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献研究表明:闽南民间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继承了闽越文化传统,在拍胸舞等民间体育活动中仍可看出蛇崇拜的遗存.同时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原歌舞、习俗和养生娱乐活动成为闽南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唐宋之后的经济和交通地位的日益重要,域外文明特别是宗教文化队闽南民间体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全新媒体形态,借助新媒体时代高效的参与互动性、个性化的信息源、多媒体的信息组合等特点可以提升中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但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原文化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有效平台,从着力推动中原文化的认同机制、深入推进中原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中原文化的长效传播机制、逐步健全中原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实现中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是民间宗教的两个显著特点.民间宗教是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礼教伦理等历史条件与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从分析民间宗教信仰者--农民阶级的文化观念和封建思想入手,列举明清民间宗教各教门的事例来说明民间宗教的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度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4.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北方王朝。金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对中原宋朝文化的正面接受,为其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金王朝音乐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儒家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的浸润,其雅乐文化带有明显的宋朝音乐文化影响。由于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同女真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意识等密切相关,金王朝的民间音乐艺术又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金王朝音乐文化有因袭中原汉族音乐文化的明显痕迹,但其中所显现出的女真民族的独有特色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从个人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去探求民间宗教生发与延续的深层结构,是民间宗教研究的重要方法。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盛行的信仰实践与信众日常化的朝圣仪式。转经人作为该习俗的文化主体,其丰富的个人宗教体验不仅以"灵验"主题的口头神性叙事得到自我认同与集体传播,同时折射了个体心灵世界中的强音与弱音,满足了人们差异又多元的世俗心理需求。融入到民众生活内部的、大量宗教体验的深刻存在,是转经习俗得到稳固传承的隐形动力,甚或成为藏传佛教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的民间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香山观音文化是平顶山地区的主要文化资源之一,是民间长期积淀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观音故事在平顶山地区的传播呈现出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趋势,形成过程复杂,透过各种文献记载及通俗文学可以追寻其演变轨迹。香山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受到了楚文化、河洛文化及平顶山地方风物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在当代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民间宗教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旨在通过对清代江南地区下层社会养蚕业的民间活动与宗教等案例的研究来考察民间宗教与技术知识的关系.该研究是对于16世纪到18世纪社会文化转变中,民间宗教对中国科技以及医学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着眼于农村养蚕业的民间宗教集会活动和宗庙如何成为文化、经济以及技术交流的中心及其如何连结同一地区中的各个社团、如何连结地方社会甚至超地方并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网系统这一问题.到了18世纪,随着养蚕业日益重要,地方绅士与小地方官为了控制民间养蚕活动,而在城市附近创建了越来越多的蚕神庙,并创立了各类相关仪式.最后分析了民间养蚕诗歌(通常被吟诵用以崇拜蚕神)如何在宗教精神的背景下来编排养蚕方面的经验甚至很多相关的技术知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原人文精神需要以传播为载体形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合力,中原人文精神与传播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即:传播是一种文化、中原人文精神是传播的产物、传播是形成中原人文精神认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是民间宗教的两个显著特点。民间宗教是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礼教伦理等历史条件与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从分析民间宗教信仰者——农民阶级的文化观念和封建思想入手,列举明清民间宗教各教门的事例来说明民间宗教的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度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0.
民间秘密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为中国下层人民所创造和信仰的宗教,因其组织和仪式简单,教义朴素而易于为下层人民所接受.同时也为下层人民提供了反抗封建统治思想武器,因而常常成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反抗封建统治的重要形式.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民间秘密宗教赖以生存的土壤并未被彻底根除.进入民国后民间秘密宗教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并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述9至13世纪苏非主义在中亚形成和发展,阐述这一时期中亚苏非的主要思想及其与孙派信仰调和的过程以及苏非的精神功修,探讨了中亚苏非由松散的小团体演变成有严格规章制度的教团的三种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宗教问题政治化是影响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重要因素.宗教问题政治化是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存在及其活动的主要表现.中亚宗教极端势力以宗教极端主义为理论指导,它所制造一系列的恐怖和分裂活动影响着中亚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遏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恐怖和分裂活动是中亚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苏俄时期,英国向中亚推行干涉外交,即军事上采用入侵、收买、策反,颠覆中亚苏维埃政权;双边关系上通过向中亚派遣官方使团,培植亲英势力;经济上通过对中亚棉花的专控和经济渗透,扰乱苏俄国内经济,以谋取在中亚更大的经济实惠;宗教上鼓吹泛伊斯兰教思想,并通过建立“泛伊斯兰同盟”,企图将中亚据为己有;当然,英国的干涉外交是难以得逞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7世纪中叶,中亚地区多种宗教并存,各宗教之间尽管存在着冲突,然大体上能够和平相处。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一部分居民改宗了伊斯兰教;然而,终倭玛亚王朝一代,伊斯兰教并未在中亚取得胜利。阿拉伯人的征服将阿拉伯文化带到中亚,直到倭玛亚王朝统治末期,阿拉伯文化并未在中亚产生重要影响。在共同抵抗阿拉伯人入侵的过程中,突厥文化开始与中亚本地文化融合,开启了中亚早期的突厥化。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是非官方的信仰理念、行为习惯和制度化仪式的统一体,具有广泛参与性、空间地域性、多元分散性、自发制度性、民间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民间信仰是以生活和历史为基础的民众精神生活,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导民众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认知,也能促进民众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6.
中部崛起为山西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山西文化与其他五省构成的中部地区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传递历史、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通过山西文化在中部地区定位与作用的分析,对指导中部崛起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亚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指距今300—200万年至30—20万年前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这表明在很久以前原始人类就开始在中亚地区生息繁衍。在此期间,他们开始制作简单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司巴苯教是原始苯教。司巴苯教与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具有某些民间宗教的特色。司巴苯教作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研究司巴苯教实际上是在追寻藏族文化的根底,探讨苯教在藏族民间社会中的发展和影响,对于研究藏族宗教、民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地域历史、造型装饰及审美价值等方面对中原带钩和鄂尔多斯带钩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带钩与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历史文化的关系.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鄂尔多斯带钩多以动物形象为题材,侧重于写实,具有粗犷威猛的艺术特征;而在汉武帝之后,往往把动物和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构图丰富,体现出生活的田园牧歌场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带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原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鄂尔多斯草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北方民族耿直、尚武的性格,其审美取向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但装饰工艺手段与同期中原地区的相比要简单.中原地区生产、生活方法相对稳定,带钩作为服饰配件之用,其大小、图案、材质等以理为先、等级分明.而不同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使服饰文化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郡县治则天下治。县城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聚集了不少非农业人口,是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是城市化发展的节点,是大城市连接小城镇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城镇化战略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原城市群中以郑州、洛阳、许昌三市为顶点的三角区域里,有六个文化相同、地理位置相连的县(市)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被称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中原组团,这六个县(市)连同龙头巩义市一起,形成了中原城市群的隆起区,为郑州、洛阳、许昌三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名列河南省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位作出了贡献,而这三市GDP的总和占中原城市群的57%,约为全省的三分之一,使郑、洛、许三市经济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金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