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银川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状态指数和生态安全度指数,进行长时序时空格局变化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8年银川市土地利用中建筑用地大幅增加,耕地整体上升,草地与未利用土地呈下降趋势,林地和水域保持稳定;银川市的土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建筑用地空间连通性越来越好,城市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2.
裴倩 《科技信息》2013,(6):176-176,177
基于2010年的瓦房店市土地利用图形数据,本文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分析了瓦房店市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和林地景观是瓦房店市面积大、分布最广、连续性较强的景观,其面积比例分别为40.11%和39.86%,斑块个数百分比为8.82%和47.41%;城乡用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为14.76%,水田、水域、滩涂和沼泽景观的面积比例小,分别为0.81%、1.52%、0.50%和0.22%。(2)瓦房店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在水体方面的用地面积较小,应加大对滩涂、沼泽等水域用地的保护。(3)相关分析发现,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景观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景观破碎化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哲  徐翰 《江西科学》2022,(2):312-317
随着江西省不断发展,城市化加快,人地矛盾问题突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优化和完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可以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这对实现土地景观格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在Arc GIS、Fragstats等软件的支持下,对该研究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期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达到5.87%;林地的面积变化量最大,呈现减少的趋势; 2) PD指数增加,CONTAG指数减少,SHDI和SHEI指数增加,说明江西省整体景观呈现出异质性的特征,景观类型的分布朝着多样化发展,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团聚程度正在下降,连接性下降,破碎程度增加; 3)耕地和林地面积最大,并且最大斑块面积指数最高,建设用地斑块连结度逐年增加,表明景观要素的斑块越来越集中分布,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片块状的聚落,连通度不断提高,通过对建设用地产业条件的改善,以及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提高了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丹东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斑块数、斑块分离度以及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景观是丹东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65.08%,斑块个数比例为32.9%,平均斑块面积高达4.56km。/个,斑块分离度仅为0.30;其次,旱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为22.34%,水田的面积比例较小,为4.75%;草地、滩涂、城乡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比例均不足3%.(2)大部分林地景观分布于丹东市中部以及北部,水田、城乡用地及其他用地等均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丹东市的东南沿海地区.(3)丹东市的生态环境指数为0.65,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5.
从江苏省沿江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方法加以应用,形成一套土地利用生态评估的技术方法与路线.以江阴市为应用对象,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目视解译的方法从卫星影像中分别提取1984年和2004年的土地遥感信息,并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提取这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信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指数计算方法计算相关评估指数并加以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组分的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的演化态势2个部分的生态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个时间段中,江阴市生态景观面积总量偏少,破碎度增加;城镇景观、工业景观斑块持续增长,采石场斑块大幅减少;景观多样性及优势度不断增强,人文景观组分对整体景观的控制作用处于主导地位.根据评估结论,提出水质保护、生态绿斑管制等生态整合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放  蔡广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2):4860-4870
探究仁怀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景观格局演变对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5、2018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研对解译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对土地利用动态指数,核密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来揭示仁怀市土地利用动态的幅度、速度以及时空转型特征及其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仁怀市土地利用主要以灌木林地、有林地、旱地、水田为主,其次是农村居民用地、草地和城镇用地;2010—2018年,仁怀市土地利用转型幅度最大的是有林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和旱地,其转型幅度阶段:2015—2018年2010—2015年;转型速度最大的是城镇用地、道路,转型速度阶段:2010—2015年2015—2018年;②2010—2018年,仁怀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面积较大的是有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旱地、水田;从空间上,2010—2015年,土地利用转换主要集中于仁怀市中部主城区,其土地利用转换向北部迁移;2015—2018年,仁怀市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现象不明显;③随着时间发展,仁怀市的景观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蔓延度指数(CONTAG)、聚集度指数(AI)都呈现出增加态势,景观斑块类型逐渐增多,斑块破碎化大,空间集聚程度集中,空间异质性强,景观斑块呈现多样化,逐渐趋于均匀分布态势,斑块融合较强;④仁怀市土地利用演变模式主要为城区扩张型、道路指向型、区位型和斑块多样型,驱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平潭岛2005-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平潭岛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并选取不同尺度的6个景观指数对平潭岛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计算生态承载力与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3年间平潭岛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呈小幅下降趋势,生态赤字总体上呈先缓后快的上升状态;研究期间平潭岛土地利用总体景观优势度下降,破碎化程度不断上升,其变化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平潭景观格局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生态承载力与景观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与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景观的破碎化与生态承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蒲石河流域新建成的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及其下游区域为研究地点,基于2003年和2013年两期ETM遥感数据,采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10年间本区域土地的利用变化,并结合景观生态研究方法,计算了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对该区域景观格局状态进行了评价,旨在明确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森林景观在工程建设前后均为整个区域的主体景观,面积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4.80%和80.65%;水域景观和农田建设景观均有所增加,尤其是水域景观,增加幅度为5.89%,而且多以不规则斑块的形式增加;整个研究区域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该区域主体仍然是自然林,工程建设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小,而且建设用地呈现上升趋势.在未来的管理中要协调各种景观间的关系,并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工程,保证区域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0年和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大似然比分类方法和Fragstats软件,计算衡东县、衡山县和衡阳市市辖区的9种景观指数﹒结果显示,3个研究区林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面积和耕地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最多;耕地、建筑用地破碎度减少﹒其中衡东和衡山县林地斑块密度和林地破碎度增加,耕地斑块密度减少;衡阳市市辖区斑块密度和林地破碎度减少﹒笔者认为,基于景观指数分析能够较好地揭示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和区域空间分异状况,为景观生态区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年、2000年和2008年福州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破碎度、分离度和优势度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指标,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安全指数随时间变化,耕地、林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下降,由于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