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深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和合"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孔子学术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要调节的四重关系,强调人们需要转换视角,用一种新的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理念来思考人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文化的辩证统一,体现在“和合”、“五常”、“自强”等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力。科学发展观包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重要方面。和合文化所蕴含的朴素的整体系统观、人与自然和合观、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力。科学发展观包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重要方面。和合文化所蕴含的朴素的整体系统观、人与自然和合观、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形成了众多的文化学派。在这些学派中,犹以墨家对“和谐”思想的体现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入。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强本节用”等观点,比较全面地体现和阐释了人与人、国与国、国家与人民、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八仙的兴起.是中国神仙文化的产物,是传统“和合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八仙信仰中的宗教内蕴、“和合”思想对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守武 《科技信息》2009,(28):I0152-I0152
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矛盾、差异和事物的多样性,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思想。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统一,和谐是承认差异的存在达到“天人舍一”的超脱境界,防止黑格尔哲学中的“对立、斗争”、“绝对平均”。  相似文献   

10.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源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台湾文化是河洛文化哺育下形成的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子文化。台湾的血缘归宗于河洛;台湾的文化语言、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都有河洛文化的印记。弘扬河洛文化的“和合”精神,遏制文化台独,推进两岸交流,河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合”精神;台湾当局杜撰的文化台独理论与河洛文化“和合精神”相悖。  相似文献   

11.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是人们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赋予现代性成长以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现代化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潍坊学院学报》2017,(1):89-92
"和合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核,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而不衰、一脉相承而不断的根本依据。在古代,"和合包容"思想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静态的、内敛的、被动的,对异质文明的入侵也没有进行你死我活的打击和排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走向世界、并逐渐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又要化解某些国家对中国可能的"文化侵略"的担忧,就离不开对"和合包容"精神的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4.
胡雯 《科技信息》2012,(5):203-203,136
对立统一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提倡的意识主流,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针。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自建立以来紧紧围绕"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把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所体现出的"和合"思想,实际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因而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是人们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赋予现代性成长以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现代化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和合”文化传统的美学本质是确认并追求和谐。主张在“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地区、国家的普遍和谐。厘清“和合”的哲学内涵,探寻“和合”的现代价值,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理念,对促进政府科学行使决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合文化"所要求的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等各种思想,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表现中国园林独有的魅力和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和合文化为楔入点,分析了中国园林文化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和谐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可谓中国传统"和合"哲学在当代的映照,其深层的内涵又与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精神相互融通。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人类理想王国进行了初步设想,其中就凸显出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贯穿着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大一统"的和谐思想。解读它,不仅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早期相关理论,而且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传统农业文化与农业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合"文化指导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设想.并以天福茗茶为例,深入剖析了"和合"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现代农业企业如何构建具有"和合"特质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