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芦山7.0级强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山地震区发育着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双石-大川断裂、盐井-五龙断裂、耿达-陇东断裂等活动断层.地震现场应急科学考察表明,沿这些活动断层及其邻近地段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可见到一些脆性水泥路面挤压破裂现象,说明在双石镇、太平镇、龙门乡、隆兴乡等地存在着NW-SE向局部的地壳缩短,结合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等资料,推测芦山地震属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尚未发生历史地震破裂的地震空段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来利  吴维平  储东如  刘贻灿  张勇 《科学通报》2003,48(14):1557-1563
逆冲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同时出现在大别山北部. 根据大别山北部的系统构造研究, 确定沿磨子潭-晓天断裂的伸展构造和以金寨-舒城断裂为前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相同的剪切方向, 并表现出南部深层次的韧性伸展滑脱向北部浅层次的韧-脆性及脆性逆冲推覆的过渡和转变关系. 提出大别山北部的伸展和逆冲推覆构造由碰撞后扬子陆块陆壳继续俯冲、大别山核部隆升过程中的伸展作用所产生, 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伸展构造的一部分. 沿磨子潭-晓天断裂向北西伸展滑脱的浅变质岩在向北西扩展过程中, 因前缘受阻由向北西伸展转变为向北西逆冲, 形成逆冲推覆构造. 其形成时间在200~170 Ma, 可能延续到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3.
郑开鄂 《科学通报》1978,23(11):641-641
地质体历经迭次改造而形成的综合构造形态,表现为地质体在不同地质时期承受某种构造力的作用,其各部分发生相对运动(形变、断裂以及沿断裂面的定向位移)的总和。而每一次运动而产生的构造形态,决定于该时期地质体所处的构造应力场(地质体内每点的应力状态);而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则决定于该时期地质体所承受的构造力的作用方式(作用力的大小、方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蛇绿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勇 《科学通报》1987,32(21):1654-1654
沿东秦岭商县断裂南缘和商(南)-丹(凤)断裂北缘,断续出露一套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和沉积岩组成的蛇绿岩套(图1)。这套岩石因其重要的构造意义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岩相学和主元素地球化学基础上,不同作者对这套岩石提出了不同的成因模式。就现实情况而论,洋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在主元素分布上具有较大范围的重叠,  相似文献   

5.
朱照宇 《科学通报》1991,36(3):204-204
黄土高原内部松散层中存在着两大类破裂形迹,一类为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土体原生节理、次生风化-卸荷节理、湿陷节理、重力滑坡-滑塌-崩塌节理与断裂,称之为非构造破裂;另一类为内动力作用形成的构造节理、劈理、片理和活断层,称之为活动构造破裂。非构造破裂分布局限,具随机性,平、剖面形态不规则,密度大但延伸不远,除滑坡断裂外,破裂面一般无应力作  相似文献   

6.
马尼拉海沟增生楔中段的挤入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对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及挤入构造的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 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对比研究, 建立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3个构造带和海山挤入构造的断裂活动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和构造应力机制, 提出了沿马尼拉海沟板块斜向俯冲的应力方向为NW55°, 分析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的形成与南海东部海盆扩张停止之间的关系. 通过模型分析和区域对比, 认为沿马尼拉海沟的海山挤入并没有导致增生楔的侵蚀, 俯冲带的斜向俯冲实际上是吕宋微陆块向北西西的一种仰冲机制, 其动力来源应导因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西的位移运动.  相似文献   

7.
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 锆石SHRIMPU-Pb年龄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变形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 沿断裂出露具高温右旋剪切应变特征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 因此, 利用变形岩石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来制约断裂的形成时代和变形历史. 变形岩石中同构造结晶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 暗示了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至少为距今约27 Ma以前, 比前人观点至少早约10 Ma; 大规模的高温右旋剪切活动至少在距今27~20 Ma期间, 并且伴随同构造淡色花岗岩的产生; 剪切变形过程中伴随大量热液流体作用时限至少在距今25~13 Ma期间. 喀喇昆仑断裂的生长可能是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过程, 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郑家欣 《科学通报》1989,34(21):1645-1645
一、江苏南部地质背景 苏南位于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南支东段在本区北部复合的地带。在燕山期区内北东向及东西向构造明显得到加强,还生成了北北东向构造形迹。在上述构造发育过程中,还伴生了北西西向(290°—300°)及北北西向(340°—350°)的断裂构造形迹。喜山期,特别是晚第三纪以来,沿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内有玄武岩喷发。苏南西部多位  相似文献   

9.
查干浑迪花岗岩体的定年和Nd,Sr,O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有勤 《科学通报》1993,38(5):444-444
海西中期北疆地区地壳运动强烈,随着陆壳的开合,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类。在阿拉套山南坡,沿博乐钨锡成矿带自东向西分布着孔吾萨依、乌拉斯坦、祖鲁洪、喀孜别克和查干浑迪等岩体。其中,西部的祖鲁洪、喀孜别克和查干浑迪花岗岩体与该区的石英脉型、云英岩型和绿泥石型钨、锡矿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对查干浑迪花岗岩体进行了Sm-Nd,Rb-Sr和O同位素研究,确定了岩体的形成时代,探讨了岩体的成因和成岩物质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西藏泥石流滑坡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地质构造强烈,地形高差巨大,具有高寒气候和河谷区高强度降水,为泥石流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泥石流、滑坡分布广、类型多、灾害重。主要发育冰川消融型泥石流、冰湖溃决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和冻融型泥石流、残坡积层土质滑坡、基岩顺层推移式滑坡、复活老滑坡等。泥石流、滑坡的空间分布特点为: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在地震活动带成群分布、在深切割的高山峡谷地区带状间断分布、沿交通干线成线状密集分布、依照海拔高度发育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和滑坡。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在城镇和道路、水利工程建设场地附近,灾害活跃,危害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选择川藏公路帕隆藏布路段和中尼公路聂友段为典型路段,提出了干线公路泥石流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初步设想。筛选出26处需要治理的城镇,以聂拉木县城泥石流灾害综合防治为例,提出包括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临灾预案等的综合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断裂理论基础》本书由李灏、陈树坚两教授根据他们在《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会举办的“断裂理论基础”专题讲座上的讲稿整理而成。主要讲述线弹性断裂理论、边界配置法与有限元法、混合型裂纹的脆性断裂、位错与断裂、非线性弹性与弹塑性断裂理论和断裂动力学.每本定价1.98元。《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在占有大量现场考察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前兆及震后效应;地震的烈度与震害、地质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条件;该地区地震在历史上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迁移  相似文献   

12.
汶川-映秀M_S8.0大地震发生在当今构造、地震远不如相邻地带的龙门山断裂系上,震间和震后在地表形成了一条长300 km,宽近80 km,发生了70000多次余震的长廊地带,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而震前却未见到可视为与大地震发生与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征兆现象,可是大地震就在这里发生了.多年的研究表明,这次M_S8.0大地震的发生乃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且东构造结向北"顶进"插入青藏高原东北缘力系作用下导致的该区构造、地震均强烈活动,在此背景下:(1)高原腹地壳、幔物质向东运移受阻、应力集中,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物质与能量进行强烈交换;(2)震源深处介质属性与结构变异、破裂,且导致重力场的高度不均衡;(3)川西高原,相对低速壳、幔物质在坚硬的四川盆地壳、幔物质阻隔下,沿龙门山陡峭主断裂面相上逆冲,并在龙门山3条不同角度西倾断裂向下收敛处强烈碰撞;(4)震源深处汇聚断裂的形成构成了汶川-映秀M_S8.0大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3.
南北地震带南西缘的元谋-昔格达断裂新构造特征对认识区域构造地貌形变、强震分布与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块体运动中的活动方式和强震趋势意义重大.经开展该构造带地质、地貌、形变及活动性综合研究,表明:(1)元谋-昔格达断裂活动方式总体表现为第四纪早期的逆冲和晚期的左旋走滑兼局部挤压或张剪.(2)断裂切错的地层、地貌形变特点和探槽表明:江边以南,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在距今6.92±0.70~8.68±0.94 ka之间;自20.82±2.12 ka以来,断层垂向活动速率约为0.096 mm/a,水平滑动速率为1~2 mm/a;断裂强活动复发间隔应不小于8.68±0.94 ka.江边以北,断裂最新活动时间晚于12.83±1.09 ka;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约为1.70 mm/a,垂向速率为0.04~0.10 mm/a;断裂强活动复发间隔大致为1~1.2万年或更短.(3)前期成果表明断裂带自晚新生代以来主要受早期的NNE-SSW向和晚期的NNW-NWW向水平主压应力场作用,而晚期局部构造应力场表明,下雷弄-江边、化同-秧田井、一平浪-罗川一带倾滑明显,影响和调整了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刘承祚 《科学通报》1979,24(22):1033-1033
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大地构造学和其他地质学分支一样,需要引进定量的研究方法,需要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重视大地构造理论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各种构造体系的力学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式。张文佑教授也非常重视大地构造理论的定量研究,他指出对大地构造理论问题应作出力学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国外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本文仅是构造地质定量研究中很小的组成部分,作者对我国境内构造断裂长度作了统计分析,研究了我国境内主要构造断裂长度和皮尔逊Ⅲ型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5.
使用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和区域流动地震台站资料,通过对最长达18年记录开展的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域(包括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地壳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快剪切波(快波)偏振和慢剪切波(慢波)时间延迟参数,获得了快波偏振的分区分布特征和汶川地震前后不同分区统计特征的时间变化.剪切波分裂参数受到应力场和断裂构造的影响,块体边界或断裂附近的快波偏振特征比块体内部更为复杂,导致一些分区显示两个优势方向.在汶川MS8.0地震前后,可以观察到一些台站或区域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变化,既有快波偏振方向的改变,也有慢波时间延迟的变化.地震前后有明显变化的台站,基本符合两种情况:一是震中距较近;二是处于大的断裂或构造边界附近.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慢波时间延迟的降幅显著大于周边区域;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慢波时间延迟降幅,大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大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与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的交汇区,这反映了地壳应力及介质物性状态的变化.通过分析剪切波分裂参数,推断出龙门山断裂带域及周边区域的主压应力分布.本文同时还分析了芦山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特征的变化.研究认为,利用地震剪切波特性监测应力变化,进而可应用于地震应力预测研究.需要注意是,不同的构造部位对应力变化有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结合有关水文、地质、构造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测基岩断层、破碎带、裂隙地下水源,是一种新的物探找水法。(一)基岩断裂、破碎带地下水源勘探新方法的研究在缺乏地表迳流的丘陵山区,基岩断裂带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这种隐伏不规则分布的脉状地下水的勘测,只用一般的地貌地质和电测法等手段,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国外使用航空、卫星摄影、红外、微波雷达探测,在圈定渗流圈,断裂储水构造带和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古板块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锦轶 《科学通报》1988,33(10):762-762
卡拉麦里地区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南部,该区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吸引了许多中外地质工作者。任纪舜等认为,以横贯该区的卡拉麦里断裂为界,南为准噶尔拗陷,北为东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沿卡拉麦里断裂北侧出露的基性超基性岩可能为蛇绿岩;该带是古准噶尔洋盆最后的闭合线之一。李春昱等明确指出,卡拉麦里构造带是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古板块之间的石炭纪中期缝合带。笔者等1986年和1987年对该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布设在南迦巴瓦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地震台的观测数据,测定了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级地震的主震位置,主震震中位于29.87°N,95.05°E,震源深度12 km.采用Geiger法和双差定位法对余震序列进行了地震定位.定位结果表明余震沿着主震的北西和南东向两侧扩展分布,其展布长度约40 km,宽度约10 km.米林地震发生在西兴拉断裂带最南侧的一条次级断裂上,震源深度剖面和主震震源机制研究结果揭示发震断层以高角度、北东倾向为主要特征,米林地震触发了靠近主震发震断层北东侧一条近平行断层的地震活动.米林地震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顶部目前仍处于较高的构造挤压状态,南迦巴瓦变质体持续向北东方向推进,导致构造结内部块体缩短变形,其东西两侧的墨脱断裂和米林断裂存在未来发生大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20.
鹅髓岩(云英斑岩)——一种新的火成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敢富 《科学通报》1983,28(2):100-100
我国江西省西北某地,产出一种岩石,具有火山-潜火山岩的结构构造,拥有云英岩的造岩矿物组成,富含稀有元素,岩石化学成分与任何已知的非蚀变岩浆岩类别都不相符,交代蚀变虽有发育,由于成岩作用无足轻重,等等。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火成岩分类分会推荐的深成岩、火山岩分类和命名的建议中,没有见到这种岩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