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回顾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得体性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得体性原则的提出表明了中国修辞学跨世纪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强调中国文化修辞学的伦理性的重要性,重视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和合作精神,重视语言交际中的礼貌态度和礼貌语言,并对得体性原则等谈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反思了以《修辞学发凡》为范式的现行汉语修辞学思想,认为现有的对修辞的原则、修辞的本质、修辞的目的及学科的任务等的认识存在着不足,不适合于用来解释动态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话语行事行为,提出汉语修辞学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论界说,全面加强自身的科学化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反思了以《修辞学发凡》为范式的现行汉语修辞学思想,认为现有的对修辞的原则、修辞的 本质、修辞的目的及学科的任务等的认识存在着不足,不适合于用来解释动态言语交际活动 中的话语行事行为,提出汉语修辞学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论界说,全面加强自身的科学化 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修辞观念和体系建构和历史,在世界之交的学术转型期,回顾修辞学的发展,并对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作出科学评价,是修辞学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的需要,本文简述了现代修辞学观念和修辞学体系的源流及发展演变,提出“回归与超越”是现代修辞学跨世纪的选择,并在这个背景下,论述了《修辞学通论》体系的科学和多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本成功的开拓性新著——读陈汝东《认知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辞学与认知科学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陈汝东博士的新著《认知修辞学》,认为该书展示了新的修辞观,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新的修辞规律,是一本成功的、开拓性的学术专著。她的问世预示了中国修辞学研究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为西方传统修辞学理论的复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7.
广义修辞学把狭义修辞学注重研究的修辞技巧延伸到了文本层面和认知层面,而狭义修辞学在理论上为广义修辞学提供了思想资源,并在实践上印证了广泛修辞学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当狭义修辞学拒绝修辞研究认知问题时,已经不自觉地陷入了广义修辞学强调的“语言建构我们的现实”的陷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汉语修辞学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在模糊修辞、变异修辞、接受修辞、社会心理修辞、修辞理据、阐释修辞、得体修辞、修辞心理、话语修辞、语用修辞等十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文章对修辞学这十个研究新领域分别作了简要的阐述,对汉语修辞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阐释了"三一语言学"的"得体性原则"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得体性原则"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的精神内核,强调言语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重视修辞的文化构建功能和社会道德评判功能.言语修辞具有非理性色彩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修辞学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全文共三部分:一、修辞和修辞学,修辞史和修辞学史;二、修辞学的学科性质和修辞学史的研究;三、中国修辞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的科学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原因在于语言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约定俗成的一套经济的、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而修辞研究就是语言的运用研究,因而使修辞学理论具有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属性。另外,人们忽视了语言的本质属性和修辞研究目的对其研究方法的制约,仅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审视其科学性。其实,价值性也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和修辞学科学性的体现;修辞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证研究为主,客观地发现、归纳和解释修辞现象,进而帮助人们学习、构建和传递智慧,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修辞观入手回顾分析了西方修辞学的演变历程,指出:智慧性是修辞的本质特征。重视智慧性,修辞学便兴盛,反之则衰亡。高举智慧论旗帜,是新世纪修辞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围绕语言展开,对语言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将其与修辞学联系起来,探究其对于修辞学的价值。研究发现:修辞也是一种交往行动;修辞的导向与交往行动的导向一致,即都为理解,达成一致;修辞能力的培养需要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如文化对交往行动的影响一样,文化对修辞的影响也是整体性的、动态的,同时修辞对文化存在反作用;交往行动需要交往理性,修辞活动也需要修辞理性。这些能为修辞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模糊修辞学从1979年开始到2008年有30年的研究历史,对修辞领域模糊性存在的广泛性、必然性和重要性,对模糊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理论体系以及模糊修辞的类型、生成机制、基本原则、应用、接受、研究方法等均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汉语修辞学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在模糊修辞、变异修辞、接受修辞、社会心理修辞、修辞理据、阐释修辞、得体修辞、修辞心理、话语修辞、语用修辞等十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文章对修辞学这十个研究新领域分别作了简要的阐述,对汉语修辞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从修辞学与认知科学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陈汝东博士的新著<认知修辞学>,认为该书展示了新的修辞观,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新的修辞规律,是一本成功的、开拓性的学术专著.她的问世预示了中国修辞学研究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为西方传统修辞学理论的复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7.
汉语修辞学在修辞的定义、修辞现象的划分、确定修辞话语的标准等几个问题上已经有着许多合理的认识。但由于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各种汉语修辞学著作在这些问题的表述上总是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理清其中原委,有利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汉语修辞学。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初诞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过多地受西方修辞理论的影响。要提高修辞学的品位与社会功用,就必须继承中国修辞学传统。中国古代修辞学方法论有整合性、功能性、体悟性、意象性特点。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学体系,必须重视中国古代修辞学学术传统,重新考虑修辞学的方法与方法论、内容与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被视为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的创始人,他编写的论著《修辞学》被认为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理论核心。剖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思想,可以较为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西方古典修辞理论体系,理顺西方古典修辞理论的脉络,这将有利于加深对古典修辞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初至“五四”运动之前,上海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发源地;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上海成为全国修辞研究的中心;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上海修辞学失去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但八十年代以后,上海又再度成为全国修辞研究的主战场。本文试图以上海为窗口,来透视我国现代修辞学80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