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相似文献   

13.
浅谈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晨 《科技信息》2008,(21):49-49
目前,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与人类健康的联系正受到广泛的重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丰富的物种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生存所需的食物和能源,而且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药物资源,是人类疾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生态系统方面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兰西 《科技潮》2007,(8):50-51
据报道,地球上目前拥有65亿人口,这也是地球上人类最拥挤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在谈论“人类时代”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譬如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人类释放的化学物污染了海洋和河流,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那么,假如人类在一夜之间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那么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科学家艾伦·威斯曼博士,对没有人类的地球将会怎样戏剧性变化进行了大胆的科学狂想。  相似文献   

15.
人类当前正在面临一场巨大的历史性的变革。那就是人类由使用化石能源转化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革命。人类工业化社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疾病流行、灾害频发、贫富悬殊、战争和恐怖活动的威胁等,形成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的严重挑战,其中包括资源和化学能源的枯竭。  相似文献   

16.
《上海信息化》2005,(5):11-11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国范围内的电荒,使得中国可持续发展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专委会与上海柯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上海举办“电力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研讨会”,全面解读电力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17.
太阳赐予的礼物——生物质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喆 《科技智囊》2006,(10):8-16,18-2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到伐薪烧炭、耕耘养殖,再到机械化大生产以及信息和知识生产,传统的生物质能源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并迎来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撑了空前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由于近百年的强度开采与过度消费,使得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已渐趋枯竭,而且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就在21世纪人类实现能源结构历史性转型的关键时刻,生物质能这种人类利用最早、最广泛、最直接,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能源再一次汇聚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熠熠生辉的未来之星。本文将引领读者探究生物质能的世界,认知生物质能,了解其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动汽车政策的阅读,简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国内现有纯电驱动车型,指出新能源汽车的碳减排效果及能源使用效率和国家电力结构、电力传输系统密切相关。随各国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及电网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将在碳减排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显示出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从人类迈向电力革命,人们就对电能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电力能源的稳定供应,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要求不断增加能源数量,这就更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予以支持。然而,当今世界普遍处于能源危机的被动局面,实现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缓解严重的能源危机,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当属电厂耗能。因此,加快步伐针对电厂热力系统的节能措施进行研究,将对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现状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封杰 《创新科技》2005,(8):20-21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人类的“母亲”,没有淡水、没有空气、没有绿色植物、没有昆虫和微生物,人类根本无法生存。但是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以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