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行为,我国劳动力流动有从农村向农村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4种形式.从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出地和城市流入地3个区域出发,基于不同技术行业中的企业视角,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后的企业最优化行为进行建模,并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企业利润会更大,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会更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应该允许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国内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最优配置,继而提高企业利润,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带来的工业革命使劳动力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开始成为商品。为了解决工业化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欧洲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以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为目标的社会性政策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这些劳动力政策保证了各国劳动力的流动,为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同时也解决了失业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日经济高速发展初期劳动力流动成因比较研究张奚瑜李兴听经济起飞阶段是“一个社会由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的根本转移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在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中完成的。”①根据罗斯托论及的经济起飞特征,不论是先起的工业国还是后起的工业国,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资源开发对近代美国的工业化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近代美国劳动力资源开发中梯级开发特点显著:首先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增加,以解决劳动力资源缺乏的困难,满足美国早期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把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第三是通过发展各层次教育的办法,对国内固有的潜在劳动力进行培训,造就合格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这种劳动力资源开发模式循序渐进,科学合理,有力地促进了近代美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索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指出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的一定限制,进而基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了有关农村女性劳动力如何有效流动的现实思路,以期促进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就业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健全法律规范。做好公共服务,保障流动农村劳动力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健全城市住房机制,促使流动劳动力扎根城市。完善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劳动力培训,做好市场服务,防范劳动力流动风险,做好中年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国际流动。  相似文献   

8.
水力机械的分离为三维流动,三维流动的侧向压力梯度产生边界层的二次流动。文中将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分为近壁粘性层和接近于主流的外层两部分,通过研究垂直于主流方向的二次流动和主流的相关性,结合三维分离线的邻近流动特性分析提出了通过主流流场参数和沿流向的二维边界层流动来判断三维流动分离的准则。在垂直于三维分离线的截面内,其流动性态和二维分离相类似。边界层的二次流动和侧向压力梯度,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水力机械三维流动分离的重要因素。当主流逆压梯度的方向与二次流动的方向均在主流方向一侧时,流动的三维效应使得三维流动比二维流动不容易分离。当主流逆压梯度的方向与二次流动的方向分别在主流方向的两侧时,三维流动较易产生分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城市流动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就业状态和工资水平的调查与假设,建立了两个简单的城市流动劳动力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分析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业、基础设施、交通、犯罪率、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从业人数等方面的变化与对策;最后为政府部门指出了管理城市流动劳动力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城镇化战略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城镇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湖北、河南近四百份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在进行择业决策的时候,他们的年龄因素、婚姻状况、现阶段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内在因素和农村劳动力还受到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就业政策、城市医疗保障、城市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在得出研究结论之后,从妥善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探索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对城镇化建设带来正面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最年幼知青的一员,王安忆与知青文学有着注定的不解之缘。王安忆本人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直接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其早期创作中占相当的比例;近期创作中,作者又将笔触投注在知青时代的乡村生活上,以对乡村生活不同的观照角度写了一系列短篇,促进了知青文学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此外,在她其他题材的创作中,或者以插队的农村为背景,或者小说人物曾经是知青,也都脱不掉与知青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浅谈知青小说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的知青小说 ,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登上文坛的。就其自身而言 ,在艺术上具有“自叙传色彩”、“慷慨悲壮、深沉凝重的美学风格”、“理性思辨色彩和强烈的忏悔意识”的特色 ,另外知青小说的各个作品在审美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独特的一帜,对那一场荒谬的“知青运动”作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描绘与反思,再现了一代知青的激动、迷惘、苦痛、沉沦与觉醒。按照“知青岁月”、“返城前后”、“蓦然回首”的线索进行跟踪分析,更能理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作家发表了代表农民声音的"知青小说",呈现了与以往知青小说极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格特点。这种农民代言人的知青小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儿童视角的书写策略,不仅展示了较为独特的表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以此为手段,完全颠覆了新时期主流知青小说所树立起来的价值系统和知青形象,有利于展示历史与文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5.
张国都 《西藏大学学报》2003,18(3):55-57,54
吴勉作为当代著名诗人,在其上山下乡、躬耕务农期间,创作了一系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有别于传统田园诗借田园生活景象以摆脱尘世烦扰的文化意向,突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知识青年与民同忧共乐的传统文化思想,也体现了当代农民、知识青年以社会情感为本体而展开的追求善、追求美的时代特征。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痕迹可供鉴赏。  相似文献   

16.
近代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工业化、城镇化兴起,我国开始了农村人才向城镇的单向流动,这被称为城乡人才“倒流效应”。期间也有乡村建设派、平民教育派的乡村试验、右派下放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乡镇企业的兴起、“三下乡”、“三支一扶”等城市人才向乡村的流动,但只占支流地位。干部下乡、大学生村官等有助于农村人才问题的缓和。解决农村人才问题要靠多种措施合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从文革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三个阶段考察了学界关于知青小说研究的状况。文革时期的相关研究大多模式单一,基本上是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带有浓厚的文革意识形态色彩。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走入繁荣期,虽然话语体系没有完全摆脱政治一艺术的模式,但情感意蕴、哲理性、文学形式、现代性等多种层面的研究已经初步展开。后新时期的知青小说研究虽较少形成焦点和热潮,但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一些大规模的跨时代整体性研究也涌现出来,展现了一种静悄悄的繁荣。尽管文革时期和后新时期的文本研究相对薄弱,但半个世纪以来的知青小说研究可以说成果斐然,是同期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未能同步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分散布局造成的,但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有其必然性,人为的使其集中难中成效,应该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使其自然聚集形成新产业区,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借助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将小城镇纳入城镇网络体系中,带动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德涛 《科技信息》2008,(15):195-195
伴随着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一个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群体。在我国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有着非常复杂的身份,他们生活、工作并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的户籍在农村。在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以户籍制为基础划分的,这样特殊的背景导致了农民工群体在很多方面被排除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外。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大背景的感召下,农民工群体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社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群体在医疗保险、用工制度、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缺失,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