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外贸代理制主要由《民法通则》、《对外贸易法》、《关于对外贸易代理制的暂行规定》等三部法规的调整,新《合同法》的实施,为完善和推行外贸代理制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充分利用新《合同法》中的“委托合同”和“行纪合同”立法规定,对我国外贸代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我国外贸代理制最终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我国合同法关于意思表示瑕疵合同效力规定的比较,确定应将其归为可撤销合同。  相似文献   

3.
合同的无效广受关注,但却鲜有人关注劳动合同的无效。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指出其存在无效劳动合同的范围过宽、未建立可撤销劳动合同等制度,使其对劳动者的保护不周,且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事由和无效劳动合同的规定之间存在立法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情势变更制度与合同法体系内的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不可抗力、法定解除等相关制度易发生混淆。通过案例分析并运用民法解释学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情势变更制度与因重大误解而可变更、可撤销制度存在竞合可能,与因显失公平而可变更、可撤销制度差别显著;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易混淆的原因在于依大情势说情势变更包含不可抗力;"小情势"-商业风险+政策法律变动≈司解二第26条界定的情势变更;情势变更制度与法定解除制度中的"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涵义相同。  相似文献   

5.
再析情势变更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势变更原则是关于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情势变更引起合同效力变化的重要原则,我国《合同法》对此却无明文规定,从情势变更原则的有关基础理论问题出发,对确定情势变更原则不仅具有深远的立法理论基础,而且是实践的必需进行阐述,并籍此提出一项希望,即:确立该原则为我国即将颁布的《民法典》债权编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6.
由于当时的贸易实践和相关立法的规定,我国对CISG第11条及相关内容提出保留是合理的;但《合同法》实施后,CISG与《合同法》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大致相同;保留给我国法律适用造成了冲突。撤回保留的积极意义大于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情事变更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之具体运用,其目的在于消除因情事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情事变更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中一个必要的法律手段,也是实践中处理合同纠纷的有效法宝。我国立法并没有真正确立情事变更原则,是与我国现实生活中未出现大规模的因情事变更而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形,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手段干预有关,然现实立法与司法的矛盾问题要求我国法律建立情事变更制度。在情事变更立法中,应采取合同法方式规定,其地位亦应界定为合同法的一个原则,在立法确立情事变更原则,应注意情事变更与商业风险的区分,并要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关于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应该是当事人主张请求适用,如情事变更发生后,当事人在履行期前已履行的,视为放弃。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主要围绕《合同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进行比较分析,思考不同规则的差异,进而指出我国《合同法》关于货物风险转移规定的不全面之处并试着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保证是使用面广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担保方式。实践中在公司对外提供担保以及违法进行关联担保的情形下,保证合同效力认定是难点。分析保证合同自身的生效要件以及其无效与可撤销情形,比较新旧公司法中义务主体、对外保证担保的债务范围、公司正当的保证担保程序规定等相关问题,确认公司保证合同的效力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为基础,同时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原则及其交易〉--j惯。公司违反《公司法》规定进行关联保证担保交易,不能简单认定其为无效合同,倘若合同内容本身合法且并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出于保护善意交易相对人的目的以及促进交易的角度,应当认定该保证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在满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公司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0.
格式条款的产生带来了商品交易的快捷和标准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合同自由,因此各国均以立法方式对格式条款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在立法规制上,针对消费合同与商事合同是否区别对待,出现了统一立法、单独立法以及混合式三种情形。我国《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对格式条款进行了规定,属混合式立法,在具体适用中应灵活解释"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并予以遵循。  相似文献   

11.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中一项完整的、独立的法律制度。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吸纳了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发展。我国199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也引进了预期违约制度。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我国《合同法》中有关预期违约的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存在无效、有效及效力待定三种学说。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制度,并赋予无权处分合同待定的法律效力。效力待定学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不足。既然无权处分合同的性质为债权行为,那么其效力应当不受处分人的"处分权"的影响。无权处分合同应从传统的效力待定的合同类型中脱离,而成为有效合同。《合同法》第51条受到诸多指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践行的物权变动模式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合同形式自由为近现代法的通例 ,我国合同法一改过去过分强调书面形式的做法 ,与各国的通例相一致 ,属一项重大改进。合同形式的目的主要包括 :证据目的、警告目的、境界线目的、信息提供目的以及其他目的。合同形式的类型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合同形式存有缺陷 ,以合同不成立作为其一般效果 ,惟于特别场合 ,可发生合同无效或其他特别效果。合同形式的缺陷可因履行而治愈 ,这体现了合同法鼓励交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合同法反垄断的作用手段-价值评判,直接作用,合同法在垄断地位形成前,形成过程中以及垄断地位形成后的作用,合同法在反垄断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对试用期期限和条件的规定、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等方面探讨了《劳动合同法》与旧《劳动法》相比所具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误解及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其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事件。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站在不同立场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提出了质疑。经过研究分析,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质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文章重点回应这些误解,提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维护职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合同纠纷案件需要进行合同解释,但因我国《合同法》对有关合同解释问题的规定过于概括和模糊,导致合同解释的随意性很大,这对案件的公正审理和确保司法公正不利。在合同解释中,法官及仲裁人员应坚持以"理性第三人"为判断分析的立场和标准,以公平、正义及诚实信用等原则作为分析判断的基本原则,并正确运用合同解释的方法。试从一个案例入手探讨司法实践中的合同解释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该条款引起了社会上的较大争议。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经济补偿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符合我国劳工标准不断提高的要求,但是《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仍有几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若民事主体在从事民商事交易时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其合同效力并不当然无效。对合同的效力评价,需考虑当事人之间和当事人与国家、社会、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可就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同时还需从构成合同要素来区分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款应修改为“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且侵害国家、社会利益的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