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简介了低频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技术参数,技术特点和适应条件,通过现场试验表明,推广该项技术,作业成功率为100%,有效率85%,单井增产原油在35%以上。  相似文献   

2.
振动和微生物采油均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能有效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将这两项先进技术各自发挥优势综合应用于西区油田庄1井确定其增产效果,为该项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采用在油井注入微生物原液,然后由DSY地层多级水力震源对其进行推进,向油层纵深转移和扩散。结果注入微生物后,原油粘度下降,流动性能得到改善;振动作业后,地层渗滤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结论油井获得了增产,经济效益明显,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针对低渗、特低渗油层开发难度大的难题,开展了低渗油层层内深度爆炸技术作用机理及试验研究.研发适合微小临界尺寸裂缝内爆炸的液态炸药,以满足在地层裂缝内稳定爆炸并使地层裂缝深处能产生新裂缝网络的油田增产新技术.介绍了该项技术的作用原理,结合岩石爆炸理论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液态炸药爆炸的临界尺寸等主要性能参数及...  相似文献   

4.
物理法采油新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理法采油技术是一种油层处理新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如对油层无伤害、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物理法采油新技术的作用机理和适应性,并对该项技术在油田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振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5):1127-1130,1134
短半径径向水力喷射是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刚刚兴起的一种油层改造从而增产增注的新技术,对于提高油层的导流能力,改善纵向上和平面上的油层动用状况有着显著的作用。增产增注原理有两个方面:一是穿透污染带沟通井筒与剩余油富集区;二是形成类似与水平井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此项技术在非均质油藏先导性应用情况,讨论了增产机理、施工过程、先导区油井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油层爆燃压裂器,探讨了它的增产原理,说明由它所产生的多条径向裂缝与油层原生裂缝沟通可以使油层增产;通过自行支撑的非填砂裂缝来保持良好的导流能力,以延长增产周期,指出了良好解堵作用产生的原因,文章还介绍了六个井次的油井初步试验情况,表明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油层增产和油层解堵新工具。  相似文献   

7.
从科技部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大田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成功地将地膜覆盖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在大大降低滴灌技术成本的基础上,达到了节水增产的双重目标。大田膜下滴灌技术的亩均投入仅500元,相当于国外滴灌技术亩均投入1000元以上的50%,甚至还不到。该技术年更新费用仅100元,较常规灌溉省水50%,节肥20%,省药10%,增产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仅增产一项每亩地可增加收入175元,节水250立方米。该项技术已经在新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我国目  相似文献   

8.
针对稠油开采,推广应用浅层稠油选层开采技术这项新的增产措施。利用热胀式封隔器,可诱导蒸汽进入注蒸汽开采目的层,提高油藏动用程度。单井平均增产原油231t,比措施前吞吐周期产油量提高30%-84%。该项技术施工方便,投资少,降低了油田污染,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
双微二氧化碳气肥(以下简称双微气肥)对8温室蔬菜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在黄瓜上增产25%,在西红柿上增产7.27%,单果重黄瓜增加15克,同时,双微气肥还有施用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该项试验对双微气肥在温室蔬菜上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粳7号(黑交912)是黑河农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1994年经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命名推广。该品种早熟高产优质抗冷害能力强。目前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迅速推广,是该区米质最好的主栽品种。一、增产效果1989-1990年在所内进行二年产量鉴定,平均公顷产量6913.3公斤,比对照品种黑粳5号平均增产15.8%,1990年异地产量鉴定,平均公顷产量700.20公斤,平均增产16.1%。1991—1992年第四积温带区域实验共9个点次,平均公顷产量6376.0公斤,平均增产7.9%;1993年平均公顷产量7100.1公斤,平均增产17.00%。德都县农业开…  相似文献   

11.
轻质油藏注空气过程中原油低温氧化反应的O2-CO2转换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注空气过程中原油低温氧化反应机理和实验结果,分析氧气消耗率和CO2转换率及其影响因素。根据不同条件下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和高温氧化实验,计算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CO2转换率。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低温氧化活性和CO2转化率主要受原油种类、反应温度、气体压力和砂的影响。温度和压力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氧气消耗越完全,CO2转换率越大;加入砂后,反应速率加快,氧气消耗量增多,CO2转换率增高。与高温氧化相比,低温氧化的CO2转换率低于65%,通常在20%~50%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倪俊  徐波  王建  王瑞  宋婷  刘甜  高鑫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7):6848-6856
对于层间流体性质差异较大的多层非均质油藏,在进行笼统注水开发时,层间油水黏度比差异对于油藏开发效果有较大影响。通过使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多层油藏一注两采机理模型,从剩余油分布、波及系数、驱油效率及采出程度等多个方面分析层间油水黏度比差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确定多层合采油藏合理的层间油水黏度比级差界限。研究认为,多层非均质油藏笼统注水开发时,低油水黏度比油层对高油水黏度比油层有较大影响,层间油水黏度比级差越大,层间矛盾越突出,低油水黏度比层波及系数、驱油效率明显上升,高油水黏度比层波及系数、驱油效率大幅下降,层间动用程度差异越大,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高油水黏度比层,油藏开发效果越差,合理的层间油水黏度比级差应控制在3以下。  相似文献   

13.
许多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目前任11碳酸盐岩油藏存在单井产油量低,注入水利用系数低,水驱效率越来越差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新途径,以便进一步发挥油藏生产潜力。分析了任11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任11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从注气强度、注气方式、注气部位,生产气油比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油藏注CO2方案模拟计算20年,产油量显著上升,采用注CO2可比目前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3.5%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以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针对油藏特点,应用波动方程串级深度偏移处理技术识别了高陡构造;应用测井资料分析及古构造应力场分析技术识别了裂缝;应用反射振幅厚度法和小波处理技术进行了储层横向预测;在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合理井网密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低渗油藏综合调整技术和屏蔽暂堵技术, 以及油管传输负压射孔为主的整体油层保护技术;应用防气杆式泵机械采油技术解决了高气油比问题;应用多级冲压酸化和高压分层酸化工艺技术解决低渗油层吸水难的问题。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粉细砂岩油藏的纵向层系较多,层间矛盾严重,出砂堵塞影响提液生产效果。在现有斜直井产能模型的基础上,对筛管、环空充填层、挤压充填层和储层的渗透率细化描述,改进了机械防砂表皮系数公式。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防砂体系堵塞规律,认为随着驱替注入量和驱替流量提高,防砂体系堵塞加剧,渗透率最大下降40%。储层颗粒进入套管内,堵塞环空砾石与防砂筛管,导致表皮系数急剧上升,产能下降超过80%。扩大挤压充填半径能够将微粒阻挡在远离井眼的位置,有助于保持油井产能。对分层防砂井充填半径进行优化分析,发现在中低渗透扩大充填半径能够改善层间动用效果。对盘二沙三下区块的防砂井充填参数优化,对渗透率较低的S4层扩大充填半径,措施后油井液量保持稳定,日产油提高9.56t。  相似文献   

16.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pH响应型聚合物驱油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裂缝性低渗油藏多发育微裂缝、非均质性严重、水窜严重,常规聚合物调驱技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难题,合成了一种具有pH响应型的聚合物,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其微观结构,并对其pH响应性、抗剪切性、流变性能、封堵性能进行了评价,最后利用驱油实验评价了其提高采收率能力.结果表明:该聚合物体系具有很强的pH响应特性及很好的耐温抗剪切性能,表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特性,其线网状聚集态也揭示了其pH响应机理.平均封堵率为87.97%,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调剖性能,能大幅度提高低渗层的采收率.pH响应型聚合物深部调驱技术在裂缝性低渗透油田中可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较强适应性,对同类油藏增油控水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能够过套管测量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主要有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碳氧比测井、中子寿命测井、中子伽马注钆测-渗-测、脉冲中子-中子测井(PNN)等。综述了套后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评价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测量原理、技术应用、适用性及实例,总结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7):4793-4796,4818
实验用弹性微球体系粒径在10~60μm范围内,采用反相(微)悬浮聚合技术,以油类为分散介质,单体溶液作为分散相,以小液滴状悬浮分散在油中,单体在小液滴内引发聚合,从而合成弹性微球。采用填砂管岩心流动实验,通过并列的两根岩心管模拟相对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注入弹性微球溶液进行调剖,记录两根不同渗透率填砂管的分流量及并联两管的注入压力,探讨弹性微球体系调整油层分流能力;并调节微球浓度,探索不同浓度对调整分流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微球体系可以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并能改善非均质地层的注水剖面;将高、低渗透率填砂管的分流量从高于80%:20%的比例调整到两者都趋于50%,并且调剖后两管的渗透率级差最大幅度从8降到1.35,调整油层分流能力效果显著,后续注水时仍能维持较高的注入压力。随着微球浓度的增大,调剖平衡时间大幅度下降,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9.
AS油田WY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很高,长期注淡水开发导致油层的电阻率呈现不对称U型曲线特征,强水淹油层的电阻率甚至高于原始油层的电阻率。特低渗透油藏水淹规律的影响因素复杂以及受储层本身特征的影响,适合中、高渗储层剩余油评价测井方法不适用于特低渗透水淹层评价。在岩电实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特低渗透油藏淡水驱水淹层机理。即当注入淡水的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电阻率时,且当其比值足够大时,水淹层电阻率明显高于原始油层,即出现U型曲线现象。根据常规测井曲线及岩芯分析资料,通过地层水矿化度与自然电位幅度、电阻率、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组合进行了水淹层定性识别,探讨了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求取方法,建立了淡水驱水淹层的定量解释模型。解释结果与试油投产符合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20.
廊固凹陷沙三下段为深水湖相沉积,局部发育洪水成因的浊积砂体.目前已在中岔口地区探明安421井浊积砂岩油藏.为了确定油藏规模和诸层变化规律,在地质分析基础上,利用Landmark工作站对该油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顺层拾取油层反射波振幅信息,弄清了浊积砂体平面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通过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对浊积砂体储集物性尝试性地进行横向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浊积砂体平面上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主体部位储集物性较好.油藏分布在上倾方向受构造和岩性决定双重因素控制,证实安421井沙三下段油藏是一个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认识不仅为油藏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为高勘探程度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油藏描述技术相结合研究非构造油藏地质特征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