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应用全电磁级联模型计算五颗正常脉冲星和两颗毫秒脉冲星的非热光子谱。该模型下五颗正常脉冲星和一颗毫秒脉冲星的模拟结果与Vela和Geminga做了比较,描述结果相对吻合,其它的三颗伽玛射线脉冲星则部分吻合。相比较正常脉冲星,应用离散相关函数方法来计算毫秒脉冲星的流量,得出这颗颗脉冲星在70Ge V附近有一个高能截断。在X射线能段,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子对产生的同步辐射,而电子对逆康普顿散射的贡献则可忽略,模拟非热光子谱和Harding的结果粗略一致。  相似文献   

2.
运用含时演化理论模型研究脉冲星风云G21.5-0.9的多波段非热辐射.在这个模型中,考虑2种不同成分的注入电子,低能成分电子和高能成分电子.其中低能成分电子形式为具有幂律谱,而高能成分电子形式为Maxwellian加上一个高能幂律谱.通过理论计算,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解释脉冲星风云G21.5-0.9的多波段观测数据,射电到X射线段的辐射主要通过电子同步辐射产生,而伽玛射线主要通过逆康普顿散射产生.  相似文献   

3.
年轻的转动驱动脉冲星有较高的自转能损率(Lsd≥1036erg.s-1),而且都有非常高的非热X-射线辐射,利用新的外间隙模型,计算年轻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并与观测到的17颗年轻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能量范围为2~10 keV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观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的外间隙模型研究了反常X射线脉冲星可能的高能辐射.在该模型中,考虑了磁场几何效应对高能辐射的影响,同时利用平均半径〈r〉处的外间隙大小表示外间隙的特征大小,〈r〉是磁倾角α的函数.这样外间隙大小可以表示为f(P,B,r〉(α)),它是周期P,磁场B和平均距离〈r〉的函数.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反常X射线脉冲星的γ射线的光度和流量,并与以前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考虑磁场几何效应所产生的结果.最后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几颗典型反常X射线脉冲星(如:4U 0142+615(AXP 0142+615),1E 1841-045,PSR J1809-1943)可能的高能辐射.  相似文献   

5.
利用新的外间隙模型,研究计算了老年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并与Chandra观测到的七颗老年脉冲星的非热X-射线光度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同时计算了老年脉冲星可能的伽玛射线光度和流量。  相似文献   

6.
从ISDC数据库中收集了3C 273天体的多波段观测数据,并根据观测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段处理.利用分段多波段观测数据分析了3C 273天体的对数正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C 273天体在射电、红外、光学、紫外频段不存在明显的对数正态变化,而在X射线频段表现出明显的对数正态变化.该结果表明:3C 273天体辐射在高能端有来源于吸积盘的辐射成分.  相似文献   

7.
在A-S模型的基础,讨论了脉冲星的γ射线辐射机制,考虑到偶极和四极场的作用后,给出脉冲星要成为γ射线脉冲星的判据,据此判据计算了13颗可能成为γ射线脉冲星的光度和流量。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X射线脉冲星能量观测信息和最小误差熵算法的航天器自主定姿方法.首先建立了圆形准直器差分测量模型,观测两颗脉冲星的辐射光子能量.然后引入信息熵概念来充分表征脉冲星辐射信号的随机性,用最小误差熵原理进行参数拟合,解出脉冲星在航天器坐标架下的方向矢量,通过矢量定姿法解算出航天器在参考坐标系中的完整姿态.最后结合美国国家宇航局HEACARC数据库提供的脉冲星观测数据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所给试验条件下,基于最小误差熵方法的参数估计精度要优于常用的最小二乘法,相比于后者,俯仰、滚动和偏航三轴精度分别提高了31.4%,27.1%和32.5%.  相似文献   

9.
双瓣结构是河外射电源的一种很重要的结构形式,说明双瓣结构的物理模型现有好几种,如何从观测上对这些模型进行检验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束流模型探讨了从观测上进行捡验的可能性,在束流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束中高能电子与宇宙背景光子产生的逆康普顿散射和束中高能电子与子源射电光子产生的逆康普顿散射,并导出了计算这些散射的公式。计算结果表明:这些辐射位于X射线波段,有强的方向性——在束流方向附近,强度在X射线探测器的灵敏度之上。因此,我们提出对某些复杂源进行X射线探测可能是检验束流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是借用射电源CygA的参数作上述强度估计的。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X射线脉冲星辐射模型和脉冲轮廓构造算法,提出了以Kullback-leibler距离函数作为评价标准,提高具有泊松分布规律的X射线脉冲星脉冲轮廓信噪比的平滑算法,推导了平滑参数和平滑累积脉冲轮廓的计算公式.搭建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模拟系统,实现了对模拟X射线脉冲星单光子到达时间的记录及X射线脉冲星脉冲轮廓的构造,得到了X射线脉冲到达时间TOA.在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模拟系统上,对平滑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提高累积脉冲轮廓的信噪比效果显著,信噪比提高大于10dB.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以元素二次周期性与元素一次周期性相比较的方法,从原子结构入手对元素二次周期性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定性的理论解释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说明元素性质时,不仅要考虑外层电子排布的影响,而且也要考虑内层电子排布的影响。只考虑外层电子的排布仅能得到一次周期性,只有同时考虑外层、内层电子的排布,才能得到二次周期性,乃至三次周期性等。  相似文献   

12.
用胞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方法标记中华宽体金线蛭AP神经元。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神经节的内、外囊中的平滑肌细胞膜间、以及标记AP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膜与神经节中平滑肌细胞间的连接。通常,单个的平滑肌细胞散布在神经节的内、外囊中,分别为椭圆形和梭形。平滑肌细胞含粗、细两种肌丝,有密斑,具有许多突起。神经节外囊中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中央区有许多糖元颗粒和一些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两个嵌合的平滑肌细胞膜间距为13.1~26.1nm。首次观察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外囊内的平滑肌细胞形成化学突触,突触裂隙10.2~15.3nm;AP标记末梢膜与外囊平滑肌细胞膜之间的间距为2.0~2.5nm,相当于缝隙连接的并置膜结构。  相似文献   

13.
行星和矮行星不断地吸收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假定行星和矮行星处于热平衡状态,利用黑体模型估计了它们的表面温度.结果显示,行星和矮行星表面温度与其自身大小无关,主要受它们与太阳距离远近的影响,距离太阳越远,温度越低.理论计算得到的表面温度大体上与实际表面平均温度相吻合,但由于行星大气或内部热源等因素,实际温度稍微高于理论计算值.文中还研究了星体表面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以及辐射冷却后的温度,对于周围没有大气的星体,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DV-SCC原子簇方法计算了ZnSe:Mn的电子态。Mn3d杂质态位于带隙中,与Se4p及Zn4s有较强的杂化,对三种情况下电子态的分析认为,簇外电荷量及原子簇电荷量的选取方法,对结果影响很大,自旋极化计算,得到的Mn 3d杂质态的跃迁能量与实验值很好地符合。用自洽场方法计算的晶场参数表明:自洽方法,被函数靠近芯区部分分布较合理,外部分布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忽略其他间隙的情况下,仅考虑外转子和缸体镜面间隙,分析了该间隙对运动的影响,详细分析了齿间间隙对内外转子的运动及啮合关系变化的作用.采用数值迭代的方法,结合实例计算了一定间隙下,外转子偏转角度、参与啮合的外转子齿号以及实际内转子啮合点发生角.研究结果表明,外转子和缸体镜面间的间隙会造成启动过程中的冲击,而齿间的间隙会导致理想情况下的多点同时啮合运行关系转化为单点啮合.如果认为主轴转速均匀,则齿间间隙会造成外转子转速产生波动.该问题的研究可为非理想情况下的内摆线转子压缩机的受力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立轴承剥落故障的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轴承故障机理的常用手段,由于滚动体在经过故障区时的接触情况较为复杂,所以准确地建立轴承剥落故障时变激励函数对轴承故障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具有很大影响。但是在解决轴承圆形故障时现有的单一化激励函数难以准确表达滚动体与故障的实际接触情况。因此,主要以深沟球轴承外圈剥落故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圆形剥落故障引起的弹性形变和滚动体经过故障区域瞬时位置的时变位移激励模型。研究了滚动体经过外圈圆形故障区域时的接触间隙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故障尺寸的双冲击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特征并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验证建立模型的有效性,为研究轴承剥落故障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球面滑动轴承的基本特性.以球面滑动轴承的外环作为分离体,对其进行了受力分析,重点探讨了该类轴承的自纠偏机理;应用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球面滑动轴承的纠偏过程.给出了数值算例.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表明,球面轴承内、外环球面接触点的位置,将随外载荷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安装其上的定轮出现了轴线的角度偏差,将会引起沿接触线的附加滑动摩擦力,并使球面接触点偏离对称位置,致使支反力与附加摩擦力形成恢复力矩,纠正初始的角度偏差.使定轮轴线处于最小摩擦功率损失的稳定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