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非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锶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在这套地层中既存在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等)又有一些所谓“海相性”化石(如有孔虫、鱼类、钙质超微化石等).其中尤以钙质超微化石最为引人瞩目,因为尽管该类生物现代有一个属(Hymenomonas)生活在淡水中,但其不具钙质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化石,故一般认为钙质超微化石为典型的海相化石.本文无意再从这些化石的属种组成、形态特征及生态分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究,而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锶同位素分析方法,以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为材料,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探讨该类化石生活的环境.1 材料与方法样品取自山东济阳拗陷6个钻孔的沙河街组(图1).通过分析发现钙质超微化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其数量丰富,但属种单调,主要为Reticulofenestra bohaiensis(图2).产钙质超微化石的岩性主要有钙质页岩、灰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岩,其中以其“黑”、“白”相间韵律纹层的钙质页岩中最为丰富,灰白色的钙质薄层几乎全部为钙质超微化石(图2),而暗色的泥岩层则为沟鞭藻及其他有机质,不含超微化石.首先对每个样品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挑选了10个超微化石最丰富、成岩作用影响最  相似文献   

2.
对西菲律宾海MD06-3047 和MD06-3050 两个柱状样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微玻陨石分析. 经过鉴定统计, 识别出自2.36 Ma 以来的7 个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事件, 分别是Discoaster brouweri 的末现、Calcidiscus macintyrei 的末现、Large Gephyrocapsa的初现、Large Gephyrocapsa 的末现、Pseudoemiliania lacunosa 的末现、Gephyrocapsacaribbeanica 的快速增长、以及Emiliania huxleyi 的初现. 同时, 在MD06-3050 柱状样岩芯1340~1374 cm 层位发现大量微玻陨石. 通过氧同位素年代曲线对比, 得出这些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学事件和微玻陨石事件的年龄.  相似文献   

3.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磁性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守涛  李忠  黄宝春  刘涛  王清晨 《科学通报》2005,50(19):2136-2144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白垩系年代地层归属以往争议颇大. 通过对库车坳陷北部库车河剖面和克孜勒努尔沟辅助剖面共约927.4 m的地层265个采点446个样品进行的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建立了该区白垩系的磁极性变化序列. 钙质超微化石研究揭示巴什基奇克组顶部有晚白垩世沉积, 文中进一步确认其大致与晚白垩世坎潘(Campanian)中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相当, 跨越时限约为79.1~65.6 Ma, 这与钙质超微化石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有可比性; 而亚格列木组-巴西盖组地层连续, 可对比M18负向带~M3极性时, 相当于贝里阿斯期(Berriasian)至巴列姆(Barremian)早期, 年龄约为141.9~124.1 Ma, 属于早白垩世早中期. 巴什基奇克组与下伏地层很可能为不整合接触, 其间缺失了巴列姆(Barremian)晚期~坎潘(Campanian)早期地层.  相似文献   

4.
南海南部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近百万年来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微化石δ^18O比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8O比值呈同步变化,但超微化石δ18^18O值较浮游有孔虫δ^18O值平均高1.869‰,比底栖有孔虫δ^18O值平均低3.855‰,超微化石δ^13C值与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δ^13C值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三者存在系统差异,超微化石δ^13 C值要比底栖有孔虫δ^13C值平均高0.76‰,比浮游有孔虫δ^13C值低0.460‰。在氧同位素14-8期之间,超微化石δ^13C值有一明显的高值段,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超微化石δ^13C值变化与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指示超微化石δ^13C值可以作为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变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張席禔 《科学通报》1960,5(7):223-223
菊石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門类,是中生代地层的标准化石,是属于全球性动物羣。地貭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經过精密研究,认为菊石是分层分带工作中最好的化石。他們依据菊石化石把海相三迭紀、侏罗紀和白堊紀地层分成了許多个化石带。这种化石带的划分和对此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国中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情况,各紀是不同的。海相三迭紀地层在华南,尤其是在西南各省发育得特別完全,分布也很广。在中国海相三迭紀地层  相似文献   

6.
渤海沿岸及邻近地区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郝诒纯 《科学通报》1984,29(12):741-741
作者在1980年,研究河南临清拗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四段钙质页岩韵律性纹层的物质成分,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时,发现其中含有钙质超微化石。继而扩大研究地区及层位,先后在渤海沿岸及其邻近的黄骅拗陷、济阳拗陷、下辽拗陷及东明拗陷的下第三系岩心中,又有新的发  相似文献   

7.
钟筱春 《科学通报》1985,30(12):933-933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下第三系古生物化石中某些海相属种的相继发现,许多学者都认识到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沉积盆地与海水有过联系或不止一次地遭受过短暂的海侵,笔者近几年来对辽河盆地和东濮盆地(华北)等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一段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为上述海浸问题补充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原绿球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焦念志  杨燕辉 《科学通报》2002,47(7):485-491
原绿球藻是一种极特殊的海洋超微型放氧光合自养原核生物.其细胞极小、色素组成独特、分类和进化地位颇具争议、极具挑战性。它在大洋中分布广泛且数量极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密切。因此,自从原绿球藻被发现以来就引起海洋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并在过去10年中开展了全球范围的调查研究。经过历时8年的研究,发现并确认了原绿球藻在中国海区的存在,查明其大量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外海,并季节性地分布于黄海东南部;调查了其在中国海区分布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原绿球藻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与其他超微型生物间的关系;探讨了原绿球藻的生态地位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等。今后,应对原绿球藻在中国海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以及中国海区原绿球藻纯系的分离培养、生理特性、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基因资源开发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华南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 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化石, 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 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 向深水区逐渐尖灭. 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 微生物岩中的生物化石以微生物为主要特征, 同时伴生有小型腹足类、介形虫和小型双壳类化石. 这一以微生物为特征的生物化石组合代表了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残存下来的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化石群落. 大绝灭界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的突然出现是二叠纪末全球事件在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的具体反映. 由于前人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深水相或浅海陆棚中、下部剖面上, 而华南钙质微生物岩则主要分布在浅水或极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剖面上. 因此, 通过对钙质微生物岩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古生态的研究, 将有助于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事件在古海洋不同水深区的具体表现, 为认识全球事件的实质和过程提供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上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前沿     
正1发现陨石撞地球致海洋生物灭绝证据日本研究人员在岐阜县等地的地层中获取了多种具有远古海洋浮游动物遗体的微小化石——牙形石。通过分析这些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后,这些海洋浮游动物在约2.15亿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灭绝。研究还发现,当时居于食物链底端的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也显著减少,导致这些动物大量灭绝。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是我国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由于缺乏充分的证据,对松辽盆地是否发生海水侵入长期以来存在争论.首次在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发现较多的有孔虫化石,经鉴定有底栖钙质壳有孔虫Gavlinella sp.,Anomalinoides sp.,Pullenia sp.,底栖胶结壳有孔虫Haplophrag-moides sp.,Karrorulina hokkaidoana,Clavulinoides sp.,以及浮游有孔虫Archaeoglobigerina blowi,Archaeoglobigerina cretacea,Hedbergella flandrini.这些有孔虫均是晚白垩世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的类型.浮游有孔虫确定化石产出地层时代限于Coniacian晚期至Santonian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有孔虫化石为松辽湖盆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期湖海沟通事件的发生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2.
王凯  徐洪河 《自然杂志》2023,(2):119-126
陆生植物的出现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陆地生物的发展和繁盛奠定了基础。隐孢子是分布在寒武纪中期至早泥盆世地层中的一类孢型植物化石,对探索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对于隐孢子的定义存在明显争议,目前仍无法统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对这类化石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对隐孢子化石在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早期陆生植物起源与演化的新认识,并为地球生命演化及远古环境变迁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3.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具节珊瑚藻类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东  赵元龙 《科学通报》1999,44(11):1202-1205
在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发现了目前最古老的具节珊胡藻类化石Paraamphiroasiniansisgenet.sp.nov。该化石产地泥岩和页岩中,保存完好,具有钙化藻体,与其他以炭质薄膜形式保存的宏观藻类共生,并与西伯利亚早寒武世碳酸盐岩钙质藻类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化红藻有明显区别,鉴于以往报道的最古老具节珊瑚藻化石是白垩纪,这一发现对钙质藻类的系统发生和演化的研究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岳月 《科学》2006,58(4):40-40
据英国Nature,2006,440:1037报道.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白垩系地层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蛇化石。这些化石填补了蛇从有足朝无足方向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空缺。且其解剖结构表明蛇起源于陆地而非海洋。  相似文献   

15.
对西太平洋M1-1结壳与中太平洋A1-1结壳(该结壳未发现化石)的超微化石及10Be同位素分析和测年结果表明: 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与10Be同位素地层所反映的结壳生长时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两结壳都有3层生长层, 最老的生长层生长于中新世, 地质时间为12.80 Ma. 来自中太平洋的A1-1结壳的最大生长速率(8.11 mm/Ma)、最小生长速率(1.92 mm/Ma)及平均生长速率(3.47 mm/Ma)均大于西太平洋M1-1结壳的最大生长速率(2.93 mm/Ma)、最小生长速率(0.47 mm/Ma)及平均生长速率(0.94 mm/Ma).  相似文献   

16.
章森桂 《科学通报》1995,40(23):2178-2178
随着小壳动物化石研究的深入,人们不仅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附近找到了小壳动物化石,而且在其后的地层中发现了小壳动物化石.70~80年代,由于我国小壳动物的地质分布,特别是梅树村期以后的小壳动物分布状况研究不够,致使将一些非梅树村期的小壳动物化石都归入梅树村期,如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吉林通化黑沟子组小壳化石组合,造成地层划分与对比上的混乱,也妨碍了对小壳动物演化、分区的研究.因此,阐明早寒武世的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序列对于了解带壳生物的演变、分布以及正确对比早寒武世地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山西永济地区中元古代晚期地层北大尖组产出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有机壁化石, 其中有大量带刺疑源类, 在形态上和超微结构上有与沟鞭藻相似的特征(如双层壁结构和板片构造), 它们可能是最早的沟鞭藻化石.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有机壁化石的生物亲缘关系, 对这些有机壁化石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并分析了其热解产物, 在热模拟产物中检测到沟鞭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甲藻甾烷, 因此证实了形态学上的推断. 这一研究将沟鞭藻分子化石的记录提前了1~4亿年, 可能的实体化石记录提前了7~9亿年, 同时与分子钟的推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趋磁细菌磁小体的生物矿化作用和磁学性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趋磁细菌磁小体研究是揭示生物矿化作用和探索生物活动与地磁场之间联系的重要研究内容。细菌成因的磁铁矿颗粒也是部分湖泊和海洋沉积物磁性的主要载体。本文将在介绍趋磁细菌基础上,重点评述磁小体形成过程研究、磁测量技术、沉积物中化石磁小体的识别方法、环境指示意义等方面的新进展,并简要展望未来磁小体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李懋 《科学通报》1980,25(7):319-319
应用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研究沉积岩和化石的超微结构,如颗粒的大小与形状,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孔隙度,超微裂隙的分布和类型以及所含微体化石,对解释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可提供有力的证据。近几年来,我们对我国一些地区的碳酸盐岩、硅质岩及粘土岩等进行了一些分析,其中发现了一些菌藻类化石(图1)和具有特征的超微结构。从而加深了对上  相似文献   

20.
贾程凯  罗玲  邢立达  王睿  商华  赵祺 《自然杂志》2009,31(3):158-162
准噶尔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也是地层古生物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准噶尔盆地近百年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史,并阐述了包括五彩冠龙,准噶尔将军龙及哺乳类在内的新近化石发现及其意义。这一系列研究均为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不但丰富了该地区古生物多样性,也对解决生物进化,地层划分对比及确定地层年代等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克拉美丽地区为例,归纳总结了两地区中生代主要脊椎动物化石,分析论述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群面貌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最后建议使用脊椎动物化石挖掘与微体古生物共同取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脊椎动物化石地层划分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