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敏 《科技资讯》2012,(24):221-221
利用石林风景区的雷击和闪电气候资料,对石林风景区可能存在的雷电安全隐患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雷电风险评估,指出石林风景区的雷暴较为频繁,雷击分布相对集中。结合石林风景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建立石林风景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雷电灾害防护体系等技术路线,为景区雷电灾害的防御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中关于交通优势度的计算流程和技术方法,以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为指标,通过ArcGIS和SPSS等,以宁夏198个城镇为研究对象,对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得到宁夏镇域交通优势度的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镇域交通优势度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差异明显,具有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异特点.交通优势度比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石嘴山市和银川市及其附近县区,中部的吴忠市和中卫市交通优势度次之,南部的固原市交通优势度比较差.加强交通优势度低值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值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强各县域与周边省辖市的经济联系,从而提高交通优势度,将为宁夏区域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0—2016年宁夏入境旅游和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年际变动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宁夏入境旅游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年间,宁夏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达32.68%;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明显,游客主要集中在银川市,但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宁夏入境旅游经济表现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空间集聚性,银川市入境旅游经济始终占据着宁夏入境旅游发展的首要地位,但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的集聚化在逐步减弱.因子探测显示,旅游地接待条件、交通可达性和对外经济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最强烈,而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次之,城市化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4.
马鸿青  张会  黄鹤  王志超 《山西科技》2010,25(5):11-12,14
利用1999—2006年全省142个基本站的强对流观测资料(5~8月)和2.5°×2.5°分辨率,间隔6 h NCEP/NCAR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对河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统计,结果表明:雷暴、雷雨大风和冰雹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趋势,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5月最少;午后到傍晚为各种强对流天气的日高峰期,冰雹和雷雨大风稍滞后于雷暴。  相似文献   

5.
使用山西72个气象站1971—2004年逐日雷暴资料,分析了山西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北部、山区多,南部、盆地少,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及垂直性特征;REOF分析将山西雷暴异常划分为4个区,分别是北部区、南部盆地区、南部山地区和中部区,近34年来,各区域雷暴特征有较大差异,雷暴日数整体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疆喀什市近30a的雷暴、降水资料及近几年的雷暴灾害实例,分析了喀什雷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雷雨天气呈增加趋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雷击事件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喀什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站肩负着为本地区和下游地区监测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职责,为确保其工作正常运转,雷达塔楼防雷工程建设刻不容缓.本文从防雷技术角度,对喀什气象局天气雷达塔楼防雷方案及防雷工程设计做了简单介绍,对其防雷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雷工程维护与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10年7~8月湖北省超高压线路雷击故障资料,研究与灾害天气相伴的雷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1)冷锋雷暴,导致超高压线路故障,占53.8%,地面暖区中的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即中低压、辐合区、辐合线造成雷暴天气,导致超高压故障,占46.2%.2)雷击发生前,物理量(大气温湿类、层结稳定度类、动力类、热力动力综合类、能量指数类、特殊高度厚度)具有明显特征,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根据物理量特征提炼的致灾雷电预报指标,经过2015年7月试用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对致灾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如果CAPE>1000 J.kg-1、SI≤-1℃并且天气形势有利于灾害天气发生时,可能出现导致雷击跳闸事故的强雷电,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8.
利用汕尾市气象观测月报表资料,统计1959~2000年汕尾市雷暴,分析出汕尾市的雷暴气候特征:雷暴区域性明显,雷暴日季节、月分布均为单峰型。雷暴多发期,对应雷电灾害多发时段。本文提出防雷减灾安全防护措施,达到对雷电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9.
三峡地区是中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代史料中不乏对这些灾害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山地地质灾害。文章主要依据历代正史、方志、现代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特点,发现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岩崩滑坡灾害较多,且集中在重庆城区及云阳至秭归一线,而从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夏季。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庆市1901—2010年有关冰雹资料,对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均体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以10年为周期对1901—2010年全部冰雹灾害进行分析还发现,重庆市在上世纪前40年冰雹灾害较少,以后每个年代均大幅度增加,直到70年代达到最高,之后近30多年来重庆市年降雹日数有所减少;重庆市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均可能有冰雹灾害;降雹主要集中在3月~8月,4月发生日数最多;冰雹主要发生在14时至次日凌晨2时这个时段;空间分布方面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同时渝东北比渝东南发生冰雹灾害的机率大。研究认为,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起伏和冷空气前行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