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春损失费”协议的恰当判断与处理,需要借助民法自然债理论与制度。自然债受民法认可引发对相关行为的法律定位思考,传统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在说明引发自然债的法律行为时存在不足,应进行适当修正。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应作广义理解,行为并非只能作有强制力的“有效”或“无效”的判断,而可以考虑“中间法律行为”的提出。围绕该行为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完善作思考,是自然债带来的诸多反思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陆法系民法为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促成法律行为之目的实现,而有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无效法律行为效力转换的适用事由包括意思表示瑕疵、内容违法、违背公序良俗、形式不合法等几种。就适用领域而言,无效法律行为效力转换可以适用于民法和商法的各个领域。考虑到立法现状,我国民法尤其是物权法应引入无效法律行为效力转换制度。  相似文献   

3.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制度中的基本范畴,其源于“抽象物权契约”理论,成为德意志法系样式的标志,被视为民法上的“任督二脉”。此“任督二脉”的概念、区别、存在的理论基础及效力认定,均为物权行为理论的展开。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与立法的实践,对于我国未来物权法是否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当得利制度系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民事立法对待不当得利制度的态度差别,取决于其如何看待物权行为理论。物权与债权的严格区分,尤其是不当得利作为一项完整的法律制度存在,均以物权行为理论作基础。我国的债权立法既然承认不当得利制度,正在制定中的物权法就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唯如此,才能保证民法体系中债法与物权法逻辑结构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法律行为是民法法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和无效行为的类型中,我们看到了无效法律行为违反强行法和公序良俗的结果,司法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成了个问题。从中也得出我国的理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物权行为就是我国民法学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非常热衷于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是否要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以及物权行为是否具有无因性,学界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从界定物权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入手,通过对物权行为理论肯定说和物权行为理论否定说分别展开评析,最后尝试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无因性等作出自身的判断和结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的争论由来已久。如何定性取决于保护行为相对人的价值理念,从而在法律上构建一套有利于保护行为相对人的悬赏广告的法律制度。文章通过对不同学说的利弊分析,认为悬赏广告定性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才更有利于保护行为相对人和体现民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传统法律行为理论中最为基础的法律概念和制度构造。旨在通过对意思表示瑕疵的形态研究分析,对我国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的规范类型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9.
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理论的核心,也是行政法律基本制度付诸实施的现实前提 。现在具体行政行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法律基本制度的操作 ,通过分析现有分类理论 ,以具体行政行为的本质特征为基础,以实务操作为侧重点而得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 。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民法对法律行为的界说出发,在对我国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标准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民法应以设权的意思表示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标准。  相似文献   

11.
萨维尼创立的物权行为理论,将物权行为从债权契约中独立出来,对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很大影响,这一理论并非只是人为的抽象,是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实践价值的,而且时至今日,这一理论仍有其可借鉴之处,在我国民法学中这一概念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从我国目前的民事生活现实来看,在我国物权立法中确立这一制度并无必要。  相似文献   

12.
在对法律行为概念历史观点的评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法律行为概念的弊端及时法律行为概念的重构做出论述。笔者旨在对法律行为制度中的法律行为的概念做出重构,法律行为制度的其他内容的重构问题因受出版所限而不在本文中论述。  相似文献   

13.
法律行为效力的根源在民法学界主要有意思说、信赖说、规范说以及多元说。各种学说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都有其理论缺陷。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法律行为理论等方面考量,法律行为效力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存在及评判。法律行为效力的类型化,就是法律对不同利益之间进行衡量、评价的结果。利益说对法律行为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美的"中间禁令"制度,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假处分"制度,法国的"紧急审理程序",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值此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即将在我国法律上确立之际,文章针对目前存在的行为保全制度若干问题进行论述,提出见解,以期推进行为保全制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对传统民法宣告死亡制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植物人宣告死亡制度,并对这一制度的概念、特征、适用条件、法律效果进行比较、说明和解释,以此力求在遵循现有民法理论之前提下,充分实现植物人财产之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被告人王某利用本人的身份证从银行提取了他人借用本人身份证所存入的巨额钱款。但这一行为没有必要直接适用刑法加以规制,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利用民法的不当得利原理对该行为进行调整。因为案件被告人王某获利的行为是基于他人的瑕疵行为而发生的,并没有超出民法的评价范畴,应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  相似文献   

17.
意思表示的民法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思表示的构造是民法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应当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认识其构成。基于此,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包括效果意思,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此种认识成果,在民法中乃至其他法律中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立法确立了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的立法模式.尽管我国目前仍不承认"物权行为"的概念,但是在物债两分的背景下,物权行为独立性是现有立法和民法理论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进而从逻辑和法律效果上来看,无因性理论也是值得吸纳的观点,未来我国结合恶意失权制度并对现有立法进行调整即可实现更合乎逻辑的物权形式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9.
物权行为无因性,是法律行为理论体系赋予物权行为的基本特性,存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物权行为。分析物权行为无因性,必须从法律行为、物权行为的基本概念入手。物权行为是对物之处分,揭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与债权行为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决定物权行为效力的,只能是构成物权行为的四个要件,而不可能是其他,这是依据法律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也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行政事实行为理论作为行政行为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与其有着“姊妹”关系的行政法律行为理论比较中显得十分薄弱。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及政治民主化、法制人性化、经济市场化、社会自治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呼唤着行政事实行为对国家作用的发挥。“行政事实行为”这一学术概念,起源于德国学者耶利·纳克(WalerJellinek)所谓的“单纯高权行政”,丰富于法、德两国学者适应于现实制度需要的理论创新,得益于世界各国学者积极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