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本土化指的是那些以非现实、非当前的历史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以此突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东方”、“中国”身份的创作思潮和艺术现象。以程丛林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历史感受,创作出了富有浓郁本土化色彩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时期油画的历史本土化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2.
塔吉克民族题材油画近年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塔吉克民族的关注也恰恰源于塔吉克题材油画的成功,塔吉克民族题材的油画创作的发展与我国帕米尔高原塔吉克经济和文化生态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巍 《科技信息》2011,(31):281-281
高校油画创作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写生入手,多从西方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创作经验和灵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依托,寻找能激发创作情感的题材,以个人擅长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4.
长征题材电视剧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的影像纪录,属于国产主流电视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红色经典。其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融合上卓有成效。长征电视剧已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对人的精神塑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张婼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254-254
在现代创作风格和思潮的影响下,油画创作的题材和手法都处在不断的创新和拓展中。各种画派的出现给当今油画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甚至有人怀疑油画的创新会导致写实传统的彻底丧失等。但是,笔者认为,油画创作中的创新与拓展不是没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对于传统的承继。因此,当代油画创作正是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果,是承继和拓展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灵红 《科技信息》2009,(18):205-206
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对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探索及取得的艺术成就,认为重新认识和发掘我们传统艺术中的文化艺术和它的价值,是中国油画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并就油画艺术中的传统“写实”和中国艺术中的“写意”内在联系作了分析,提出油画创作民族化与画家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修养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王刚 《科技资讯》2012,(28):228-228
油画人体写生课程是高等学校美术类油画专业所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油画人体课程一般是油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高级阶段,难度较大。油画人体也是绘画创作中较难的绘画题材,许多画家都以自己独特的色彩表现方式和方法来表现人体,通过色彩的丰富表现,传达出画家在油画人体创作中的色彩表达思想和个人情感,那么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是关系到学生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同时又表现了作家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表达了她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和她对人性的期盼。严歌苓的历史题材小说,向内寻求叙事规律,向外诉诸历史示范。其创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体的思考,回归对现实世界的体认,营建精神家园。借用“元小说”中“戏拟”概念,可以揭示严歌苓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背后的异常特性和隐藏于细节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风景油画为什么要切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进行论述,提出传统文入画“写意性”是中国当代油画审美领域拓展的新命题,继而论述了风景油画创作中如何运用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方式,即“写意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中几个主要因素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采取纵向历史溯源和横向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例,对油画风景的构图、色彩、自然特征、主观因素等加以研究,在探寻油画风景中的形式语言和色彩语言的同时,分析诸因素对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过程中的影响,从而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油画风景的写生与创作。  相似文献   

11.
凌力是当代最深得“红楼”艺术精髓的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不论在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发掘、女性形象的复杂塑造,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生活化和人情化处理等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着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毕淑敏,这位当代知名女作家,自八十年代后期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以其善意、祥和、冷静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试图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和写作方法的追求等方面,对她的小说作些探讨。一、崇尚真实 注重体验毕淑敏小说创作,“写作题材比较宽范”,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写了高原严酷的军旅生活,也写了贫民百姓的酸甜苦辣。我的笔触有时涉及女性微妙的心理,有时也探讨经济领域眼花缭乱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她的小说创作在取材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崇尚真实,注重体验”。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学”又称“通俗文学”,是比“高雅文学”更具商品化意义的种类。日本大众文学开始于20世纪初,在30年代得到定位。战后,由于“中间小说”的发展,日本大众文学越发难以界定。进入90年代后,日本大众文学除了具有时代特征外,历史题材、海外题材、移民题材等也被纳入其创作范畴。推理小说、情感小说、风俗小说等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日本大众文学的多样性。国际化、求异化、商品化越发成为当今日本大众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主流。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作为历史文学的一种.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主观意识上存在特定的历史文学观念。在历史文学的功能论方面,周梅森经历了由。以史鉴今”、“以史警世”转向。以史娱今”的转变;在历史文学的真实观方面,周梅森坚持以虚构的人物表现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文学的现实性方面,周梅森从反恩现实出发在历史中寻找现实悲尉的根源,真诚地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中国画家对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不再是单纯的以国画山水为主,油画的传入使得油画风景也成为中国画家表现风景的手段之一,而对于绘画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讨也为油画风景和山水画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同样是以风景为题材,中、西绘画却作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而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绘画存在的意义的理解不同,“意境”作为绘画作品的精神存在,让我们理解了油画风景和山水画的分歧所在,因而理解了油画风景和山水画中的“意境”则有助于我们把握油画风景和山水画融合的“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一家”之说,悠久的史官文化与多样的民间奇闻逸事,都为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写作资源。即以当代历史小说而言,自1976年姚雪垠《李自成》的前两卷问世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等一批中年作家运用较为传统的历史还原手法,创作出诸如《梦断关河》《白门柳》《曾国藩》《雍正皇帝》《张居正》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作品,再到以苏童、叶兆言、刘震云、格非、莫言等青年作家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创作的异军突起,中国当代长篇历史题材小说一直都保持着稳健的写作或发展态势,并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占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小说一方面要受到真实的历史材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创造高度的艺术真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主要采用对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合理移植、创造性想象等几种方法,把历史人物成功地转变为艺术形象。简言之,作家必须依据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这一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在 2 0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 ,自 80年代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 ,以其负载主流意识形态精神话语的内容特点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样式”特征 ,构成了一种创作潮流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作走向 ,成为我们审视 2 0世纪最后 2 0年中国电影发展时不可回避的历史现象。本文以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宏观发展历史为背景 ,勾勒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自萌芽、初步定型到发展成为一股较为成熟的创作潮流的历程 ,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