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宗羲的学术风格表现为:提倡实学实用,反对空谈性命;重视经史子集之学,倡导西方科学技术;消除门户之见,主张相互沟通;宣传政治启蒙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的学术风格,引导了有清一代传统学术的转型,对乾嘉学者以至清中后期的浙东学派产生很大影响.因而,黄宗羲是中国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著名学者和卓有建树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集中表达了他反君主专制的思想。首先,他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其次,对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君、臣、帝王之法及相关政策的批判;最后,黄宗羲围绕君权的监督与制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很有力度的反思,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以宰相而摄天子”、“公其是非于学校”等主张。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与西方近代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的归为儒家民本论,而有着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他的“君为民害”论和“民主君客”论,批判了君主专制,伸张的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他提出“藏天下于天下”“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具有民治、民享、人权平等的思想倾向;“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则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严正 《科技信息》2007,(22):118-120
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使得他在面对明末清初的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能够在反思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突破传统的观点,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中的法治思想的渊源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思想,但同时暗合了一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在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上,他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认为善法是"天下之法",而"一家之法"非法,即恶法非法;然后又主张君与臣平等,"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平等观,并设想了设置宰相和学校议政两个具体的制度。他的法治思想有时代进步性,认为必须限制权力、分散权力,制衡权力,这样的权力才能为"天下万民"服务,才不至于成为谋"一姓之私"的工具。但也体现了局限性。本文试图对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作别一解读。  相似文献   

5.
·哲学·论黄宗羲对于孟子的理解刘述先(1)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吴光(1)“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吴根友(1)政治世界中的交流工具———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思想,及其对桑德尔反驳的回应曹瑞涛(1)评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杨际开(1)黄宗羲与浙东经史学术传统的确立蒋国保(2)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兼论黄宗羲的学术民主思想朱义禄(2)《论语》《孟子》等所见早期儒家的“和谐”观程兆奇(2)道家思想通过向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朱…  相似文献   

6.
明中后叶以来,受前后七子复古派诗学的影响,诗坛普遍充斥着一股模拟剽窃的诗风,成为清初诗论家批评的重点.作为学者的黄宗羲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宋以来折衷之学大行其道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导致学诗者被"入主出奴"的门户家数所束缚,模唐拟宋.另一方面,部分学诗者认识到"随事摹拟"(明高启《独庵集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提出以不学为学,以致又产生准的无依的困惑.归根结底,这二者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诗与学的关系所致.由此,黄宗羲正面提出了学通过治理诗之性情而介入诗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学界公认黄宗羲为清代浙东学术传统的开创者,但对他如何确立清代浙东学术传统却语焉不详。笔者将黄宗羲所确立的学术传统称为“浙东经史学术传统”,并根据章学诚关于浙东经史学术传统三点归纳,具体分析黄宗羲如何在“贵专家”“言性命必究于史”“经术史裁”三个方面实践和提倡浙东学术精神,藉以说明:黄宗羲作为浙东经史学术传统的确立者,其思想上的影响几代不绝,一直到道咸年间仍在章学诚身上有实质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与黑格尔学术史观之比较陈锐在中国思想史上,黄宗羲的历史方法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梁启超说,"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将来作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两部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本文拟就两书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作一尝试性的比较,以就教于专家们。 (一)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恩格斯曾经说过,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历史上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就是最早的阶级对立。在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阐述社会历史以前的时代,已有种种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问题的观点。 黄宗羲继承前人“智而明者为君”的思想,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已之利,而使天下受其  相似文献   

10.
贺敏 《科技信息》2009,(17):172-172
明清之际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出现了黄宗羲启蒙思想的萌芽。黄宗羲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对君主制的批判及对民权的倡导对当时社会和后都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对科举考选问题十分重视和关注,他曾对选拔的方法、录取的公正性、考试的公平性等问题提出过诸多主张和建议,为北宋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末学制产生于“新政”改革之初,是与科举考试改革举措密切相关的。在1905年废科举之前,新学制的实施举步维艰;只有在废料举后的几年里,中国近代学制才得到真正推广。由此奠定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唐寅经过科场考案的打击之后,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再思考.与历史上许多文人一样,经过挫折之后,他曾借助佛道的理论来安慰自己.一些资料显示,他确曾在罹祸后,归心佛乘.从他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佛道思想的存在.他诗文中的佛道思想凸显出他的佛道出世人格.  相似文献   

14.
行卷诗是科举制衍生而出的“行卷”活动风尚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具有独特的创作特色。唐代是科举制成熟定型和行卷最为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故而其行卷诗在各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形成了选材自由、内容新奇、风格多样及表达技巧高超等特色,并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k,1815-1898),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用“铁和血”的手段和“容克式”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获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他利用欧洲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成功地施展了一套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对近代德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探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存在时间达1300多年,为古代选官与选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选官制度,它与科举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借鉴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有“献著赐官”的现象,时人将其诗歌、赋颂、文章等进献给皇帝,就可能直接获得官职.唐人献著,既有“投匦”的具体方式,又有“自举”的制度保障,且与科举中的“制科”相关.“献著赐官”既是一种补充科举的特殊选官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对推动唐代文学的繁荣有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朝廷举行优拔考及举贡会考为士子宽筹出路。不料于考优拔之年,四川巴县及宜宾县竟发生了原科场经费是当尽归学堂还是于考选之年例应拨归士子之冲突。本文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其他资料,细考诸生所持之理据,观察士子于停科举后之心理取向。  相似文献   

19.
太康文学,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主,其中又以陆机潘岳成就最高.作为"二陆"之一的陆云,受其兄文学成就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们忽视.但陆云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辞赋创作上,都颇有自己的见解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我们实在不该厚此薄彼.试从<与兄平原书>浅析陆云辞赋在清省、出语、主情三个方面的特色,以进一步认识陆云在太康乃至整个西晋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列强环伺,朝廷腐朽。生逢其时的黄遵宪,在青年时代就胸怀天下,器识不凡,他反对封建经学,主张学以致用,对于八股应试之作不屑而无奈,为了取得施展抱负的社会身份,他辗转赴试,然却三战三败。28岁时(1876年)终于科举出仕,遂偕同何如璋东渡日本,成为中国第一位驻日使馆参赞,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