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榆林市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腹地,年降水量316.4——513.3mm,年日照时数2914——2594小时,总辐射量144.3——128.84千卡/cm年,平均气温7.9——11.3℃,无霜期119——134天,全市12县(区)262个乡镇,总人口3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7%。旱区农  相似文献   

2.
根据气候相关模型计算了西双版纳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土壤和植被生物学特性的情况下,西双版纳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随年总辐射、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年降水量是决定该地区NPP大小的主要因子,而西双版纳由于地理位置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地区,1960~1999年40年间年平均温度变化较小,对本地NPP的影响较弱.另外,通过粮食产量与NPP的比较分析,得知西双版纳地区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潜力仍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山高坡陡、河谷幽深,相对高差3000多米、平均坡度30度以上。长期以米,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加上人为活动造成森林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垦荒,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30%下降到八十年代中期的18.5%左右。该区岩体破碎,土层瘠薄,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分布不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三倍以上,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区已形成荒漠、半荒漠现象,使十分脆弱的干旱河谷生态环境更为恶化。为恢复和重建该区生态,干旱河谷造林走节水抗旱之路,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地形破碎,干旱、风沙,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该地区走出生态困难的必由之路是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设。但是,地处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5.
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结合云南省普洱市10个区县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月降水观测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倾向估计、降水距平百分率等方法,对云南省普洱市气象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洱市总体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除春季降水量呈较小的上升外,夏、秋、冬3个季节均呈下降趋势,减少速度总体为10.286 mm/a.四季中西南地区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中部地区总体呈减少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2009年干旱程度最为严重的景东县和镇沅县都处于气象干旱指标中的中度干旱,同时在降水量趋势值上表现为负值呈现出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GIMSS/NDVI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1982—2003年期间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植被覆盖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兰州北部等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而退化区从西峰、延安向东到离石、临汾以至太原以西呈条带状分布.值得关注的是虽然20世纪80年代植被覆盖增加趋势明显,但90年代中期以来植被覆盖退化趋势非常显著.降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因素,月降水量小于40—60mm期间,植被NDVI和降水量呈线性关系,但当月降水超过60mm之后,植被NDVI不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环塔里木盆地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强烈,年均降水量北部50-70Him、南部15—30mm,年蒸发量2200mm,极端干早、极其需水。环替里木盆地水资源严重匮乏,水源浪费极大,灌溉水有效利用串仅为60%左右,水危机越来越强烈。微润灌溉是用微量的水以缓慢渗透方式向土壤给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的一种新型地下灌溉方式,与常愚地表滴灌相比节水60%~80%,是目前已知的最节水的灌溉方式。微润灌溉能为葡萄、红枣提供连续,充分的水泺,结构简单,堆护方便,不需要专业人员维护管理,降低了运行费用和生产成本,是在干早区葡萄、虹枣种植较节水,较简便.成本较低的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会宁县1995年特大干旱的思考和建议杨万忠(甘肃省农业厅730020)会宁县1994年伏、秋、冬连旱之后,1995年春及初夏又连续干旱。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1995年1-6月份全县总降水量为62.4mm,其中,3-5月份的总降水量仅为18.3...  相似文献   

9.
根据低纬高原地区19612011年逐日降水量台站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低纬高原地区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地区降水事件以小雨和中雨为主,其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90 %以上,产生的降水量也达到总降水量的60 %以上.小雨和中雨量级降水日数与低纬高原总降水日数及总降水量的U型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但大雨及暴雨量级降水日数与总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伴随着全球增暖,低纬高原地区东部小雨及中雨量级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减少,导致低纬高原东部地区的总降水量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而低纬高原西部地区,各量级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各量级降水日数对总降水量贡献相互抵消,导致低纬高原西部地区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对造成20092011年连续严重干旱的各等级降水频次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雨量级降水频次异常偏少在此次严重干旱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1-2011年间MOD13Q1-NDV I以及TRMM 3B43月降水数据,分析肯尼亚地区11年来植被NDV I与年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肯尼亚地区植被NDV I总体上呈轻微下降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3.90%的地区植被NDV I显著增加,15.53%的地区NDV I呈显著减少.肯尼亚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轻微下降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3.29%的地区年降水量呈显著或低度增加,19.05%的地区年降水量呈显著或低度减少,77.66%的研究区域年降水量基本无变化.肯尼亚地区的植被NDV I与降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93.50%的区域植被NDV I和降水呈正相关,有41.67%的地区呈显著水平以上相关,6.50%的区域植被NDV I和降水呈负相关,仅有0.35%的地区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52-2004年西北干旱区宝鸡市降水资料,对年际、年内降水序列进行干旱统计,通过趋势、频率分析法和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宝鸡市53 a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干旱变化特征;针对降水序列变化特征建立门限自回归模型,对干旱情灾害进行预测,利用实测资料进行检验研究等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降水量自1984年后存在减少的趋势.降水序列存在阶段性震荡变化,90年代后旱情发生频率增加,2000年左右降水量序列发生突变,降水资源量略有增加,干旱情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2.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在华北平原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华北平原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MODIS多时段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了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计算和反演,应用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对研究区域2003-2006年每年5月上旬的干旱进行了监测.以监测结果为基础,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旱情.应用降水量数据和土壤表层含水量数据对干旱监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VTCI与最近1个月的降水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VTCI与土壤表层含水量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验证了VTCI是一种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1850-1949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1850-1949年历史资料的统计,对该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旱灾等级和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这一时期共发生干旱灾害56次,平均1.78年1次,其中以1920—1934年干旱灾害为最频繁.该地区以中度旱灾为主,发生次数占旱灾总数的57.1%,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分别占旱灾总数的10.7%和8.9%.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旱最多,春旱和秋旱次之,冬旱最少.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旱灾发生的自然背景.关中地区特大旱灾和大旱灾一般是年均降水量减少200mm以上造成的.轻度旱灾与中度旱灾主要是降水量分配不均造成的,有时伴随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干旱河谷地区一直是川西人类农业活动中心,各种农业耕作活动均发生在河谷地带。同时干旱河谷地带也是人类居住、城镇发展中心和交通要道等基础设施的集中区域。人类频繁活动和过渡利用往往加速植被退化,形成荒山荒坡,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夏季高温,紫外线辐射强烈,易发日灼,冬季寒冷低温,易发生冻害,降水量与蒸发量严重失调,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5倍,水分严重亏损;土壤石砾含量高,肥力低,保水差;质地细腻透水性差,该区现有植被种类稀少,可供选择造林树种极少,这些不利因素,增加造林营林工作的难度,制约着该区区域造林成效和营林质量。本文在对阿坝州干旱河谷分布区域面积、气候、土壤及植被等基本情况及造林成效的充分调查分析基础上,发现了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61年以来发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和山东省气候资料,分析了1961年来山东省气候变化特点,并对降水量、气温、干旱灾害事件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山东省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东省气温呈现明显波动增高趋势,年降水量呈现明显波动减少变化趋势,但是波动程度有差别;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山东省气温、降水和干旱灾害影响显著,厄尔尼诺年降水减少,降水量低于正常年降水量87.11mm,发生干旱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一般给山东省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拉尼娜年降水增多,高于正常年降水量53.37mm,气温仅比正常年份平均气温低0.1℃,发生干旱灾害事件的可能性减少,通常给山东省工农业生产带来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水资源供需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地处湿润地区,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211.9mm,径流深度650mm。预测2030年全市总需水量145.53亿m^3,水资源总量大于总需求量。但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类需求不一致,人类活动频繁,工业和城镇用水量增加很快,水质恶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天水市地处甘肃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300-7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00-1600mm,年平均气温11.5℃。全市辖两区五县,总人口32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8.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7%。全市总土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87万亩,其中:山地543万亩。1 对历史降水和旱情的分析 用天水气象台1936-1999年(64年)实测降雨资料分析得知,天水历史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为772.2mm,最小年降水量为321.81mm,多年平均降水量524.2mm,降水变化周期比较短。1990年以前,很少出现三年以上连续干旱的年份。…  相似文献   

18.
水汽是水文循环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也是大气降水的必要条件。深入研究我国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我国1998-2010年72个探空站点资料,采用探空法计算得到我国月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得到我国各站点的季节、年平均可降水量,最后再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呈递减趋势。我国可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南方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最大,约为40mm,西北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在10mm左右,北方地区在20mm左右。在季节方面,我国大气可降水量在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地理纬度、环流系统、海陆分布、地形因子、季节是影响我国大陆可降水量的主要因素。四川盆地地区有一高湿区,在云贵高原东部递减趋势显著,其地形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了解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 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 2001—2019 年汾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气温、降水量的时空格局和变化趋势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汾河流域植被NDVI表现为盆地地区低、流域东西两侧山地地区高的 特征,增长幅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汾河流域植被NDVI高-高聚集型和低-低聚集型 的区域面积分别占汾河流域总面积的36.13%和21.87%,低-高聚集型与高-低聚集型在全年与各 季节分布均较少;(3)汾河流域2001—2019年升温幅度为0.038 ℃/a,4个季节的升温幅度大小次序 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3.084 mm/a),4个季节的降水量增加幅度大小次序为 夏季>春季>冬季>秋季;(4)汾河流域植被NDVI对气温与降水量的响应较弱,仅春季与夏季的年际 降水量变化对植被NDVI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汾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管理及生态环境恢 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汪洋  贺炳彦  尚雨 《河南科学》2019,37(5):814-820
针对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不能测量大范围区域降水量的情况,以陕西省为研究区,以其境内20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量为"真值",采用一元线性分析法分别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验证TRMM 3B43(热带卫星降水数据)与实测降水量的一致性.以Pa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评价干旱的指标,分析2007—2016年陕西省干旱发生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TRMM 3B43能够较为准确的表示陕西省的降水量情况;陕西省的降水量分布大体呈现南多北少,且大部分降水集中在6—9月份,11月—次年3月降水量较少;陕西省存在较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陕北地区干旱情况发生较为频繁,干旱发生频率在80%以上,干旱面积明显大于关中以及陕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