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曾文 《科学》2006,58(1):37-37
据英国Nature,2005,437:681报道.目前海洋的表面海水中碳酸钙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表面海水的pH值和碳酸根离子浓度减少,从而影响到海水中碳酸钙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向海洋投放铁,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快速生长,一旦浮游植物死亡,它们就会将碳永远地带入海底.给海洋"施肥"是目前被科学家广泛讨论的一个地球工程热点.给海洋"施肥"真能阻止全球变暖吗?  相似文献   

3.
梁虹 《世界科学》2006,(9):F0003-F0003
问题:在一些天然含气矿泉水的包装瓶标签写着:该矿泉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成分来自水源处,当矿泉水被采集时其中的二氧化碳会被去除.在瓶装的时候又将二氧化碳添加进去,我们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天然矿泉水中,它是如何与水融合?为什么要在采集的时候将它去除而在瓶装的时候又添加回去呢?  相似文献   

4.
<正>深海碳库成因之谜气候变化是当今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CO_2)持续升高是加剧气候变化的主因。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CO_2的三分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海洋碳库调节气候变化的主要组分是溶解在水里的有机碳(DOC)。一方面,海洋DOC总碳量与大气碳库相近,  相似文献   

5.
天空中充斥着各种看不见的生命。在距离地面30千米的平流层,存在着细菌、藻类和真菌.它们或是被风吹上去.或是在暴风雨中被电场弹射到高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了天空这片尚未开发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他们一直想揭示气象研究中最大的一个谜团:为什么云彩会产生降雨?  相似文献   

6.
树叶的形状为什么那么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长久以来一直未解。最新研究有望给出答案。隐藏在叶脉中的秘密植物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比地球上其他任何东西(包括海洋)都多,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碳的lO倍以上。我们知道,植物主要靠叶子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了解植物叶子对于弄清全球碳量很重要。换句话说,要想查明全球碳量,必须搞清植物叶子的工作原理。这里涉及到三个基本要素:制造叶子所需的碳量、叶子的寿命和叶子加工阳光的快慢(即进行光合作用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向深海问药     
正后抗生素时代,我们拿什么去对抗疾病?不过,在世界的水域中可能存在着新的药物,它们只是等待被发现而已。科学家发出警告称,人类将面临进入"后抗生素时代"的危险。一些细菌开始具备耐药性,如此一来,抗生素正在丧失其对抗疾病的效力,会导致许多治疗手段失效。如今,人们将寻找新抗生素的目光从陆地转向了海洋。浩瀚的海洋中存在着诸多尚未为人所知的药物资源,它们在那里默  相似文献   

8.
身处地球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被一片五颜六色的植物海洋拥抱着,呼吸着芬芳的气息,身边跳跃着无数精致的生命,生机勃勃。“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世界的一切又是那么的神秘,吸引着人们不知疲倦地探索着。人的肉眼观察倍数比较有限,0.2毫米是人眼观察的极限,无法看到更微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西尼罗河病毒去年夏季在纽约市的出现使美国措手不及。这种病毒在非洲、亚洲,并日益在欧洲部分地区为人们所知。它能够登上美国海岸,并且在未被鉴定之前的数月时间里造成了致命的影响,这使美国医学界感到震惊。它揭示了在公共卫生基础结构方面存在着几个重大的缺陷,这些结构可能在当今全球化和疾病不断出现的年代里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物种大灭绝,当时海洋中大约90%、陆地上大约70%的物种消失殆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曾经推测的原因是:当时,全球气候严重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现在高得多,因此海洋循环非常缓慢,海水极度缺氧;在这种情况下,海洋微生物只好代谢硫,而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在海水中累积并最终进入大气层,  相似文献   

11.
在冰冻的南极,古生物学家使用锯石器、凿子和手持式风转,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将一只前所未知的巨大恐龙从4000米深处的地下挖出来。据研究,这只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长约7米,重4000到5000千克,属于蜥脚龙。蜥脚龙是一种有着超长脖子和尾巴、具有传统恐龙外形的恐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们所知的最大的动物.  相似文献   

12.
想在海洋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吗?可是传说中那些海洋肉食动物有些让人胆战心惊。要想享受游泳的快感而没有被迫食的忧虑.就得比那些海洋肉食动物游得更快。最近,希腊研究人员发明了像是海豚尾巴的脚部辅助游泳器,能够帮助你的打水动作更协调,并产生推力.使你游起泳来比奥运金牌选手菲尔普斯还快。  相似文献   

13.
<正>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则海洋中噪声越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与海水发生反应形成碳酸,降低了海水的pH值。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从1800年至  相似文献   

14.
邢鸿飞 《世界科学》2012,(11):22-23
人们总是拿海洋与太空相比,它们广袤无垠,占据着偌大的空间,人类却又对其了解甚浅。然而,它们比月球或者火星触手可及。于是,人类有了对“海洋家园”的畅想,要在海洋上建造永久的聚居地。 提出这一想法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幻想者,海洋家园的行动他们人人有份,它是渴望占据新领地的先锋者的家园。世界号,一艘私人游艇,总载着些有钱人邀游世界。但这根本没法满足要把足迹踏遍全球的设想。这可能会是个新征程的开始。变化多端的气候推动了非洲祖先开拓殖民地,而随着气候和人口压力日益升温,也许对海的向往会令人无法抗拒。 去月球?去火星?错!是向海洋进军!  相似文献   

15.
北冰洋是全球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开展海陆统筹研究碳汇的一个绝佳的场所:地形相对封闭,边缘有世界上最大的陆架区,外围有广袤的陆地冻土层和大河输入.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海冰消退、北极快速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大气、冰雪、海洋、陆地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的改变,已经对北极地区碳的源、汇效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由于陆地冻土圈变化所引起的甲烷和二氧化碳释放,而且,随之而来的海水层化、混合和环流变化,陆源有机碳和营养物质入海通量的增加,改变了海洋二氧化碳"物理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作用的强度、方式,以及海洋原有的海洋碳储库构成,很可能会对全球海陆碳源汇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北极快速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生物泵过程和陆地碳输入的变化来讨论全球变暖对沉积碳埋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许槑 《自然杂志》1997,(2):81-81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天文小组用10mKeck望远镜观测室女星座内的一类星体时,发现了迄今所知最遥远的星系。他们是在研究了类星体光谱的暗吸收线后确认此星系的:对这些吸收线的分析显示存在有碳、氧、硅、铝和铁等重元素,天文小组认为这是因为在我们观测类星体的视线中存在着一人星系,星  相似文献   

17.
刘有成 《科学通报》1984,29(6):340-340
Grignard试剂与卤代烃的反应曾经由Kharasch等详细研究过,在某些过渡金属卤化物存在下的反应被认为是按自由基历程进行的(Kharasch反应)。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重趋活跃,是有机反应中单电子转移的重要研究对象。据作者所知,乙烯基Grignard试剂(Normant试剂)与卤代烃的单电子转移反应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同时也威胁着人这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不安。从20世纪60年们就开始为保护环境而不懈努力,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数字海洋     
林勇 《科学》2007,59(1):10-12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自有人类以来,认识海洋、征服海洋、利用海洋等海洋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一次为人类全面准确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1998年1月31日,美国的戈尔(A.Gore)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并可在其上添加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一概念被迅速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而由数字地球引申出的数字海洋也成为人类驾驭海洋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碳的另类问题——海洋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告诉我的孩子,赶快去看海、去看珊瑚吧,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可能不复存在。”——一位海洋科学家的话①海洋越来越酸就在人们密切关注“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问题的同时,二氧化碳的另类问题——海洋酸化,近年来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注意。②海洋生物将失去它们的外壳和骨骼海洋变得越来越酸,这对于珊瑚等海洋生物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它们面临失去外壳和骨骼的灭顶之灾。③我们能够埋葬二氧化碳吗?在海底火山口附近发现的液态二氧化碳湖泊,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处理二氧化碳的新思路——把二氧化碳埋到深海里去。来自远洋科考船的不祥之兆几年前,美国女生物学家维柯多亚登上一艘前往北太平洋海域的考察船,她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一种名叫“尖菱蝶螺”的小型海洋生物。“尖菱蝶螺”是一种翼足类浮游动物,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包裹身体的外壳不足1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