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4,(17):46-48
<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又叫侵犯行为,是指身体上攻击或者语言上的攻击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在此,为你介绍下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特为你介绍下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单调的传统逻辑不能很好地处理常常出现在现实问题领域中的三类情况,即不完全的信息、不断变化的情况、以及求解复杂问题过程中生成的假设,缺省论证的逻辑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当一个论证是演绎的,惟一可能的攻击是它的前提,而缺省论证则不同,即使它的所有前提都被接受,它也能被攻击.缺省论证能用论证博弈的对话论辩形式来陈述,一个论证是否证明有效能在正方与反方间的论证博弈中检验.  相似文献   

3.
据美联社报道,这款胸罩外形与普通胸罩无异的"应急胸罩"发明者,是现定居于美国芝加哥的乌克兰科学家艾琳娜·博德纳。博德纳在经历了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以后,萌发了设计"防毒胸罩"的想法。她说:"你必须随时随地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而在现实生活,每个女性都会戴胸罩。如果人们在灾难发生后几小时,身边有廉价的防毒面具,他们或许就不会吸入引发辐射病的碘-131。还有一旦遭到恐怖分子发动的生化攻击,她发明的这款胸罩同样会有用武之地。此外,在遇到  相似文献   

4.
近来一段时问,上海、武汉、南京多地居民向媒体爆出,在自家小区或是公园绿地,见到一种"狗不狗、猫不猫"的动物,并且数量众多. 经专家鉴定,这种老百姓叫不出名字的野生动物叫作"貉",就是成语"一丘之貉"的原型. 它们拖家带口、安闲自在地生活在城市里,上网一查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经过多年的环保教育和普及,人们面对野生动物的时候已经不再问及"能吃吗"的问题,而是转为"它会不会攻击人类""它会不会携带病毒"以及"能不能把它弄回家养着".  相似文献   

5.
近日,美国海军获得了满载排水量高达5万吨的"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美国媒体随之将这艘集各类航空器、两栖战车和全副武装陆战队员一身的"海上城堡"吹得天花乱坠,称其能将最复杂危险的登陆作战带入三栖联合、超地平线作战、斩首行动的新境界。事实真是这样吗?诺曼底式的传统两栖作战样式真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One Health"理念提出的背景、发展历史的梳理,并结合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公共卫生风险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等情况,探讨了"One Health"理念提出的内涵和当代价值。"One Health"理念包括人、动物与环境等三者之间的整体健康;其当代价值在于传播了一种"万物一体、万物健康"的理念;主张建立一种包括人、动物和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在内的整体健康观;提出了跨学科、跨专业共同合作,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挑战的战略框架;力图推动公共卫生部门、兽医部门、环境管理部门等相互协作,在"One Health"理念指导下共同应对现存的和新兴的医学挑战。  相似文献   

7.
现代空中作战的实践证明,依靠电子攻击飞机实施有效的机载电子攻击,是美军夺取空中作战胜利最重要的"法宝"。然而,岁月流逝,时间已在电子战机"徘徊者"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美国海军最年轻的一架EA-6B"徘徊者"也在海风中吹打15年。因此,美国海军近日决定将日本厚木基地的徘徊者替换为  相似文献   

8.
印尼的科莫多巨蜥又称科莫多龙,尽管它十分丑陋可怖,长有类似鲨鱼那样的锯齿状牙齿,下颚能分泌致命的毒液,当地居民并不惧怕科莫多巨蜥,世代和这种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和平相处,只不过近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科莫多巨蜥对村民发起了数次攻击,当地人开始“谈龙色变”。不过专家表示,科莫多巨蜥攻击人类的事件仍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9.
真的,那年冬天,我刻骨铭心。那是我刚上初一的时候,正全力以赴备战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个周末的下午,辅导老师委婉甚至是轻描淡写地通知我赶紧回家一趟。我从她那不易察觉的神情当中领悟到了什么,于是,我拔腿就跑。我家的情况一直很糟糕,多年以来,父亲卧病在  相似文献   

10.
徐元 《科学大观园》2011,(12):56-56
1943年8月27日,盟军军舰"白鹭"号与另外一艘军舰在大西洋上的比斯开湾护航时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两架德国"道尼尔"D0-17轰炸机向它们发射了4枚制导炸弹,其中一枚准确地落在"白鹭"号甲板上。剧烈的爆炸使舰上225名水兵魂归大海。而让"白鹭"号舰毁人亡的德军这一秘密武器就是编号为HS-293的制导炸弹。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德国人就在他们的轰炸机上装备了这种有  相似文献   

11.
据美国防务快讯网站披露,美国机载激光武器试验台(ALTB)的反导试验,计划于2011年初再进行一次实弹打靶。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导弹防御局(MDA)希望ALTB未来能改用既安全又高效的固体激光器,以便在尽可能靠近敌方领土的空域,拦截敌方远程导弹的"饱和攻击"。  相似文献   

12.
比如在《星球大战》等很多科幻大片中,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们在和外星敌人作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造成敌人电子设备完全瘫痪的武器。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将科幻变成现实,他们开发了一种不会伤及人员的微波导弹,当这种微波导弹攻击到某栋大楼时,便会是该楼中的所有计算机设备失灵。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成功地测试了这种武器,  相似文献   

13.
<正>"灭绝意味着永远,濒危意味着还有挽救的时间"。地处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在19世纪被誉为"猎人的天堂",当时大批殖民者涌入该地肆意猎杀那些野生动物。在人类的枪口下,斑驴、蓝马羚、开普狮等大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走向了灭绝。其中,斑驴则在这些灭绝动物中成为广受关注的成员之一。在一百多年前,动物分类学的发展还很落后,人们还分不清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随着人们善待动物观念的兴起,社会公众和科学界围绕"动物实验"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公众质疑以科学的名义残忍对待动物的合理性,科学家们则坚信科学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在科学与伦理的交锋以及科学实践与更大范围的技术——政治相互磋商下,动物实验"3R"原则得以确立。"3R"原则既满足了人们对动物的道德关切,又保障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4,(19):49-49
<正>人人都会做梦,梦境五花八门。美国"心理中心网"最新载文,刊出全球12种最常见梦境。心理学家和梦境研究者帕特里夏·加菲尔德收集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梦境案例,并研究了梦境文献后断言:"不论你是谁、从事何种职业、在哪里生活,这12种梦都会做到,而且梦与现实相差甚远。"1.被追或被攻击。梦中遭恶人或动物追赶、伤害或杀害。印度孩子多自诉梦中常遭秃鹫攻击,美国孩子则多梦到鲨鱼。与梦境相反的事实却是,被爱、被拥抱,或与名人、喜欢的人发生"快乐的身体接触"等。2.受伤或死亡。梦见自己或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两性关系的本能有攻击、性及亲和本能。亲和性结对本能是攻击性较强但不过强也不过弱的社会动物所具有的要结成基于彼此身心特质上的互补性和主观上的亲和感的稳定伴侣关系的自然倾向。两性的攻击性都过强或过弱的动物只会有临时交配关系而不会有稳定的配偶关系;两性中攻击性一较强一较弱的动物会形成不太稳定的一对多配偶关系;两性的攻击性都较强且水平相当的动物能基于亲和本能结成稳定的一对一配偶关系。亲和本能根源于攻击本能,它可长期有效地抑制攻击性从而使长期稳定的配偶关系即婚姻得以可能。亲和本能就是传说中的"月老的红线"。除本能外,食物、地形、气候、学习等环境与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监控社会"的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其社会心理根源在于政府、市场和媒体三方联合操纵民众的恐惧情绪。其中,政府把民众的忧虑从系统性风险转移到恐怖主义和犯罪行为上,通过"转移恐惧"巩固了政治合法性;市场通过"夸大危险"和形塑"孤立的个人"来"塑造无能感",进而催生了日益增长的监控产品需求;媒体则通过刻画"可见又不可辨的他者"形象来"制造危险",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通过监控来缓解恐惧绝非治本之策,因为它最多只不过是一笔不划算的"恐惧交换",即用人们对监控者的恐惧(人造恐惧)取代人们对他者、对危险的恐惧(自然恐惧)。  相似文献   

18.
一、讲出来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二、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三、互相尊重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要求对方的尊重。四、绝不口出恶言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  相似文献   

19.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2,(16):64-64
动物界竟然存在年老者用"背包式炸弹"实施自杀性攻击,以牺牲自我来保全集群的行为,至少捷克科学院的生物学家扬·索博特尼克领导的团队从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Neocapritermes taracua白蚁类群中观察到这种现象,科学家们发现栖息在原始森林枯木中的这类白蚁的工蚁胸部和背腹部之间有两个囊节,有些工蚁是蓝色的,另外一些是白色的,那就是它们的"化学武器"和"背包炸弹"。有蓝色囊节的工蚁比白色的更具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0,(19):12-12
<正>英国食品标准局8月3日证实,一头由美国籍克隆父母所"生"奶牛的奶制品,在没有任何标识情况下进入英国市场,不仅让很多英国人震惊、担心,也引发了全球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从"多利"开始,不断有克隆猪、牛、羊、马等动物出现,且克隆动物的肉制品和奶制品逐渐被推上人们的餐桌。对此,争议一直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