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依托中原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的基本现状,对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乡部分典型平原农区村庄进行问卷调研.把形成空心村的相关因素分为农户自身特征、农户收入特征、农户所在区域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各个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农户自身特征中性别因素、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农户政策关注度与空心化或宅基地闲置现象不相关,年龄、教育程度和拥有宅基地块数与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在农户收入特征中农用地流转、从事行业、外出人口占家庭总人口比重、家庭收入4个变量跟空心化都具有一定的联系.(3)在农户所在区域特征中除距城镇距离外,区域经济状况、产业状况、交通状况、村集整治状况都与空心化相关.最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空心化的整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当前中国村庄空心化的驱动力、过程与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耕地资源保护及农村规划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归纳总结、统计分析、实地调查与访谈、GPS量测。结果村庄空心化由经济发展、土地改革、家庭组织关系瓦解、市场化、城镇化、传统观念变革、计划生育约束等方面综合驱动,其过程与格局包括两个阶段与4个时期:第一阶段以改善家庭居住条件为主导,村庄向四周拓展、中心空废是其基本格局;第二阶段以改善综合生活质量为主导,人口向城镇等地转移致使房屋空弃是主要格局。4个时期分别为20世纪80—90年代初的村庄空心化初期、90年代的空心化中期、90年代后期—21世纪初的空心化明显期与21世纪的空心化稳定期。结论村庄空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从出现到逐渐稳定,有其特定时期的阶段性。未来村庄空心化将在综合驱动力(离心力、向心力)与政府政策导向博弈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借助社会物理学相关理论,从农户的微观视角,通过3次对以河南省郸城县刘庄村村干部和部分农户的调研走访,利用MapGis等软件分析以"人"为主体导致的村庄空心化的时空演化过程及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无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村庄聚落经历由均质稳定到空心化的发展过程,村庄空心化主要是由农户、村庄系统、社会外界系统所决定.(2)村庄空心化演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转向稳定发展阶段.空间上呈现出先点状出现、后以点带面的发展态势.(3)社会外界系统是导致村庄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新形势下适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的农村宅基地利用模式和产权体系处置方式,以河南省省辖市为例,以行政村作为基本调查单元,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河南省多地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管理、流转、权利认知等情况的进行了深入调查,采用归纳法和对比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村村庄规划缺乏且管理不当,空心村现象普遍,宅基地的闲置浪费现象极为严重;②农村宅基地产权体系不清不明,法律对其约束性差,宅基地的权属保护缺失、宅基地权能急待梳理和保护;③农村宅基地隐形交易多、交易平台缺失和不完善,宅基地资源资产价值变现受到阻碍,乡村发展中困难重重.研究认为,通过全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严格土地用途把控、强化宅基地审批管理权限,厘清理顺宅基地产权体系、完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强化宅基地治理、疏通其流转渠道、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来激活宅基地价值,是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激发农村内在活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结合河南省典型平原农区县域杞县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其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现代农业进程缓慢、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等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平原农区县域新型城镇化重点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培育特色城镇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整合农村用地空间,以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GIS、遥感、面访式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法,以不同地形条件下三个典型村庄为例,分析平原、丘陵和山地典型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空心村差异化整治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县山地区农村空心化率最高,丘陵次之,平原最低,分别为49.33%、31.23%、21.99%;影响农村空心化程度因素的作用力关系是:经济因素>土地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建议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山地区迁村并点,恢复自然生态为主;丘陵区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为主;平原区加强村内合理规划布局,着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董桂阳 《创新科技》2017,(12):30-32
农村宅基地管理与确权是河南省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河南省已确权、待确权的农村宅基地面积刚刚超过50%,仍有近一半的宅基地处于确权悬置和未能确权状态;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仍然很高,占农村宅基总面积的1/6以上;一户多宅、宅基地用益功能模糊、农宅私自流转导致的权属纠纷等是当前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及确权工作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宅基地有偿使用、法制化用地管制、村庄规划与确权颁证的融合配套等对策,推进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与确权工作。  相似文献   

8.
卜长春  曹栋梁  董洁  刘伟丽 《科技信息》2011,(14):I0364-I0364,I0365
1.河南省平原农田林网的现状 农田林网是平原农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体。对改善提高平原农区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作用。但由于存在树种单一、模式单调等问题,产生周期较长、见效慢、自然资源浪费、生态防护的延续时效差和经济效益不高的诸多难题,致使平原农区的现代林业建设处在进退攻坚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河南省兰考县349个村庄和3321农户的调查数据,选取村庄的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村干部因素和农户个体因素4个方面8个影响因子,借助回归分析、热点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兰考县贫困发生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兰考县贫困发生率空间差异较大,贫困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且多集聚于乡镇边界.(2)人均耕地面积、距乡镇级政府的空间距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干部年龄、村庄患病比例、常年在外人口比例对于村庄贫困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3)贫困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扶贫措施的实施应将医疗、转移劳动力就业和实行三产结合考虑在内,应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脱贫,逐步提高农区人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村镇规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贝贝  李小建 《河南科学》2011,29(1):121-126
新型村镇的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现代化,应当能够成为未来中部平原地区农村发展的典型模式.以河南省封丘县鲁岗乡为研究区对中部平原典型农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村镇规模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相应指标的计算得出1万人左右人口规模的新型村镇在全乡能够节省土地530.01 hm2,人...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迫切-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空维度特征, 以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目标性为导向, 将不同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归类为整治迫切性和适宜性两方面, 利用迫切?适宜度综合评价与互斥性组合矩阵, 列举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差异化时序安排, 构建多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组织与配置格局。使用该方法, 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间迫切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迫切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2.73%, 28.36%, 24.73% 和34.18%, 空间上表现出迫切性等级由高到低的圈层结构特征;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空间适宜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适宜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1.27%, 33.09%, 36.73%和18.91%, 具有明显的空间组团式分布特点; 综合迫切?适宜性等级结果, 形成农村居民点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适度整治和限制整治区的时空配置格局, 并提出不同分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导向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不断的增加,在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大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研究,确定其整理模式.本文以古郊乡为例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模式.通过对古郊乡各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古郊乡概况及其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古郊乡政府提供的数据,确定古郊乡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几种模式:中心村集聚模式、归村并点模式、滚动推进模式和异地搬迁模式,并且研究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然后从居民点整理的资金来源和人们意愿分析了整理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古郊乡的居民点整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提高古郊乡的整体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采用问卷调查法、Logistic分析法,从农户视角分析宅基地流转的原因,探寻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务工距离、社会保障水平、宅基地距城镇距离、宅基地流转政策满意度、宅基地流转收益、人均住房面积等因素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明显正向影响,其中,非农收入和宅基地流转收益对农村宅基地流转正向影响最为显著;户主年龄、宅基地利用情况等因素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负向作用.研究认为,农村宅基地流转应基于农户自愿原则,通过提高农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水平和经济意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针对性措施,促进农村宅基地健康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5.
空心村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一现象将长期存在.在分析空心村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空心村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关系,提出了防治空心村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推进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城乡统筹用地的关键环节之一,平原地区是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因而进行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资源稀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帕雷托最优理论,探讨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运作模式、集约潜力计算的指标选择、影响评价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该研究选择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的柘城县,进行了实证分析,虽然目前还不能较准确地用数字来定性地研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的方法.首先,利用Voronoi图空间分割的特性,将现状居民点进行初步分类;然后,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最后,结合分类与分区的结果,选择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基于该方法,实证研究了郧西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结果表明,30.02%的现状居民点选择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17.35%的现状居民点选择中心村整理模式;44.43%的居民点选择村内合建整理模式;8.20%的居民点选择搬迁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钱琮晖    张永福      徐华君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381-390
探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以喀什地区为例,采用网格分析、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手段,研究喀什地区2009-2019年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最近耕地距离、增减挂钩政策8个影响因子,进行地理探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和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呈现集聚中部、西密东疏的分布特征,在2019年达到核密度峰值;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由0.011 0 km2减少至0.010 7 km2,10 a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演变方式为自身扩展、新生/合并和消亡;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最近耕地距离是影响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增减挂钩政策对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撤并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陶冶  葛幼松  尹凌 《河南科学》2006,24(5):771-775
村镇体系规划的成功实施主要取决于农居点的合理撤并.本文针对农居点撤并中的耕作出行阻力因素,根据空间距离统计构建了基于GIS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对规划行为的负面效应进行微观描述.本文以张家港常阴沙管理区的农居点撤并规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村镇农居点的空间结构调整将对农村居民耕作出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在总结计量模型特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村镇体系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义和镇、石龙镇和润溪乡为例, 引入引力模型, 分析不同区位村镇的城乡联系强度和资源禀赋, 确定3 种不同的村镇发展类型。构建包括特色指标和普适指标两类指标的居民点综合适宜性评价体系, 将各镇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发展型、保留改造型和迁村并点型3 种类型进行空间引导和优化。为适应不同乡镇的发展定位, 示范镇农村居民点的优化模式分别体现集聚扩张、内部调整和迁并整合的特征。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化过程和技术进行探讨, 为3个示范镇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