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营养成份的分析曹根庭,周涛(浙江水产学院食品工程系)本文分析了虾蛄的营养成份,通过比较分析,评估了虾蛄的营养价值,并对虾蛄的综合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原载《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虾蛄Oratosq...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北部沿海虾蛄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1993年,对浙江中、北部沿海定置张网渔获虾蛄调查与统计,报导了虾蛄的种类与分布,资源的季节变化和渔获量年间波动状况。指出浙江沿海虾蛄年渔获量为5600-11000吨,且资源有上升趋势,有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虾蛄的营养成份,通过比较与分析,评估了虾蛄的营养价值,并对虾蛄的综合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记数板记数、常规法涂片对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显微观察和分析。根据血细胞的大小、形态、核质比、细胞质颗粒数,将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血细胞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血细胞可分成3种类型: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口虾蛄和黑斑口虾蛄的的平均血细胞密度分别为(1.755±1.086)×103/mL、(1.149±0.832)×103/mL。在此基础上比较了2种虾蛄在不同性别条件下,3种血淋巴细胞在循环血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并与其他甲壳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耗氧量、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梅文骧,王春琳,徐善良,张义浩,杨红波,许海明(浙江水产学院)采用对照呼吸室与试验呼吸室水中溶解氧之差的方法测定耗氧量,用Winklor氏法测定氧含量,得出口虾蛄耗氧量随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酶水解虾蛄的具体工艺。通过酶的选择,确定了胰蛋白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作为水解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确定了用混合酶水解虾蛄蛋白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7.
用高压罐硝化样品,以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利用方差分析,借助ICP—AES测定虾蛄中Mn、Fe、Mg、Ca、Sr、Se、Co等12种常量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回收率在94.50%~103.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15%.实验表明:虾蛄中含有丰富的元素,对健康发展极其有好处,是营养丰富的海产品.同时,也测定出了五月初的雌虾蛄常量及微量元素的含量除Ca外都高于雄虾蛄.  相似文献   

8.
光尾光滑虾蛄(LaevosquillalaevicaudataSunetYang,1998)隶属于甲壳纲、口足目、原虾蛄科、光滑虾蛄属。与我们常吃的俗称皮皮虾或虾耙子的口虾蛄(甲壳纲、口足目、虾蛄科、虾蛄属)是亲戚,但其个体很小,不能食用。模式标本(BNHMJ97013)1♂,体长15.84毫米,由蔡亦雄于1994年3月27  相似文献   

9.
口虾蛄形态参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虾蛄形态参数间的关系是合理开发口虾蛄资源的重要依据,且为进行养殖和实验生态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资料。本文对674尾(体长5.20-15.40cm)口虾蛄的全长、体长、头胸甲长、腹宽、体重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着重研究了体重与体长和头胸甲长与体长的关系,分别得关系式为:雌、雄(r=0.9729)和雌I=雄。同时还得出体长7.0-8.0cm是其体型趋于稳定的转折点,雌雄口虾蛄形态差异不显著。对肥满度和增重率的周年变化分析结果,3月份肥满度最高,8月份最低。综合考虑认为每年的11-12月份是合理捕捞期,体长11cm左右为最适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10.
低温停循环下行改良Fontan术之麻醉处理1例报告伍陈海,周冬青,周期(海南医学院附院麻醉科,海口570102)关键词低温麻醉,停循环,改良Fontan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1425复杂性先心病病人行心脏直视手术矫正畸形已日渐增多,但因病情重,麻醉...  相似文献   

11.
浙江北部海区口虾蛄繁殖和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浙江北部海区口虾站Oratosquillaoratoria(DeHuan)繁殖与摄食习性的研究结果。根据卵巢成熟系数、食物种类组成、摄食强度等的周年变化规律,结果认为:每年的3-5月是口虾蛄的成熟期;6-7月为产卵期。一年性成熟一次,卵巢成熟系数4月份最高;最小性成熟个体80mm左右。口虾蛄为肉食性捕食动物,食性组成较杂,以鱼虾类为主。6月和12月摄食强度最大,8月份摄食强度最小。  相似文献   

12.
口虾蛄的附肢形态及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口虾蛄的活体解剖,详细描述了各附肢的形态特征。并在室内条件下,观察了其对不同底质的穴居行为和在明暗条件下的饵料选择习性。  相似文献   

13.
湛江港海域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湛江海域甲壳类、双壳类、头足类和鱼类等共7个品种体内5种重金属(Cu、Cr、Cd、Pb、Zn)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相应标准对金属含量进行单因子污染评价以及食用安全评估.调查结果显示,重金属在不同种类海产品中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被调查的所有海产品中各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是口虾蛄肌肉和杂色蛤软组织中Cd含量高于“人体消费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照呼吸室与试验呼吸室水中溶解氧之差的方法测定耗氧量,用 Wiakler 氏法测定氧含量,得出口虾蛄耗氧量随体长增大而递增,而耗氧率却随体重而减小。不同的温度、pH、性别对口虾蛄耗氧率有显著影响,自然光照与遮光、饱食与饥饿状况下,其耗氧率也明显不同,而盐度变化对相近大小个体的影响不很显著。结果还表明,口虾蛄的耗氧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其窒息点范围为0.5734—0.6934 ml/L。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秋季南日岛西部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游泳动物80种,隶属于18目51科63属.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优势种类有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叫姑鱼(Johnius grypo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7种;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36,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4.15,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70.所有游泳动物质量相对资源平均密度为1116.23 kg/km2,尾数相对资源平均密度为108 215 ind/km2.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处于中等水平,但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不高,多数为小型种类.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草面温度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江西省8个观测站连续2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草面温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江西省草面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0.4℃,且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草面温度在1d内有1个最高值和1个最低值;草面温度日较差的大小和纬度、季节、自然地理条件、天气等因素有关。草面温度与气象因子有着重要的关系:草面温度与气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且草面温度的绝对值大、振幅大,累积频率也不相同;草面温度与地面温度也为正相关,且草面温度低于地面温度,草面温度在不同季度的升温和降温速度与地面温度不一致;天空状况显著影响着草面温度的变化,而且影响程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石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47(10):1616-1620
研究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光源照度和色温对人体体核温度、皮肤平均温度和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探索光源照明对人体体温调节的作用.对8名受试者在人工气候室不同环境温度(18,30 °C)、光源照度(300,1 000 lx)和色温(3 000,6 000 K)下的体核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血流量进行了60 min的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无论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当人体暴露于低色温光源下时人的体核温度较高色温光源下时高;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血流量在冷色温光源下的值高于低色温光源下的值;在较高温度下,平均皮肤血流量和皮肤温度在低色温光源下的值高于冷色温光源下的值.因此,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光源照明对人体的热调节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环境高温下以运用高色温光源为宜,反之亦然.这提示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对于光源照度和色温的选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除视觉需要外,选择时还应考虑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和舒适感.  相似文献   

18.
根据洞庭湖城陵矶站1991-2019年月平均水温和气温的同步资料,基于线性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气温与水温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趋势及周期性特征,并探讨水温变化对气温、降水和风速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水温与气温的年内变化规律相似,1-8月为升温期,9-12月为降温期;近29年,洞庭湖年平均水温和气...  相似文献   

19.
Animals from flies to humans are able to distinguish subtle grad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show strong temperature preferences. Animals move to environments of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some manipulate the temperature of their surroundings, as humans do using clothing and shelter. Despite the ubiquitous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n animal behaviour, the neural circuits and strategies through which animals select a preferred temperature remain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identify a small set of warmth-activated anterior cell (AC) neurons located in the Drosophila brain, the function of which is critical for preferred temperature selection. AC neuron activation occurs just above the fly's preferred temperature and depends on dTrpA1, an ion channel that functions as a molecular sensor of warmth. Flies that selectively express dTrpA1 in the AC neurons select normal temperatures, whereas flies in which dTrpA1 function is reduced or eliminated choose warmer temperatures. This internal warmth-sensing pathway promotes avoidance of slightly elevated temperatures and acts together with a distinct pathway for cold avoidance to set the fly's preferred temperature. Thus, flies select a preferred temperature by using a thermal sensing pathway tuned to trigger avoidance of temperatures that deviate even slightly from the preferred temperature. This provides a potentially general strategy for robustly selecting a narrow temperature range optimal for survi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