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所说的"类",虽不专指文体类别,但包含有区分文体的内涵.<尚书·毕命>则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文体的重要意义.<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文体的记述.后人继承这一传统,对文体给予了高度重视.刘熙<释名>、蔡邕<独断>、曹丕<典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任防<文章缘起>等,都重视文体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明确提出:"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也说:"凡文章体制,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  相似文献   

3.
陈太明 《广东科技》2009,(16):94-95
佛家主张"悟空",于是有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真言."理性之美"是汉赋美的本质,这是冷成金<试论汉赋之美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提出的.何新文<赋家之心苍括宇宙>(<文学遗产>1986,1)总结汉赋"以大为美"的特点,认为具体表现在追求体制的宏大、展示力量威势无比巨大的大美、展现阔大无比的想象境界.  相似文献   

4.
"踏歌"是一种古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娱性很强.<资治通鉴>有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这种参加者成群结队、手拉着手、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活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舞蹈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承德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  相似文献   

5.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道致简.在"简约"中彰显"深刻",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追求."简约"的课堂,深入浅出,自然朴实,注重实质,淡化形式,既精雕细刻,也浑然天成.以下就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追求"简约"应关注的几方面谈一谈:  相似文献   

7.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相似文献   

8.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英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海浪发电装置--"巨蟒",它是漂浮在海岸的大型橡胶"蛇",能够将海浪能量转换成为电能,目前该设计正在接近商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知识--活动--能力"是过程教学的三点式,它是学生习得的基础知识,经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本文以<同分异构体>的课堂教学为例,剖析"三点式"的课堂过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比较辞章学就是广义的比较修辞学.它是对语言学及其多门分支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而建立的言语学新学科.它不仅论表达,也谈及鉴识;不仅论及"话语",也联及客观世界;不仅讲究修辞效果的"好",也兼及语法的"通"、逻辑的"对".它"以话语为本位","入古出新"在"中华密码"的文化根基上,延伸至当代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并以它为主导,统帅"四六结构"的理论框架、"八大规律",并把大量篇幅落实在"三九变化"的言语规律的动态运用之中.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广博的融合性、突出的实用性.它是对拙著<辞章学导论>、<辞章学新论>和<辞章学发凡>、<辞章体裁风格学>的延伸和发展.它把辞章学这门"桥梁性"的新学科,交给广大社会的语言运用者,和他们最贴近,因而最管用.  相似文献   

11.
“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严羽、袁宏道二人诗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严羽所谈之“趣”指“韵味”,而袁宏道所谈之“趣”指“自然”,二在内涵、目的、特征上有差别。而从禅学上来看,二也有根源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袁枚对于“情”的认识明显比前人更深刻,在重“情”方面也大大超过了他们。不过,在这一点上,学者们仍然注意不够。他们往往只是从“性灵”的角度来论述他的诗学理论,使他的诗论中“情”的意义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传统范围之内,而忽略了其中创新的内涵。其实,袁枚诗论中的“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情”代“志”;以“情”求“性”。袁枚的这种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春怨》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寻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信息的缺失和增补,指出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京师同文馆毕业生杨兆鋆(1854-?)的数学成就做出评价。方法历史文献考证和分析。结果杨兆鋆在“平圆容切”方面的工作,是在吸收和消化《几何原本》中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以欧氏几何做图方法研究圆之间相切问题的典型代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杨氏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数学传入后对当时中国数学界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园"的园林艺术体现了立体化结构.具体表现在:乐章化的园林空间序列;白氏文化景观充溢;建筑文化切题,艺术形态得体.  相似文献   

16.
大观园中的"士大夫"典型--论薛宝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钗这个外表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的身上,蕴藏着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的“美德”,是中国封建道德、封建化的最高结晶,也是最理想的性格。她既有“处则为真儒”的涵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能。薛宝钗形象是儒家理念与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明朝建立后,逐渐开始与西域诸国交往,到明成祖时规模较大,之后逐步放松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本文拟就西域势力较大的别失八里与明朝的关系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18.
"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直接原因是元代的统治者的腐败、残暴和骄纵贪婪,频繁出现的"抢妻"情节正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掠夺妇女的行为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元杂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除了政治、历史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所带来的野蛮习俗和落后文化.极大地伤害了以儒家文化为皈依的知识分子的民族尊严和道德情感,"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折射出的正是这种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梁启超系统地探讨了晚清时期举办的国内地方公债的历史.尤其是对"袁世凯式公债"的评析,集中披露了地方官僚竞相举借国内公债的真相,体现了梁启超在内债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和清醒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元代初期,文人思想动荡,处境尴尬.作为元初北方文人的典型代表,刘因76首"和陶诗",以其丰富的含蕴,揭示了诗人在那个特殊时期内心的矛盾、无奈的选择,及其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拟从诗人的济世之志、退隐之因、山居之乐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