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语派是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论语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采立言立志,因此,在其题材选择、内容表现上有着迥异于主流的话语。论语派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内容,以平易近情的谈话风为格调,消解“载道”文学的宏大叙事,打破封建传统理性对人感性生命的重重压制,以“说自己的话”追求文学的自我表现,追求个性的真与诚为目标。而身边琐事和个人情感的抒写为小品文的繁荣赢得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对闭适性散文的美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相似文献   

3.
上古祭坛是早期文坛。祭祀诗是祭祀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重要形态。从祭祀诗的功用出发,以是否直接运用于祭祀典礼为依据,祭祀诗可分为祭祀典礼上的祭祀歌辞和以祭祀场景为描写对象、以祭祀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祭祀诗两大类型。前者是祭祀中的“诗”,后者是《诗》中的祭祀。对两种祭祀诗歌形态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祭祀诗的特点,认清上古祭祀和早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界定祭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创作风格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将王安忆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从“雯雯系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女性文学、城市文学五个主题的变化中,既体现出对潮流的追随,又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她的创作不仅是自我的突破,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诗歌中的“意识流”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是本世纪初,出现于西方文学中的一种技巧。以往国内外对“意识流”的研究,测重于小说方面。实际上,西方文学中的“意识流”现象,在诗歌和小说两种体裁中是同时出现的。很大程度上,小说是照搬了诗歌中总结出的方法。意识流技巧从多方面吸取了营养。亨利·相格森灼哲学、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意识流”模拟意识活动提供了根据。“意识流”还借鉴了音乐表现手法。此外,象征主义流行以来,文学自身的演变,也是意识流技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质上去,“意识流”是一种模拟技巧。“意识流”大师詹…  相似文献   

6.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五大文体之一,而为外国文学所没有,是真正唯一的国粹。所以美国著名汉学家康达维教授在翻译我的赴美讲学的讲稿──《汉赋讲稿》时,就直译为“fu”。他在为该书稿作序时还特加解说:“在英文和西方的其他语言里,没有与赋这种文体相对应的名称,……如果中国文学的词汇能够进人西方文学词汇成为其一部分,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就不必因为用中文原名而不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古代文学诸文体中,却没有任何一种文体象赋那样,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人们如此漫长的无休止的批评和斥责。我推测大概从她降生之…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面向未来,如何正确处理好人生与事业、人生与境遇、人生与成才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坐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理论,掌握方向,正确处理好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把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坚持祖国高于一切。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在大音乐家肖邦身边,一直伴随着他的是装满祖国泥土的银瓶,因为在他看来泥土代表着祖国,祖国比金子还要宝贵。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称道的爱国诗人,他…  相似文献   

8.
马悦凌以多年的亲身实践为基础,独创食疗、经络疗法,写出的《不生病的智慧》,受到了很多老人的喜爱;她首次将温度提高到生老病死的高度,《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一书受众极广,受到医界人士的好评;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更是让家长爱不释手,受益匪浅。在她的书热销的同时,马悦凌“健康教母”、“民间奇医”的美名也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9.
鲁迅坚决主张“别求新声于异邦”,坚决奉行“拿来主义”,然而鲁迅对西方文学的“拿来主义”并非全盘西化、生搬硬套,而是按熙为我所用的原则,融合为自己的血肉,使中国文学既是现代化的,又是民族化的。这鲜明地表现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之中,《阿Q正传》则是其突出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从把握命运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满怀豪情地要为社会服务,再到困于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阻碍,以至于感受到生命不自由的苦痛,而去探寻人生哲理,“五四”女性文学真实袒露了现代女性初次摆脱家庭女奴地位、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时的心路历程,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范围中一朵新生的奇葩,她以秀艳统丽的姿容而与很早就取得正统地位的诗文争辉媲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使得翻过了盛唐这座文学高峰之后的封建社会后期诗歌黯然失色,尤其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宋词,已被后人视为与“唐诗”、“元曲”鼎足而立的“一代文学”的代表和典范。比较而言,唐宋词比正统诗文具有更为强烈更为浓郁更为鲜明的审美特性。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受儒家“诗言志”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正统诗歌比较注重“比兴”、“美刺”、“讽谕”和‘高托”,追求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教化作用,这样也就相应地一定程度地…  相似文献   

12.
碑文是汉魏六朝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蔡邕碑文尤为卓绝,成为历代碑文撰写的典范。蔡邕碑文表现出明显的重文轻礼的倾向,蔡邕“惭德”说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汉末文与礼的疏离所引发的文人内心的矛盾。蔡邕碑文创作的文学追求,表现了汉末文学由礼文向才性之文的演进。  相似文献   

13.
杜文系年     
鲁迅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且介事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故治社请者,不可轻弃征文。笔者因参与《新编全唐五代文》整理工作之便,将杜甫三十篇赋笔来著校读一过,集前贤之成果,系年如下。但求眉目清楚,有助了解杜甫之全人及所处的社会状态,间有心得,亦录各批评。所据年谱,为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之《杜甫年谱》。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杂述》之作,当在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之间。盖本文有云:“则鲁之张叔卿、孔巢父,二才士者,聪明深察”①,又云:“太山冥冥以高,泗水清”。…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针对“文学启蒙”的解读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如何通过创作去操作实施)一般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认为只要用文学取代一切非文学的思想意识就可以启蒙井达到启蒙的目的;二是认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才可以启蒙,而文学只是一种手段方式而己。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解读方式在客观上产生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问题并因此也产生了针对“启蒙文学”这一创作现象的定位与评价问题。尽管文学启蒙往往只是一个时代话语、只具有时代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人类文化现象,其实质仍然是一个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两代不同时期、不同化背景、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在历史长河的不同地点,都把笔触伸向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的命运,共同思考着女性的人生该怎么看待,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应当通过对两代君形象的分析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鲁迅和亦舒是如何在他们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性命运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芬曾这样说过:“像画家运用色调,雕刻家利用石膏,音乐家通过音符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一样,科学家是通过似乎是浓缩的公式和定理来表现自己的高水平的美感。”和谐统一就是自然美,也是最大的美,追求和谐与统一是物理学不变的主题。物理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能力,理解美在科学中表现出来的“以美启真,求美致真”的作用规律,同时丰富学生的理性积淀,以至创造美。本文根据本人教学实践,仅就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内容进行美育教育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是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戏曲作家,根据唐人小说改编而成的“四梦”不是对前人题材的机械沿袭,而是推陈出新,汇入了极具特色的创造,与小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利用改编这种方式,在戏曲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和审美理想,“四梦”所包容的内涵是唐代小说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电影从“弑父’、“弃父”再到“认父”,“父子”冲突此起彼伏。2005年,众多中国电影导演不谋而合,以真诚的平民情感,在宏大的叙事和平静体悟中回归“东方人伦”,重建“父亲权威”。追求人性,坚守本土,对社会家庭关系变动调整的殷切注视,对现实传统文化迁移流失的关怀认同.使中国当代电影具有一种强大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9.
历代文学批评家都曾注意到《春秋》“石五六鹢”之句对我国古典诗文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却忽略了它最为重要的影响其实是基于两种不同读法而形成的。一种是由《春秋穀梁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的语法性修辞功能,即修辞史上的“交蹉语次”,这使古典诗文在句法安排上出现新变;一种是由《春秋公羊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语义形成的时间线性发展顺序,这开启了古典诗文“感官优先”法则的先河。两种读法的诗艺意味在唐宋时被广泛发掘出来,从两方面影响诗文艺术技巧,都具有积极的文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引言作家的艺术感觉,是与作家的天赋、才清、个性等主体因素密切联系的。一个作家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感觉,将直接影响他(她)的叙述风格,并最终奠定他(她)的作品灼基本风貌。因为,艺术感觉几乎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作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碰撞与融合,都有赖于艺术感觉进行整理、凝聚、提炼和加工,然后以“外显”的形式呈现出来。张爱玲具有超凡的艺术感觉,那是毫无异议的。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在青春年华即已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传世佳作。她的名字虽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但她“在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