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过故人庄》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其独特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进而产生出不同的译本。因此,强调"文本接受,读者中心"论的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章对比分析了孟浩然《过故人庄》的两英译本,着重从韵律、意象、意境三个方面来看译者对诗中未定点和空白点的不同解读,以此...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传奇>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正是<传奇>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被姚斯成为其最重要文章的方法论顶梁柱,本文从期待视野的理论渊源,期待视野的心理机制和期待视野的作用三个方面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简单的初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由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方面的作用。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寒山热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当时接受环境中的接受者期待视野,并且鉴于期待视野的动态性而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   

8.
石玫玫 《科技信息》2009,(30):I0115-I0116
作为西方情诗的经典之作,《一朵红红的玫瑰》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历经千年久经传唱。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整首诗的交互式审美效果成因。它从形式韵律、意象和场景设置层面上分别实现了读者的文本、审美和意蕴期待,不仅在信息量和内容上符合审美期待,引起共鸣,且在过程中创造了体验空白,形成了空白与色彩间的张力和对比,迫使读者重新建构、调整审美心理,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为各个阅读主体创造"第二文本",使得这首诗歌具备了无限诠释的可能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主要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方面进行文学研究,尤其重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作品只有被读者接受了,才完成创作过程,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等读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考虑在内,指出并承认了对作品不同理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接受美学还力图从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来寻求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的原因,又为见仁见智现象找出了客观依据。下面就从古代解诗的迥然不同来谈谈接受美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一方面要照顾读者原有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让读者的领略视野受到震撼并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电视剧《奋斗》在各大城市地方电视台放映都取得了收视桂冠。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其取得收视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于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中英诗歌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诗经·采薇》两种译文的欧美国家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可接受性测试为出发点,研究中诗英译的可行性策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吴承恩《西游记》为对象,从故事整体框架的物理空间、文本叙事结构中体现出的空间性以及读者接受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探究《西游记》的空间叙事,为探究《西游记》"心性修养"的主题提供新的注脚。  相似文献   

14.
用接受美学的基础理论观点,分析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对《三国演义》、《论语》等古典名著所做的解读,认为《品三国》等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解读既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信息内容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让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给西方文论界刮进一股清新之风。它富有启示性地尝试了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强调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突出了读者中心的这一理论范式。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指接受主体先行存在的指向本文的预期结构。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可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旅游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其认知心理、语言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的关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方可为读者(旅游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文中引入西方的解构主义与读者接受理论,从文化交流和读者期待角度分析归化、异化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指出异化翻译法体现了对原语语言、文化的尊重,更易于为译语读者接受,促进了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20.
郭世红  李赞成 《科技信息》2012,(36):201-202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王国中的一朵奇葩,寒山诗虽通俗直白,却不合典雅,其多舛的命运历经坎坷与磨难。而近代一股提倡现代文学的新风却使得沉睡千年的寒山诗在异域飘香。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接受美学理论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突显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需要读者和作品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与产生的期待水平发掘作品中的种种意蕴。本文正是以寒山诗被不同的学者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对其意境进行诗艺的翻译,来阐释不同的译本所产生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