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凤稻22号系云南省大理州农科所通过合系35/合系40//鹤16/鹤89—24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耐寒、高产、稳产等优点,一般亩产750.0千克左右,高产田达961.17公斤,综合性状明显优于鹤16、凤稻14、15等高海拔原主栽种。2007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多样性、多层次、多用途稻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夯实良种基础.进一步优化水稻种植结构。着力提高稻米品质、产量和种稻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促进全省水稻生产的发展。由省种子管理站主持。各育种单位提供新近育成的优异品种(系)组成2003—2004年云南省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十一个:滇粳优5号、滇系12号、滇系14号、滇系15号、凤稻19号、凤稻20号、会粳4号、沾粳16号、武凉48、曲1、银光。其中银光为共同对照种。昭通市农科所、曲靖市农技推广中心、武定县农技中心、永胜县农技中心、大理州农科所、保山市农科所、晋宁县种子站七个单位承担试验,  相似文献   

3.
对1997-1998年云南中北部水稻区试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表明,会9203、高粳228、合系41品种主效最大,丰产性最好,较对照种云粳九号增产14.94-20.75%,达显著水平;滇系1号、合系42、凤稻11号品种主效次之,丰产性较好,较对照种增产8.69-14.94%;品种与年份的互作方差和互作效应的变异系数以合系41、合系42、凤稻11号最小,且回归系数小于1,属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品种,提出了丰产稳产性好的合系41、会9203、合系42、凤稻11号推广应用及合理布局意见。  相似文献   

4.
针对云南省小麦生产对早熟稳产优质抗病高效良种需求实际,以及项目区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优势小种不断升级危害,严重威胁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增产。我所以优质高产为主攻目标,突出抗锈性选择压力,兼顾早熟、广适、易栽培、抗逆性等目标性状,以提高育成品种优良综合性状,实现稳产高效。数质并重。根据上述育种目标要求应用系统育种方法,新选育的凤麦36号(编号凤系02—98)兼具早熟、高产、稳产、广适、抗性好等优良特性,在我省小麦生产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2006年12月凤麦36号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优质杂稻新组合丰优香占不同移栽密度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优香占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籼型三系,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该品种具有穗大粒多,单产较高,品质好,生育期适中等优点。2004我县引进试验,选送样品参加第三届中国优质大米博览交易会评选获全国十大金奖。为了摸索该品种在我县海拔800米稻作区栽插的最佳密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量论依据,同时为我县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做大做强“大凉山”优质米品牌提供品种和技术贮备。2005年根据省站的安排,我站特进行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志勇 《武夷科学》2007,23(1):39-42
龙薯3号系龙岩市农科所1996年从岩薯5号茎尖组培发生的突变体中选育而成,是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成功尝试。1999~2000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2005年参加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经特征特性、生产力、抗病性、品质等鉴定分析,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等特点,薯形均匀美观,内在营养丰富,适宜作为优质食用型甘薯品种。2003~2005年累计在福建省推广面积3.64万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复合杂交和连续选择方法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早稻优质米新品系“92010”。连续两年的试验和示范种植的结果表明:“92010”的生育期比鄂早6号早3-4天,产量与鄂早6号相当,稻米品质为一级灿米,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合在湖北及类似地区作中迟熟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针对云南高海拔稻区水稻生产在接近其分布的极限地区进行,产量障碍因素众多,大面积生产对品种的早熟、耐寒、抗病、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等都有较高要求,新品种选育和推广难度大且又无法向外引种。属我国乃至世界最特殊稻区之一的实际.我所根据云南高海拔水稻生产发展的需要和育种目标要求,育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种凤稻21号兼具了早熟、耐寒、抗病、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等优点,综合性状明显优于鹤16、凤稻9、14、15等原主栽品种,扩大推广应用前景好。  相似文献   

9.
"丰两优一号"是合肥丰乐种业公司与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二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好等特点.经农业部稻米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该品种精米率、粒长、蛋白质含量等10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两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该品种高抗白叶枯病,耐肥抗倒,生育期142天,在皖东稻区平均每公顷产量达9000~9300公斤,高产可达1.05万公斤,适宜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丰两优一号"是合肥丰乐种业公司与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二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好等特点.经农业部稻米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该品种精米率、粒长、蛋白质含量等10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两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该品种高抗白叶枯病,耐肥抗倒,生育期142天,在皖东稻区平均每公顷产量达9000~9300公斤,高产可达1.05万公斤,适宜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临麦6号为临沧市农技推广中心麦类课题组,于1995年用86鉴22作母本,84-346作父本经人工杂交选育而成。育种编号96鉴21,2003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意进行登记,命名为临麦6号。2004年获云南省农业厅推广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从1989-2000年,用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系D6A、保持系D6B分别与224-2杂交并回交;用T89-6与优质品种(系)复合杂交,分别育成了甘蓝型双低油菜胞质不育系492A,黄籽双低油菜恢复系恢5,选配出强优势杂交油菜新组合“杂9505”。经过5年市、省区试及长江中游片多点大面积平等 农业部油料及制品检测中心品质分析,表现为优势高产,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耐)病、抗倒伏等特点。2001年2月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湘杂油3号”,列为优质杂交油菜推广良种(组合)。  相似文献   

13.
“农丰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中稻组合,2003、2005年分别通过安徽省和国家品种审定。我市2002年引种,近几年大面积推广,连续几年表现稳产高产,一般亩产55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可达650公斤以上。该品种不仅高产、优质,而且抗病、抗倒、耐旱,综合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4.
内香优8518是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利用自育的优质、香型不育系内香5A与抗病、优质恢复系内恢95—18配制的香型优质杂交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2008年由临沧市种子管理站引入在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村海拔1450米的杂交稻次适宜区进行品种试种,表现出高产优质兼顾、抗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大理州优质稀米产业化开发的意义及可行性,提出了加强领导,切实抓好优势稻米产业化开发;加强优质高产良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增强发展后劲,确保优质稳米产业化开发的顺利实施;重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速优质米品种(系)繁育推广;依托市场,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加大系列化、产业化开发的力度,攻市场创名牌,提高经济效益等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临引杂1号”是临沧市农技中心从中科院引进的一个两系杂交油菜良种。2008—2009年在临翔区博尚、圈内等油菜主产区进行示范种植,表现出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是目前最具推广潜力的杂交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总产7000万k左右。为了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实施了优质杂交水稻不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川香优2号产量为668.0kg/667m^2,比菲优多系1号(对照)高11.9%,抗性强,适合我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根据生物问遗传学原理,分析了26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15个叶锈菌系的抗性状况,抗性最好的品种是徐州174,毒力频率为33.3%,毒力频率低于60%的仅有百农64、徐州8697等7个品种,2号和3号叶锈菌系的抗源品种最多,有22个,而14号和15号叶锈菌系无一抗源品种。总之,供试品种的抗叶锈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培育出在海拔2 900 m以上且年平均温度在0.5℃以下的地区(主要在青海省海北州和海南州)可以正常成熟的早熟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并进一步扩大甘蓝型油菜在脑山地区的种植面积。利用甘白种间杂交创造出的优质特早熟甘蓝型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选育出的不育系380A、保持系380B和恢复系187R,然后,进行三系配套并以该地区的白菜型油菜主栽品种浩油11号为对照,培育出早熟双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青杂8号。该品种适合在青海海拔2 900 m以上且年平均温度在0.5℃以下的区域种植,比该地区主栽品种浩油11号增产10%左右,因此,可替代该地区的白菜型油菜主栽品种浩油11号,也可以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复种。  相似文献   

20.
徐学军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69-69,82
引大秦王川新灌区土地贫瘠,适宜种植的新品种较少,农作物产量较低。本文通过对引进的13份优质春小麦品种(系)在秦王川灌区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生物、经济性状的对比分析,最终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抗春小麦品种陇春23号、新春8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