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分析养老保险模式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积累制转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建议.建立个人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对均衡收益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揭示其政策含义.利用Samuelson-Diamond重叠代模型推导2种制度下的平衡增长路径,对有关参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当现收现付制下出现居民储蓄不足时,向个人积累制过渡,可以改进经济效率;当储蓄过度时,转轨则可能导致经济效率下降.不论采用哪种制度,养老金的增长均有赖于有效劳动人口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人口年龄结构面临不利变动时,养老金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教育产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2.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 , 一般都会认为是这些国家的高储蓄率造就了高经济增长率 , 在对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储蓄率与中国 GDP增长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 与 GDP增长同向变动的应是居民储蓄额 , 而要保证储蓄额与 GDP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需要满足一些特殊条件 : 居民收入必须不断增长 , 储蓄必须要能顺利转化为投资因此提出在政策上应谨慎看待我国居民储蓄与 GDP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章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问题,指出地理位置和初始起点不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创新能力和市场化因素的推动,这也是造成增长差异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并运用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西部大开发重在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此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而不是人们所普遍认识的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4.
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亚洲经济体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中,贸易都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相对而言,海外投资的地位就要低得多。但是,受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可能会不断削减,中国将不得不面对净出口不断缩水的现实。首先,随着国内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会上升,这将会从两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保持了近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然而,巨额居民储蓄的存在为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流动资金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居民的财富水平。本文对影响我国居民水平的收入与利率两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一些主要因素对于居民储蓄增加额的影响,尤其考虑了医疗、住房等重大体制改革前后通货膨胀对于居民储蓄的影响,增设了虚拟变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居民储蓄额增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得出了我国的医疗、住房等重大的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居民的储蓄偏好、居民储蓄对于通货膨胀具有不敏感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职工工资与我国居民储蓄增长额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郭旻 《科技资讯》2006,(1):173-174
长期以来,巨额的国内居民储蓄存款被看作是“笼中虎”,构成了现实的金融不稳定因素。本文拟从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向证券投资分流存在的障碍、需采取消除障碍的措施、疏通渠道等方面,对居民储蓄如何向证券投资分流,从而促进资金的有效流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减轻金融体系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居民储蓄模型的研究采用了Log—Lin模型,引进了多个虚拟变量,并在所分析数据的选择上摒弃了年度数据而采用了1994—2002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了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较大且正相关;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负相关,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正相关;股票市场价值与居民储蓄无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的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储蓄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结果仅仅是储蓄数量规模的增大,而不是储蓄增长率的提高,说明经济增长确实是储蓄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储蓄的增幅并不随之增大;同样,一定数量的储蓄增加也可促进东、西部经济增长,但储蓄增长率的提高并不会引起其经济增长率上升,但中部地区储蓄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因此,三地区应根据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储蓄增加,但应适当控制储蓄的增长幅度,以充分发挥储蓄的积极作用,避免过度储蓄对经济的可能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我国居民储蓄连年大幅增长,呈无规则波动,并几度出现大幅度下降局面。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客观经济环境中,储蓄的波动是由居民对价格预期所造成的,于是以提高(或变相提高)储蓄利率的方式来稳定储蓄存款已为各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然而,综观近年来储蓄波动及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物价上涨仅是储蓄波动的表象,引起储蓄波动有其体制上及其他方面更为深层的原因,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储蓄问题,是正确地制定储蓄政策,充分发挥储蓄职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科技信息》2009,(20):I0054-I0055
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统计年鉴》中的GDP数据与居民储蓄存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以及分析,从而分析我国GDP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尽管央行多次降低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一直呈超常高速增长之势。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988年为3801.5亿元,1992年11545.4亿元,1995年29662.3亿元,1998年达到53407亿元。从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时间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14.3倍,大约每两三年就翻一番。1991-1998年,GDP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28.8%。可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在世界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相继建立了福利制度?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内需不足,也就是消费不足。以1998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全年居民储蓄增加8000多亿元,年底将达到5.4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8%。而商品零售总额年增长不到7%。两者相比,可以看出国民存大于支的意愿。消费不足由此影响到企业产品滞销,限产压库,微利甚至亏损。这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表象。前几年,社会消费的年增长率都在13%左右,1998年一下子掉了许多。为什么消费上不去了?原因有很多,如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居民储蓄为样本,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响湖南省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从而给出稳定居民储蓄的合理建议.通过利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抚养比与居民储蓄成负相关,通货膨胀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储蓄成正相关,而利率与居民储蓄无显著相关性.这说明降低利率并不是控制居民储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完善农...  相似文献   

15.
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山东城乡居民储蓄的数据,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当年储蓄存款两个居民储蓄指标与利率的关系进行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年储蓄存款与名义利率在1993年后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实际利率没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人们自己的储蓄余额和证券投资也增加了。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相互关联的经济理论,但缺乏研究的事实数据。所以本文通过对样本区间1996年至2017年的家庭储蓄余额(代替居民储蓄)与沪深股市交易额(代替股票市场)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尝试分析。由模拟建模结果得出,在1996年至2017年时间段内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信号博弈及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信号博弈的角度解释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分析了转轨时期我为商业银行大量不良债权形成的微观机理;指出转轨时期的一些特殊因素使得信贷抵钾、担保等都难以成为企业对银行发出的有信息价值的信号,制度上的规定也使得信贷利率失去信号的作用。企业的信贷参与约束条件很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信贷博弈难以达成银行所期望的分离均衡。转轨时期银行的信贷参与约束条件也较容易达成,而后期较大的清算交易费用使得大量的不良债权滞留下来。  相似文献   

18.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5年-2007年上半年的月度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CPI指数和证券市场发展是影响我国当前居民储蓄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持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控制物价、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管和宏观经济政策配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有关中国引进外资的问题上,国内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吸引外资是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目前,国内高迭7万多亿元的庞大居民储蓄和不断扩大的银行存贷差,表明将引进外资用以解决储蓄-投资缺口的解释并不成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也远未带来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居民储蓄、消费行为及其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34(11):1545-1548
考察了影响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几个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利率、偏好率,分析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然后将效用理论引入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心理增强时,近期消费意味着效用的损失,导致居民注重储蓄而不是消费,居民的消费不足,是经济发展和再生顺利进行了一个主要障碍,在改革各种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障制度及制定一系列能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消费的政策,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及其采用的方法,对指导我国现实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