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储层流体性质的测井判别是及时发现油气层的关键。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复杂,属裂缝、孔洞多重储渗空间发育的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严重,测井响应具多解性,导致利用测井资料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难度增大。从常规测井资料分析入手,从多种流体性质判别方法中优选了5种,在剖析其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方法在普光气田缝洞性储层的适用性,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普光气田缝洞性储层特征的简便、合理的流体性质判别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通过对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地层沉积相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储层发育的机制。研究发现,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有陆棚、缓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及台地边缘礁滩等沉积单元,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最有利的储层微相,礁、滩相发育有关的各种颗粒岩、泥粒岩或鲕粒岩,经白云石化和选择性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各种次生孔、洞、缝的储渗体,它们被周围致密岩体的包围、封堵及上覆含泥质、膏质岩层封盖而形成圈闭。  相似文献   

3.
四川元坝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鲡滩气藏的储集属性具有有效储层厚度大,孔隙度高和储量丰度高等特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主要分析了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类型,阐述了飞仙关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岩性特征,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4.
PG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综合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川东北PG地区的钻井资料及试气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飞仙关组含气储层具有裂缝加孔隙的特点。对此,采用一种综合性预测方法——基于叠前地震的振幅和频率随方位角变化特征分析、相干体、FVO分析以及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等,对PG构造飞仙关组进行了裂缝储层及其含气性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飞仙关组储层裂缝加孔隙发育,各向异性特征在横向上变化较大,FVO梯度低值异常、泊松比低值异常、低相干性与各向异性检测的裂缝发育带较一致。储层综合预测结果和井上的资料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5.
黄红涛 《科技信息》2008,(17):45-45
以普光地区、通南巴地区储层特征为分析的重点,对川东北地区海相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作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分析.以对下部在川东北地区钻探录井有所启示,为储层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东部黄草峡构造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复杂、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类型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对储气库改建至关重要。结合岩心观察与物性测试数据,利用常规三孔隙度曲线和成像测井资料,对黄草峡构造12口井嘉陵江组储层孔、洞、缝进行测井识别,总结了不同类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测井综合解释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储层主要发育在嘉二-嘉一段,嘉二2储层以孔隙-裂缝型为主,孔隙型和裂缝型其次;嘉二1-嘉一储层类型以裂缝型为主,裂缝-孔洞型其次。嘉二-嘉一段储层的发育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白云石化作用、构造曲率变化、岩性及现今构造应力、埋藏岩溶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为一套鲕粒细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生屑细晶白云岩,经后期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的作用改造而成,溶孔(洞)和裂缝十分发育。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大湾区块飞仙关组取心井岩心、测井等数据,对典型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大湾飞仙关组可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7个四级层序和16个五级层序。研究区内层序控制不同沉积的发育,沉积相控制有利储层的展布范围。有利沉积相带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鲕粒滩微相的鲕粒细晶白云岩为最有利岩相,溶蚀较发育,物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川东北地区从1963年石油沟构造巴3井首次在飞一段钻获天然气开始,到福成寨、板东、黄草峡构造上相继发现飞仙关组气藏,渡口河构造的渡1井在飞仙关组钻遇孔隙型白云岩,获天然气流,罗家寨、铁山坡、金珠坪等一批飞仙关组鲕滩整装气藏的勘探历程。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指出飞仙关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上二叠统及飞仙关组自身为其主要烃源;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鲕粒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两大类。评价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分析了气藏的形成过程,认为可划分为古油藏阶段、大气藏阶段、古气藏调整定型阶段等三个阶段。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分布、圈闭要素等角度剖析了罗家寨等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气藏特征。  相似文献   

9.
陈志斌 《科技信息》2010,(6):120-120,122
本文在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建模的基础上,采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对达州-宣汉地区鸡唱剖面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和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系统描述,认为该区飞仙关组飞二段鲕粒滩储层沉积相-成岩相演化与飞二段经历的两次海平面下降关系密切。储层的物性演化亦为海退过程同步的海水环境下的胶结成岩作用和混合水环境下的不充分的白云石化作用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中,作为最重要储集岩的粒屑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一直都是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白云岩结构分类、氧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白云石-方解石氧同位素温度计获得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形成温度,其中大多数计算温度集中分布在40~140℃区间内,结晶白云岩(包括结构类似的过渡岩石类型)和孔洞白云石的计算温度集中分布在相对高温区间,粒屑白云岩和微晶白云岩的计算温度集中分布在相对低温区间,与前人关于流体包裹体、白云岩形成环境等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白云石-方解石氧同位素温度计的初步尝试及其获得的计算温度,可望为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Reef and oolitic gas reservoirs in the Permian Changxing and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both the Luojiazhai-Puguang and Longgang areas of the Sichuan Basin, but the accumulation scal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differ greatly. In fact, the two areas have more differences than they have similarities. Similarities include: (1) the lithology, properties and types of porosity of the reef and oolitic reservoirs are primarily consistent in the two areas; (2) well-developed regional caprocks that seal the fluid system; and (3) accumulation process histories, with liquid hydrocarbon charging at an early stage, cracking into gas at a high to over-mature stage, adjustment of gas reservoirs at an uplifting stage, and final reservoir generation at a late stage. Differences include: (1)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that are dominated by oil-type cracked gas, with multiple and sufficient gas sources, contrasting with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Longgang area that are dominated by coal-sourced gas with insufficient gas sources; (2) heterogeneity and horizontal diversity of reservoirs in the Longgang area that are stronger than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and (3)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and large faults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that link source, reservoir and migration pathways, contrasting with poorly developed faults in Longgang area, where laterally variable fractures are the major migration pathway.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abundant large-scale structurally-controlled gas accumulations are developed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whereas lithology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Longgang area where accumulations are smaller-scale and have lower gas-bearing abundance. We suggest that future exploration for reef and oolitic gas accumula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NE Sichuan and NW Sichuan Jiulongshan. In particular,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Longgang and Kaijiang-Liangping Bay has the best potential for new discoveries.  相似文献   

12.
The reservoir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 the Sichuan Basin is the deepest buried carbonate reservoir in China, with developed secondary corrosion holes, high quantities carbonate reservoir, maximum effective carbonate reservoir thickness. Also Feixianguan gas reservoir has the highest quantities of H2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 and H2S. The mutual actions between acidity fluid and carbonate promoted the forming of secondary carbonate holes. 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corrosion of the samples of Feixianguan carbonate reservoir in saturated aqueous solu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creased greatly, porosity increased 2% and permeability increased nearly two quantity degrees, also the density became light, which confirm the corrosion and reform actions of H2S to carbonate.  相似文献   

13.
何志祥 《科技资讯》2012,(17):105-107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认为该层由于沉积期水体深度不同,发育三种不同类型的储层,分别是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及裂缝型,由于储层类型不同,其孔、渗性能和天然气产量差别较大,钻井过程中气显示特征也不尽相同。对川东石柱复向斜建南构造XD1井进行精细解释后,认为该井飞仙关气层为一套不同类型的交互沉积层,需要进行逐层精细解释,才能分段确定储层性质及类型,准确进行分段产能预测。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低孔致密砂岩孔隙度测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简单的线性解释难以达到储层评价要求.以H地区须二段为例,系统分析低孔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及物性特征;以引起测井响应误差的因素分析为着眼点,对孔隙度测井解释进行研究.选取了三孔隙度测井(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和自然伽马测井建立四元线性回归解释模型.研究发现,该模型对孔隙度有较强的预测能力,预测的孔隙度与实验室岩心分析的孔隙度有较高的符合率.该方法极大提高了低孔致密砂岩孔隙度解释精度,为储层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期导读     
伴随着“两会”的春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如期与您相见。  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以及优先发展教育”。与此相呼应,本期的学报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及时报道了我国石油工业主要领域的科技成果(国家级重大科研基金资助论文11篇);(2)体现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高校师生的学术水平(84%的文章第一作者来自全国8所高校)。  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生产天然气693.1×108 m3,并预计2008年天然气产量将达到760×108 m3。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可采储量已达5 000×108 m3左右,川东北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司马立强结合国家863专项研究课题(2006AA06Z220)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探讨》。详细讨论了缝洞对三孔隙度曲线的影响,提出了缝洞性储层求取孔隙度的新思路及模型计算方法,该方法提高了孔隙度计算精度,值得借鉴。  《大尺度溶洞裂缝型油藏试井新模型》由“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彭小龙等人撰写,从主要特征、试井模型、实例分析方面针对常规试井模型解释结果与大尺度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不相符问题,以一个缝洞和两个缝洞为例,建立了拟稳态条件下的流动方程,采用Laplace变换和逆变换,得到实空间的解析解。其研究内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6CB202403)的部分研究成果,对于石油天然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受世界石油供需变化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产品结构、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成为石蜡开发应用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硬脂酸对石蜡熔点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对石蜡在工业中的进一步运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高硬地层钻井速度是世界公认的钻井难题。从事钻井工程的读者不妨阅读一下由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伍开松等人撰写的《粒子冲击钻井技术述评》。论文以粒子冲击钻井系统的整个工艺流程为依据,评述了粒子冲击钻井技术的优点和缺点,阐述了其破岩机理,推介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深井硬地层钻井的新方法。  《油田产量构成二层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由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谢祥俊等人完成,论文针对目前油田的实际管理组织结构,采用二层规划模型,对油田生产过程中的最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模型应用于国内多个中、后期开发油田的开发规划中,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研究内容对油田生产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库车拗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南天山山前地区,是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良杰率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库车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两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结合两口井的沉降史分析,研究得出了该带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对于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春天播种希望,希望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地对学报给予关心和支持,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改进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西南石油大学学报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及分布的多样性,开展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及薄片观察分析,结合成像测井解释,总结栖霞组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空间特征,并对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展布规律进行分析,最后对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讨论。认为:(1)在石炭纪末隆起部位,栖霞组颗粒残影构造中-粗晶白云岩、砂糖状白云岩这些反映颗粒滩相沉积厚度明显较大,充分说明了二叠纪前古地貌控制了栖霞组颗粒滩相展布。(2)川西北地区栖霞组为相控白云岩储层,主要储集岩性为半自形-自形中-粗晶白云岩、它形-半自形细-中晶白云岩,颗粒残影构造明显,晶间孔隙发育,白云石化交代亮晶颗粒灰岩的过程,继承和调节原始颗粒灰岩粒间孔隙。(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在深埋条件经历多期次热液活动,中-粗晶白云岩晶间溶孔及白云石晶面溶蚀孔洞发育。滩相白云岩叠加埋藏热液作用及构造破裂改造,优质白云岩储层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中孔低渗型藻灰岩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地层岩性复杂,呈薄层状分布,属中孔隙低渗透储层,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高电阻率水层普遍存在,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特征和地层水矿化度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性、粒度、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复杂性.在常规分析基础上,应用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声波时差与电阻率比值编制交会图,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相似文献   

18.
根据白云石的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多种技术分析,认为飞仙关组白云岩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两种成因类型。混合水白云石化形成的鲕粒白云岩主要沿台地边缘呈带状分布,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泥晶白云岩或膏质砂屑白云岩呈片状分布于泻湖环境中。进行了白云石化分区分带研究,为下步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致密碎屑岩储层具有致密、低孔隙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岩性识别是储层预测中的难点之一。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将核Fisher判别方法用于致密碎屑岩储层的岩性识别,结果表明核Fisher判别方法能有效的识别川西XC地区致密碎屑岩中的砂岩和粉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