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家们宣称,每个人都能变得更富创造力。但用什么方法呢?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采访的10位小说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通常,仅仅通过一节寻常繁杂的科学课,学生对科学家和科学发现的认识依然是非常模糊的。科学界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努力,旨在使拥有创造力、富于想象力的科学家能够出现在教室里,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  相似文献   

3.
<正>作者丹·琼斯比对了三本揭示人类创造力之源的书。《创造力的起源》是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Wilson)的第30本书。在该书中,他指出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对新奇事物有本能的热爱"。这一观点与《迅速崛起的物种:人类的创造力如何重塑世界》一书的观点一致。而这本书是由作曲家安东尼·勃兰特(Anthony Brandt)和神经生物  相似文献   

4.
2019年的追杀     
最近,在一项由顶尖科学家参与投票的最佳科幻影片评选中.经典作品《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以最高票数当选第一。这一投票是由英国《卫报》发起的.参与者是60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银翼杀手》讲述了2019年发生在洛杉矶的一场追杀故事.已经退休警探受命追查一批被通缉的克隆人:主人公的饰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哈里森·福特。 整个影片的基调都充满了阴郁和灰暗.这似乎是西方科幻对未来描述的一种惯例.我们在观赏《发条橙》、《少数派报告》之类的影片时也会发现类似的场景。因为许多未  相似文献   

5.
五、生化、生态与奇异生物题材 早在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就谈到了生物技术。后来苏联作家别里亚耶夫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一名科学家把另一名科学家的头颅从身体上切割下来,并利用营养管道维持了它的存活,最后还研究出如何将一个人的头颅接到另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6.
专家荐书     
《教你创造》丛书人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许多人叹息自己天生缺乏创造力,从而失去了创造的信心。《教你创造》丛书首先告诉人们:创造力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努力的结果。任何才能只要不是天赋的就能学可教,只要是努力的结果就能学到教会。创造的实践不但产生创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产生了创造的思想与方法。科普不仅是推广创造的成果,更要普及创造的思想与方法,这是科普的核心。《教你创造》丛书在这方面可谓独树一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是一套开发创造力的知识原创性科普丛书。作者历时20年,在对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数万创造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传播科学知识,功德无量──《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3月2日,《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出席座谈会的科学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沈允钢、匡定波、嵇汝运、戴立信.中青年科学家洪国藩、赵寿元、陈元光、卫志明、朱世豹、...  相似文献   

8.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法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古代埃及人所建造的金字塔,与最新发现的原子中核子的基本构造、形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几乎可以说,两者同出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雌性的柄翅卵蜂,一种微小的寄生蜂,尽管其头脑不发达,但却有一套精细的繁殖策略。威尔森认为,这一悖论对于研究各种生物的思维提供了有用的素材爱德华·奥·威尔逊(Edward O.Wilson)是在《美国科学家》自传与建议专栏中渐入佳境的科学家,他这本《给一个年轻科学家的信》的书,并没有此类书本应有的实用建议以及哲学箴言。这有些另类,因为  相似文献   

10.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各自的工作中运用自己的创造力。那种广泛的创造性,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这种创造性与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下面我们从两位学者为地球的未来下赌注,谈谈人的积极乐观精神对人的创造性的影响。生态学家——保罗·R·埃利希,自从1968年发表《人口炸弹》一书以来,一直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之一。他预吉:1985年以前,人类将进入一个匮乏的时代,许多主要矿物供开发的储藏量将被耗尽,他是悲观论者。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09,(6):48-48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西班牙科学家研制出一部可以用人的意念来操作的轮椅。  相似文献   

12.
游战洪  刘钝 《科学》2005,57(5):24-27
在现代科学与国际政治纠缠的历史上,1955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坐标。这一年有三个著名的科学家宣言相继发表。4月12日,18位联邦德国的原子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哥廷根宣言》。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Russell)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7月15日,5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德国博登湖畔联名发表《迈瑙宣言》。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吴学周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造诣高深、贡献卓著的科学家,是我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创始人,是科学工作的杰出组织者。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科学事业,他治学严谨,兢兢业业,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这位著名科学家的一生是从江西省西部的一个小镇开始的。1902年9月20日,吴学周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荷尧乡荷尧村一个书香人家,1907年入萍乡县荷尧安金义祠私塾就读,受父亲吴润膏的启蒙教育,主要学《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十七史蒙求》、《资治通鉴》等。1911年,9…  相似文献   

14.
木子 《科学之友》2006,(6):18-19
据英国《苏格兰人报》、《每日镜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作为欧洲宇航局建立月球基地计划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全新的太空旅行方法:科学家计划用超长缆线在地球轨道上建造一个“超级弹弓”,利用地心引力和太阳能电力的共同作用,通过这个“超级弹弓”将装载货物的太  相似文献   

15.
《知识就是力量》2006,(11):78-78
人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许多人叹息自己天生缺乏创造力,从而失去了创造的信心。《教你创造》丛书首先告诉人们:创造力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努力的结果。任何才能只要不是天赋的就能学可教,只要是努力的结果就能学到教会。  相似文献   

16.
正创造力曾被视为天才的杰作,但它是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企业必需呢?创造力并没有悠久的历史。《牛津英语词典》只记录了这个词在17世纪的一种单一用法,它是宗教性的——在创世中,上帝展现了他的创造力。然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哲学家怀特海(A. N. Whitehead)半宗教式的呼吁,这个词也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说法。形容词"creative"(有创造力的、富有想象力的、有原创想法的)情况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及另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法国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在利用激光稳固原子状态项目上的杰出贡献。朱棣文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之后又一位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嘉奖的海外华裔科学家。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朱棣文教授并不是首先从瑞典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2月英国《科学文摘》刊载了一组专题报道,简要地介绍了英国当今100位出众的青年科学家及其成就,他们按十个学科分类: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心理学和冶金学。他们的提名人都是美国乃至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是其中一位。文章还介绍了这些青年天才的共同特征,如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教育年限以及智力启蒙年龄等。并围绕“今后廿年内的大问题”发表了科学家们各自的看法。另一篇《天才的思维特征》,记述了历史上一些杰出科学家在作出重大发现时的思维状况,并以此与当今科学家的体验相印证。由此感到该文作者独具慧眼,不仅看到科学未来发展的大势与概貌,也了解到天才形成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文章分析有力、论证精确,旁征博引,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特选译部分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19.
创造力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最骄傲的特征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便充当起世界改造者的角色。但是,动物们呢——它们有创造力吗?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吗?为什么动物要努力地改变其身处的环境?科学家发现了这种创造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兰西 《科学之友》2006,(7):20-20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颗小行星正风驰电掣奔向地球。为此,科学家决定发起一项离奇的末日救地球任务——“劫持”另一颗无害小行星,撞向这颗杀手小行星,从而使它偏离地球轨道!科学家设计“末日救地球”新法科学家相信,直径100m左右的小行星每隔几百年就会撞击一次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