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出发,提出了计算元素电负性的简便公式Xi=Yi/A+B,确定了经验常数A,B,并按此公式计算了各元素的电负性,计算结果与Pauling的电负性数值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
关于电负性的不同标度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松辽学刊》1998,(1):30-33
本文说明了几种主要电负性标度的区别及它们与Pauling电负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鲍林电负性标度 ,从成酸元素的电负性 ,共价半径和氧化态这三种参数出发 ,推出一个与实验值比较吻合的简便经验公式 :pKa =345x/r 31 .98(lnm ) 1 .9- 1 8.0 0 ,该公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元素电负性及共价单键键长等参数,导出定量计算共价单应离子性百分数的公式,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利用分子的均衡电负性Xeq,烷基的极化效应指数PEI以及醇分子中差劲基氧上的电荷∑q0三个参数,对一系列醇类溶剂化显色参数ET^N,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与基于分子表面静电势参数的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醇类溶剂的溶剂化显色参数ET^N与分子的均衡电负性Xeq,烷基的极化效应指数PEI以及醇分子中羟基氧上的电荷∑q0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最大重叠杂化轨道理论,研究了卤代甲烷系列分子的红外伸缩频率,基团电负性和质子酸度等分子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明确地反映了这类分子的化学键特征和卤素取代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键能键长比和电负性差值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判别分析方法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健型。  相似文献   

8.
9.
自1932年Pauling提出电负性是“分子中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这个概念以来,许多科学工作者如:Mulliken,Sanderson,Allred-Rochow,还有我国的袁汉杰,李世瑨等等,对这一概念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并且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各不相同的计算式来确定原子的电负性标度。尽管电负性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尚未  相似文献   

10.
11.
本讨论了影响含氧酸强度的结构因素,推导出计算含氧酸pKm值的经验公式,由公式计算值与实验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一次强霜冻成功预报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县地处甘肃陇南徽成盆地西端,气候资源优越,适宜核桃生长,生态经济效益显著.但晚霜冻害仍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晚霜冻害的成因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尤为必要.霜冻形成的背景:一是大环流形势的强弱和持续时间、冷空气侵入路径,这是决定冷空气强弱的主要因子;二是地面气象要素的应对,地面冷锋过境、霜冻线移动速度、降水过程、地面强烈辐射造成的辐射冷却等,这些综合条件成为霜冻加强的响应因素.冬春气候异常和作物物候期的异常,加重了晚霜危害的程度.对晚霜形成的环流形势和气候背景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较强晚霜冻预报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预防晚霜冻害的时效性,确保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板块构造学建立以后,地幔对流运动被普遍认为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但目前尚未对其蕴含的热力学机制给出解释。基于广义的卡诺热机模型,通过对地幔与地表所构成的准孤立系统的分析,揭示了系统中自发传热过程与非自发的广义做功过程,即地幔机械流动过程之间的热力耦合机制,建立了地幔对流过程中热能向机械能转变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地幔对流的本质是自发传热过程驱动了非自发的地幔机械运动过程,由热能所转变的总机械能的大小,即地幔机械运动的强度,不但与地幔与地表之间的温差大小有关,而且与地幔向地表热量释放的强度有关。进一步从全新的角度给出了包括火山喷发、地壳板块表面大坝的渗透及板块缝隙注水等地震引发因素的热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裂纹扩展过程中流变与耗散现象的大量观察与研究,根据非局部场理论,导出了裂纹体在裂纹扩展过程中的热力平衡方程,为更加精确地描述裂纹扩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在裂扩展过程中局部质量、动量、动量矩和能量均不守恒,并给Griffith表面能以新的定义。将单支墩大头坝初始表面裂纹的形成与扩展视为不可逆热力学过程,在不可逆过程必然伴有熵产生的原则下,引入了一个耗散势函数,通过对裂纹扩展过程中Clausius非补偿热和耗散势函数的研究,重新建立了断裂判据;在适当地引入裂纹系统偏离平衡态的距离之后,可导出经典的屈服、强度和断裂理论中的各种判据;同时,通过耗散势函数,把流变、断裂和不可逆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形成了统一的流变断裂学。最后,将大坝混凝土定义为热流记忆性材料,依试验和实测数据,采用本文给出的热流变断裂学研究,对单支墩大头坝初始表面裂纹的形成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现场观测基本一致,为单支墩大头坝的设计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且在世界数学史上曾几度辉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又逐渐显示出传统数学发展的局限性.形成这样的局面既与人们对理论体系的认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关.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从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的分析,剖析直至清朝中国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原因,旨在明前人之鉴,醒后人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光释光测年基础上,研究了福州盆地马保(MB)红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及其比值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主元素氧化物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MgO、Na2O、CaO、K2O含量较低,硅铝率1.81-2.42(平均值为2.00),硅铝铁率1.30-1.87(平均值为1.49),CIA值88.63—95.98(平均值为93.71),Ba值0.07-0.16(平均值为0.10),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符合亚热带湿热环境下的脱硅富铝的基本成土过程.MB红土的微量元素富集程度较高,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富V、Cu、Zn、Rb、Co,贫Sr、Ba、Ni、Zr.MB剖面红土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就微量元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言,Cu、Zn、C0、Sr等化学性质较稳定的元素其高值段大体上对应区域化学风化作用增强,红土发育程度加强,气候暖湿;其低值段对应区域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减弱,红土发育程度减弱,气候干凉.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强,Rb/Sr比值增大.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呈现峰谷旋回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区域气候以温干一温湿变化为主,并伴随着小尺度的旋回变化,气候总体波动较大.MB剖面地球化学元素记录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既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表现出亚热带季风区红土沉积风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