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磁各向异性的磁法应力测试技术,给出了存在应力影响的材料磁导率与应力之间的一个简单表达式,用此式由所测得的电桥非平衡电流Ig 及测试电路和探头结构参数,可求出测点的残余应力.在单向应力作用下得到了实验证明,为计算铁磁材料的应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时间标度变换方法,提出了粘弹性应力松弛过程的一个经验公式.对聚合物材料应力松弛过程进行了拟合处理.该方法数学处理简单,且对应力松弛过程给出了很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应力应变转换最终应力结果的准确度,根据应力应变转换的一般步骤,分析了其中基准时间选取、无应力计可靠性分析、徐变参数公式拟合、应力增量加载方式和应变计组平衡等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基准时间选取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量原则;无应力计可靠性分析缺少一个可行的分析评判准则;徐变参数公式拟合应该采用全局优化算法;应力增量加载方式应该采用中点瞬时加载终点结束,得到终点时刻应力的方式;对于应变计组平衡问题,基于概率论将平衡问题转化成最优化问题,提出了最优化平衡法,数学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平衡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入愈合指数概念,根据动物实验数据,建立愈合函数,描述骨折端应力与愈合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有益于愈合应力范围和一个愈合最优应力。为控索骨折端应力与愈合的关系,我们多批次地进行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骨折愈合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5.
膨胀管残余应力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膨胀管残余应力是影响膨胀管抗挤毁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膨胀管的膨胀特点,用大变形理论提出了膨胀管内、外圆柱表面具有不同方向的残余应力观点,通过全应力释放试验并借助于电测的试验方法测量了膨胀管内、外表面的残余应力,利用曲杆理论分析了膨胀管轴截面的应力分布形式.结果表明,膨胀管轴截面残余应力呈双曲线分布,膨胀管外表面的压残余应力小于内表面的拉残余应力.  相似文献   

6.
用多火花式动态光弹性仪成功地记录了爆炸载荷作用下有限平面中应力波传播的动态应力条纹。一个模型中炮孔设在模型的几何形心,另一个模型中设了两个炮孔,并同时起爆。用动光弹方法对入射波和反射波的传播以及应力波的叠加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应力波反射之前炮孔周围应力场的定量分析结果和反射应力波与径向裂纹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对于涂刻理解炸药爆炸产生的应力波的传播和叠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个依据控制致裂测试钻孔应力变化的量测推算原岩应力的方法:平行钻孔—控制致裂法.本文阐明了平行钻孔—控制致裂法岩体应力测量的特点和控制致裂法的原理.介绍了依据控制致裂测试钻孔应力变化确定岩体应力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8.
一般用应力三维度作为应力状态参数来反映材料断裂情况,但应力三维度是通过试验来测定的,试验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从理论出发,分析一个新的参数,并利用新的参数对应力三维度表示的公式进行适当的修改,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判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正交各向异性迭层梁在均匀温度场中的层间应力.利用最小余能原理导出了一个以二个应力函数为未知函数的四阶常微分线性方程组,详细讨论了该方程组特征方程的根的情况,从而求得迭层梁中的应力.计算表明,层间正应力和切应力在梁的端部附近达到最大值,随着各层弹性模量的变化,不仅应力大小有所改变,在某些情况下,正应力将由压应力变为拉应力,致使迭层梁撕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织物缩水时收缩应力这一问题研究的意义。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收缩应力测定装置。测定结果表明织物缩水时收缩应力的变化与缩水率之间有良好的一致关系。收缩应力的大小与织物的历史条件、织物结构以及测定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规范的重音标注将对重音研究和语音合成技术产生积极影响。该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进行语流中词重音和句重音标注,总结出了重音标注的规则。重音标注包括标注训练、正式标注、语料库建立3个步骤。通过标注训练明确重音概念和标注方法,词重音采取词内对比法,所谓"重"主要指突显度和饱满度;句重音采取呼吸句群单位标注法,注重标注的层级性,不跨句群进行重音知觉对比。重音标注完成后,重音语料库也随之建立起来。这个大规模的重音语料库具备词重音和句重音信息,适用于语音合成领域,能较好地提高合成语音的自然度。  相似文献   

12.
陈国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515-3519
以鉴江顶管施工为背景,提出了一种顶管应力监测的方法。通过对该工程应力进行监测,以及对应力监测结果的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通过对应力监测结构对的分析,掌握了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并为今后相关工程实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有限元法得出正交切削前角γ分别为15°,0°和-15°时的刃前区弹性应力场的数值解。结果表明,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应力都分布在刃前区,而且主要为压应力;当γ为15°时的应力场比0°,-15°时远为集中;随着前角的增大,应力分布向“敏感应力状态”变化,这种状态有利于金属分离。  相似文献   

14.
The Mohr stress circle for three-dimensional stress is usually determined by equations,which is lack of intuitionistic meanings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Mohr stress circle is illustrated directly by numerical method. The shortcoming of Mohr stress circle in representing the stress components on different oblique planes for three-dimensional stress is analyzed. A three-dimensional figure is given to describe the variation of normal and shear stress on different oblique planes at one point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5.
重音     
李旸 《科技信息》2012,(5):331-331,361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过程中,发音是很重要的。在英语发音中,音的重读和弱化是相反的两种发音现象。重音是对单词中某些音节的强调。英语中的重音的标志,是将重音符号"’"放在重读音节之前。在英语中重音现象不止存在于单词音节中,还有单词和句子的重读现象。本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单词重音格式的不同情况,另外还涉及了复合词中重音转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基于热-弹性理论,建立了铝制翅片-隔板-封条钎焊结构的热结构应力分析模型.采用热-结构耦合的方法,模拟分析了铝制翅片-隔板-封条钎焊结构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等效热应力、等效结构应力和等效应力均在钎焊结构的钎焊接头处产生应力集中,这主要是由于钎焊接头处母材和钎焊层材料性能的不完全匹配和钎焊接头处的结构具有不连续性造成的.等效热应力、等效结构应力和等效应力沿典型路径在钎焊接头处的分布主要受正应力的影响.在热-结构耦合作用下,等效应力主要受等效热应力的影响.因此,热边界的选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岩石具有较为明显的压力敏感性。在分析传统的CMS300全自动覆压压力敏感实验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岩石受压缩的时间效应,对胜利渤南油田不同类型的低渗透岩石进行了系统的CMS300随机覆压和控时覆压的敏感性测试,获得了多种低渗透岩石压敏特征曲线,并探讨了岩石压敏特征与岩石本身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机覆压下,储层物性随围压的增加呈单调圆滑下降的趋势;控时覆压下,岩石气测渗透率随覆压的变化呈台阶式变化;粘土总量和有无方解石胶结对低渗透岩石压敏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页岩气钻井井壁不稳定是钻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岩石应力分布.根据现场数据得到含水量随时间和距井眼轴线距离的变化规律.通过力学与化学耦合的总吸附水量模型表征含水量和应力分布关系,并且考虑地层的各向异性.将假设地层为各向同性时的水化应力和地层为各向异性时的应力耦合.通过计算机编程分别得到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垂向应力随井周角和距井眼轴线距离之间的三维关系图.结果表明,页岩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垂向应力随距井眼轴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在井壁处水化膨胀造成应力值很高,随距离井眼轴线距离的增加钻井液入侵减小,从而水化膨胀应力逐渐减小.切向应力和垂向应力随井周角变化明显,是由于地应力非均匀性造成的,页岩的水化增加了地层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应力状态的应力椭球面上.一点的矢径不能直接给出相应全应力作用面的方向,但是,通过调整坐标比例尺,将应力椭球面改制成应力球面,该球面上一点矢径指向就是相应全应力作用面的法向。  相似文献   

20.
应力对称模型对显著应力梯度问题,显著微结构介质,对波长较小的动力学问题,已经表现出与实验结果的显著差异。就各向同性线弹性均匀固体的静力学问题,介绍应力对称模型的一个疑难,对于直角形区域角顶的两边承受不等的剪应力问题,对称应力模型无解。引入非对称应力模型和偶应力化解了这一疑难。分析表明,随着到边界距离的增加,非对称应力模型的解趋近于对称应力模型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