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郑州都市圈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借助土地利用转化矩阵对土地转化类型、程度进行分析,识别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分类,为核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生态空间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目标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及重力模型提取潜在廊道并筛选出重要廊道,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低、中、高3级,进而定量地判断和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类型和程度,识别出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郑州都市圈核心区土地利用冲突分布特征显著,耕地生态冲突分布较为集中,以不冲突为主;建设用地生态冲突分布较为分散,不冲突区主要分布在各个市域范围的主城区中部,一般严重冲突、极严重冲突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北部;在耕地建设生态综合冲突中,各冲突等级面积大小为不冲突>一般严重冲突>极严重冲突,其中耕地生态冲突占主导。(2)郑州都市圈核心区2000—2020年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较高,分布不均衡,构成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景观类型;耕地景观、草地景观的占比呈现部分的下降。【结论】郑州都市圈核心...  相似文献   

2.
以抚州市东乡区为研究区,基于ArcGIS、GuidosToolbox、Conefor等软件工具平台,对东乡区2006年、2015年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MSPA)景观连通性的分析办法以及图谱理论,对东乡区的景观时空格局变化乃至网络连通性变化实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研究区绿色景观总面积在不断降低,部分大型核心区斑块被不断分割,小型孤岛斑块逐渐消失,穿孔面积日益减少,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在不断扩张,生态斑块逐渐被蚕食,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进而导致景观连通性有明显的降低;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的景观网络格局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网络整体连通性、可能连通性持续降低,各乡镇单元生态斑块面积均有减少,但各乡镇内部景观连通性保持较好,物种生境还未遭到严重破坏;实例分析表明:MSPA、景观连通性、图谱理论的景观网络格局时空变化研究为城市景观网络格局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景观网络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炜  刘建鑫 《科技信息》2011,(18):I0318-I0318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岳德鹏等,2007)。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长期致力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机理研究。景观是由不同的异质性单元类型组成的镶嵌结构体。景观格局一般指空间格局,空间格局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格局与功能相互作用,景观格局的布局的合理性影响景观功能的发挥,所以景观格局的分析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最小阻力模型相关理论,探讨实现沈抚同城化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的方法,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提出本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的理论转型、关键途径以及相应的碳中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未来适应“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规划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建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双碳”责任区域分工体系、探索从“空中”到“落地”的减排增汇规划理论体系、研究助力碳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规划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规划和管控生态基础设施是保障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规划生态基础设施,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实践。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对衡阳市域和中心城区生态基底系统、绿色网络系统、城市绿岛系统、保育安全系统等四大系统规划生态基础设施,以此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区、控制区和引导区分类空间管控措施,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12):2063-2067
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区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的绿色发展关键之一.以濮阳市为研究对象,划分濮阳市主体功能区,分别提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和国土开发要求;构建"一核二轴四级"为特征的市域城镇化格局,明确各空间单元发展方向;提出了蓄滞洪区优质粮食生产区、沿黄有机水稻生产区、黄河故道优质果蔬生产区、沿黄绿色奶牛养殖带、沿国道106生态观光农业带组成的"三区两带"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明确农业发展空间各单元发展策略;提出了平原土壤沙化控制农业生态区、濮范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沿黄生态走廊、沿金堤河生态走廊组成的"两区两带"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了生态空间各单元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剧,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连通性,优先保护连接廊道中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夹点"区域尤为重要.以郑汴都市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提取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要素中的"中心"和"连接",然后采用最小路径方法创建潜在的绿色基础设施连接廊道,构建连通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最后基于电路理论识别潜在连接廊道的"夹点"区域,制定优先保护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郑汴都市区47.26%的用地可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用地,但景观连接度较低,破碎化非常严重,研究区65.98%的连接廊道由农田构成,区域连接廊道的组成类型单一,以耕地为主,提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较低.MSPA方法侧重结构性连接,而电路理论则通过功能性连接进行补充分析,两者结合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识别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要素,从而使得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和保护策略的制定更加科学有序.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镇化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问题.其中,生物多样性降低、空间异质性增加、各类自然活动空间丧失等问题严重威胁当今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区别于生态网络,可以建立起多元功能的网络结构,更好地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引导休闲游憩空间的合理发展.此次研究以古黄河周边区域为对象,基于GI网络的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最小费用路径等方法和图谱理论,构建研究区的GI网络图谱,并据此规划研究区GI网络发展总体框架.研究结果可为古黄河周边区域制定未来GI总体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城市建设空间快速扩张、绿色空间破碎化且逐渐丧失问题,探寻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方法,为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以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识别南京市现有绿色空间中核心区、边缘、孤岛、桥接、环、穿孔、分支等7类重要景观类别。通过斑块面积计算和连通性指数评价,发掘具有生态潜力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心,并计算最小成本路径生成潜力廊道,结合现有核心区、潜力节点、现有廊道、潜在廊道构建未来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结果】通过MSPA法,识别出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核心面积为538.16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7.57%,其中综合筛选出一级网络中心16个,二级网络中心24个。基于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73条,其在长江以南地区分布较密,重要性等级较高,长江以北区域生态廊道数量较少,重要性等级有待提升。【结论】MSPA法具有数据量少、便于可视化等特点,能够为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提供生态特征较为精确的景观要素识别结果,有效增强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根据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结果,建议加强南京市域长江以北网络中心和廊道的建设,提高长江以南网络中心和廊道质量,从而提升全市域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构建生态网络并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网络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这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本研究以襄阳市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襄阳市1997—2017年的生态网络,结合整体连通性指数(ⅡC)、可能连通性指数(PC)、中介度指数(BC)和斑块节点度指数(Dg)对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构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国土生态修复格局与区划方案,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通过组构面状生态基底、生态网络、生态夹点确定生态安全模式,识别理想的生态修复模式和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中,面状生态基底共有高、中、低3种安全等级;生态网络由39块生态源地与493条生态廊道组成;此外,生态夹点共有踏脚石、障碍点、脆弱点3种类型,数量分别为179、225、253。北部湾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想模式由陆域生态格局、城镇阻力格局、生态网络骨架、海湾结构体系4部分组成。分区方案关注生态系统修复、流域治理、生物保护、土地整治与矿山治理5项内容,最终分为5类修复大区和12类修复亚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山江海过渡性国土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和人为干扰度的变化特征,以具有山江海过渡性特征的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基于移动窗口法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和人为干扰度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景观格局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景观指数呈现不同变化规律;(2) 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自西北向东南破碎化程度逐渐减弱,西北部的斑块形状最复杂且不规则,景观连通性变化最明显的是西北部,景观类型呈均衡化趋势分布,景观异质性增强;(3)研究区人为干扰度逐年增强,呈中部高、四周低,由中部向四周蔓延减弱的空间格局,各景观指数与人为干扰度有不同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景观格局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一项核心内容,其确定依据目前尚待纳入历史格局的考察,以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城市地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生态足迹和文化足迹视角提出一种融合历史演进特征分析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规划思路.并以古都西安为例,从遗迹、环境、关系三要素入手,首先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国土空间格局,叠合确定西安历史文化综合格局,并揭示其格局演进的历史轨迹.进而以综合格局为基础,以历史轨迹为指向,提出未来西安跨越渭河建设北部新城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和“渭水贯都、南北双城”的新格局愿景.本研究可为西安及相似历史文化古城的城市发展格局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本研究以川南经济区为研究范围,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可能连接度指数评价源地重要性程度,再采用MCR模型识别潜在廊道和生态节点,得到川南经济区生态网络总体格局.结果显示:(1)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识别出生态极重要区6133.50 km2;(2)结合生态功能重要性和景观结构重要性,共选取27块生态源地,占研究区面积的12.97%;(3)识别潜在生态廊道57条,生态节点21个,生态断裂点24个.针对网络重点要素提出了优化建议,构建了“一核五心,一带多廊”网络格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维护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生态安全,对该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大宁河流域2000,2010和2020年共3期的土地覆被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和土地覆被类型的时空演变;遴选生态阻力评价指标,利用ArcGIS建立综合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重力模型构建大宁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结果]1)流域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度、连通度、蔓延度和均匀度均随时间变化不断降低的总趋势;2)流域内覆被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草地的面积随时间变化而减少,林地、湿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随时间变化增加;3)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以高、较高生态安全为主,两者所对应区域面积占比为64.3%,低和较低生态安全等级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9.1%;4)共提取研究区一、二级潜在生态廊道20和23条,得到一、二级生态节点17和49个,结合研究区实际提出研究区"一线两核两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框架及相应措施.[结论]研究区生态安全总体较好,但存在空间异质性较强特点,今后需要在总体优化框架下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6.
合理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沂南县为案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阻力面方法,利用国土现状调查数据及GIS技术,构建沂南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识别全县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廊道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节点,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结果表明:沂...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人口分布与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文以青藏高原人口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整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分乡(镇)人口数据,构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青藏高原分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集。研究方法采用重心分析法和改进后的人口集聚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四川省石渠县境内,在此期间人口重心略微向西移动;全域人口分布显著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划和省区间人口集聚度评价结果差异显著,但各地内部的人口集疏模式保持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为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优化青藏高原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基于协作式规划理论、“多规合一”理论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福建SZ镇镇村规划联编的实践经验启示,完善基层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要严守国土规划红线,优化镇村空间格局;要明确规划发展目标,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立足资源禀赋特色,因地制宜分类规划。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宜城市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规划基期年(2009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比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划分得到高、中、低3个安全等级并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整体处于分布不均衡的状态,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安全水平和低安全水平;高安全区多集中于东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而中部和西北部的岗地多处在中、低安全区;2009—2020年宜城市总体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不太明显,但略有提高,高安全面积所占比例最大,较2009年增加14.12 km2,中安全面积略有减少,低安全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从2000年至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并针对其景观生态发展突显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惠州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绿色城市定位提供规划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19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其中林草地占景观总面积达64.21%,占据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主导地位;(2)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面积:未利用地>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急剧减少,转化后三类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总体变化不明显;(3)惠州市2000—2018年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分布,存在多种优势种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城镇用地边缘离散化,地类之间连接紧密性下降等问题出现。建议通过构建城市三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及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方式对惠州市景观格局进行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