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秋季养蚕温高、湿重、病源多,毒力强,容易暴发蚕病,特别容易暴发脓病和僵病,养蚕成绩差,因此,在夏秋养蚕中必须做到: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正宁县7,8,9月份平均气温各在20.9℃,19.8℃,14.2℃左右,相对温度约72%,75%,76%,正处夏秋两季,桑叶片大、叶质好.加之天气由热渐闵,适合蚕的生长特点,具备养好蚕的客观条件.且夏秋蚕单产超春蚕.但夏秋季养蚕也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主要是病虫多、蚕病多、苍蝇多、蚕儿中毒多,气候变化大,稍有疏忽就会减产.养好夏秋蚕,要根据各期特点,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养蚕季节气候差异大,而温湿度变化直接影响着蚕的生长发育。春蚕和晚秋蚕期气温低,不能满足蚕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而夏秋蚕期常出现高温高湿和干旱的饲养环境,对蚕体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在高温环境下,当温度超过30%时,蚕体内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蚕体变弱,抗病力下降。如再加高湿,蚕体水分散发困难,体温升高,不利于蚕的生长发育,而有利于多种真菌滋生,引起僵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夏秋蚕优质高产饲养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秋季蚕桑生产不利因素较多,直接影响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加强桑园管理、蚕品种的选择、消毒防病、小蚕共育及大蚕饲养、上簇等方面的技术措施的实施,可提高夏秋蚕茧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浅谈春秋蚕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夏秋蚕期气候特征和桑叶叶质变化,指出饲养夏秋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夏秋蚕高产、优质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夏秋蚕饲养气温高、蚕儿和桑叶生长发育快的实际,论述了夏秋蚕科学饲养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夏秋蚕饲养特点,介绍了夏秋蚕饲养技术要点,主要是改善叶质,增加营养,严格消毒防病,改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上蔟保护等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养蚕过程中,往往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发生,造成蚕茧欠收和茧质下降。因此消毒防病必须贯穿养蚕的全过程。在重点抓好养蚕前消毒的基础上,做好蚕期防病和养蚕结束后的消毒工作,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彻底消灭病菌,杜绝传染性蚕病的发生。1即时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胃肠病等。蚕在染上述病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迟缓、蚕体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病蚕的粪便,消化液等排出体外,污染桑叶和蚕座,是造成再次感染,使蚕病传染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9.
1、严格消毒防病,控制蚕病危害 (1)养蚕前消毒 养蚕前5-7d,做好蚕室蚕具彻底消毒。按照一浸,二扫,三铲,四洗,五刷,六晒,七消的要求彻底消毒。 (2)蚕期消毒 秋蚕期易发生僵病和病毒病,管理不当易造成蚕病危害,因此,除养蚕前要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外,养蚕过程中更要突出蚕病的防治。收蚁及各龄饷食前,要用蚕用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有条件的农户每天使用一次三、七糠。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承载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转移,宜州市桑蚕产业发展讯速,连续十年保持全国最大桑蚕生产县级市的水平,高温多湿的气侯条件及多批次交叉养蚕模式、粗放饲养管理和病原的积累导致蚕区蚕病的大量发生,该文分析了宜州当前蚕病发生的状况及原因,针对宜州目前的现状提出通过合理安排养蚕批次,养蚕避开气象灾害期,提高主动防病的意识,采用省力化轻简化养蚕技术,解放劳动力,减少蚕病的危害,使蚕茧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盐都县郭猛镇推行*三水」养蚕新技术,收到很好效果。现将这一新技术简述如下,供各地蚕农参考。1添喂清水清水秋蚕添喂清水,可提高桑叶湿度,满足蚕体对水分的需要,能有效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其效果以早秋蚕最好,中秋蚕次之,春蚕和夏蚕效果不明显。给早秋蚕清水3回育与鲜叶4回育相比,全茧量提高13%,茧层量提高16%!上层率提高26%系。给中秋蚕添喂清水N回育与鲜叶A回育相财药物失效或发生蚕中毒。性词喂过程中,要避免与氯霉素、磺胺眯等药物混合添喂!以10kg鲜桑叶上,每天中午和下午4时,用此桑叶各喂蚕一次。温开…  相似文献   

12.
小蚕饲养是养蚕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养好小蚕应抓好以下关键技术:严格消毒,做好补催青工作,选用适熟偏嫩桑叶饲养,控制温度,做好蚕座和眠起蚕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1、蚕前消毒:养蚕前,把养蚕和贮桑的一切用具全部搬出,扫洗干净,用有效氯浓度1%的漂白粉液和2%石灰浆对蚕室蚕具彻底消毒,有条件的最好将蚕匾放在石灰水中浸泡15分钟,蚕室的墙壁用5%的新鲜石灰浆粉刷,蚕网用开水煮15分钟,然后将洗好的蚕具晒干后搬进蚕室,对蚕室加温补湿,使温度保持在21℃左右,干湿差1℃。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养蚕法劳动强度大,投入大,风险大,是制约蚕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无蚕具养蚕法改变传统观念,以低投入、高产出为宗旨,实现了养蚕料学化。作者在攀西地区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无蚕具养蚕法鉴定,结果表明:该法在桑蚕生理性状及经济性状上与传统养蚕法无显著差异,其中一些性状还优于传统养蚕法,且可节省养蚕时蚕箔、蚕架及部分蚕网、蚕药的投入、每张种约可节约人民币300元左右。因此,可在攀西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西方近代化蚕学理论和养蚕技术于晚清传入中国.其内容主要包括蚕体解剖学、蚕体病理学、巴氏制种法、栽桑与养蚕技术等.栽桑与养蚕技术,有的与中国传统方法如出一辙,而其中化学杀虫剂和近代化喷雾器对晚清中国蚕业来说.是全新的东西.它们是近代化科技的产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蚕桑业的近代化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农村养蚕中发生桑蚕农药中毒日益增多,严重影响蚕桑生产。尤为早、中、秋蚕期,往往因农药污染发生大面积农药中毒,造成蚕茧严重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如何避免蚕期农药中毒的发生及做好中毒后的挽救工作,是生产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山区目前的养蚕方式,房屋占用量大、所需蚕具多,且投资大,已不能适应规模化、专用化、优质高效的蚕业发展要求。要使山区蚕桑生产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将大棚养蚕技术与山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推广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山区大棚高效养蚕技术推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蚕病是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预防蚕病,必须首先消灭病原,把消毒防病贯穿在养蚕的全过程。为了把消毒防病工作做好,控制蚕病危害,获得蚕茧优质高产,特制定“桑蚕消毒防病规范”供养蚕人员之用。1养蚕前蚕室蚕具及环境的消毒第一步,打扫:每期养蚕前7-10天,将室内各种蚕具、物品全部搬到室外,室内进行彻底消毒。蚕室周围的杂草、垃圾、残族。蚕粪全部消除,运到远离蚕室的地方,挖坑泡肥。第二步,洗刷:将蚕具用清水洗刷干净,放在清洁场地,充分曝晒。蚕室墙壁、地面、门窗用清水洗干净。如果是泥土地面,需将蚕室地面…  相似文献   

19.
黄汉洲 《科技资讯》2012,(7):245-245
小蚕共育得到许多知名企业家和一些有养蚕技术的干部和相关机构的认可,纷纷加入到小蚕共育开发队伍之中,小蚕共育逐渐推广开来,但在实际小蚕共育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改进小蚕共育五点主要措施,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昊强 《汉中科技》2006,(6):31-32
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的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蚕病的综合防治要根据不同季节及蚕病发生的特点,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养蚕与防病紧密结合,做好综合防治,才能杜绝和减少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