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SSK的描述与规范悖论——并基于此兼论后SSK与SSK的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方法论上坚持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出一种描述主义进路,从而能够对科学的"发现的语境"进行描述;然而,SSK在本体论上主张社会实在论,在认识论策略上主张有限论,这两者却又都是一种规范主义、本质主义的研究进路.这样,在SSK的理论内部,规范主义和描述主义的冲突就不可避免.SSK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其方法论的经验进路,转向规范策略.而后SSK则以对科学实践的彻底描述为基础,消解了传统的社会决定论.  相似文献   

2.
费氏与第二代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既相通又不尽相同."告别理性"表征了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而"制造知识"可谓SSK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典型特征.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必然进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不仅没能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而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泛文化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经济学以经济学建立科学活动模型,其认识论旨趣令它在主题上与经济化认识论、经济化科学哲学而非科学经济学、科学社会学中的准经济论证更接近。较之经济化科学哲学,ESK概念更能体现在科学家自利动机、科学知识的社会形成的有效性问题上与SSK的逻辑联系,但它在研究旨趣、工具、方法和规范性上又区别于SSK。ESK具有本体论研究潜能,成为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自然化科学哲学交叉领域的独特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4.
知识民主是知识社会催生的哲学发展新动向之一,其发展进路在于:在本体论上,表现为知识的客观性走向情景依赖性;在认识论上,表现为知识的主客二分走向主体间性;在实践论上,表现为知识的价值中立性走向知识与秩序的共生。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实验的可重复性是自明和不可或缺的,可重复的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据,是科学确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SSK和新实验主义都对这一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传统观点在此问题上的缺陷.尽管如此,SSK和新实验主义由于关注点、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等方面的不同,各自的研究思路和结论也有差异.本文主要探讨并比较了两者对实验可重复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如何看待实验可重复性提出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与科学修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默顿的“规范”、库恩的“范式”、SSK的“纲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修辞学的意义。SSK所提出的科学的社会修辞学理论是对规范主义科学社会学、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拉图尔对实践科学观的本体论辩护分为两个阶段:⑴基于广义对称性原则和拟客体的概念,他提出了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⑵由于广义对称性和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所具有的某些缺陷及其招致的误解,拉图尔在对"社会"概念进行改造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本体论。后者构成了拉图尔科学社会学的完整体系,与实践科学观之间具有更大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西方科学解释理论的困境或疑难,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对立,哲学前提上表现为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对立,哲学本质上则表现出抽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础上,吸收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成果,走向批判的历史的理性主义,是科学解释哲学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物理主义与泛心论都是某种"实体本体论",始终未离开二元论的讨论框架。过程本体论主张以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即"现实实有"取代机械唯物论的静态实体。基于过程本体论之上的新版泛心论,可称为"怀特海式的过程泛心论",主张一种动态的、普遍关联的实在观,以一元的"过程"突破传统物理主义与泛心论进路的二元论局限,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心身间的认识鸿沟,消解了"难问题"与"组合问题",成为心身问题思考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0.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破除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认识论中心和社会规范解释原则,从实验走向实验室异质要素"去中心化"的冲撞与博弈。后SSK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各种可见要素,科学实践中的"技术"而不是科学,"行动"而不是观察,"干预"而不是表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得以凸显。后SSK研究从实验走向实验室以及实验室之外的技术与工业领域,走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具有交叉、融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默会理论的SSK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科学时代,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考察即SSK的理论工作是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波兰尼凭借其默会理论开创了这一先河。默会理论对SSK的贡献在于为其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诠释学等方面的理论原则,从而解决了。SSK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SSK做出了相当的理论建树。这一思想建树奠定了波兰尼当之无愧的SSK先师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科学观、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着截然对立的品质.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而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为理论基础.但是两者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都曾经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因此,可以把它们的哲学理念同实践上的应用分开,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二者的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13.
库恩推动了20世纪科学观的巨大变革,他的工作与SSK的探索之间有着显然的关联.库恩在论战中面对种种指责,表现为想与SSK划界.这并不表明库恩对SSK的评论是准确的.SSK之相对主义必然导致矛盾的指责,是错误的.相对主义的某个版本可以做到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主义的直接批判对象是自主性的科学观,即认为科学知识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它以某种形而上学的存在为基础,或者是先验的理性逻辑,或者是先验的认识能力,它们使得科学世界和人类的其他领域区分开来。因此,自主性的科学观是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区分为前提的。社会建构主义通过将科学的基础还原为历史性的存在,超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5):107-111
在本体论意义上,实体与信息具有同等的存在优先权。如此,可以将本体论信息定义为主体之外的非实体性存在,具有客观性品质。尚未显现的本体论信息或显现信息在显现之前的存在状态定义为潜存信息,这样便可以解决信息哲学内部的逻辑矛盾,也是理解科学认知行为的前提。科学认知活动是本体论信息向认识论信息转化的过程,科学实验对应本体论信息的编码过程,科学理论建构对应着译码过程。从信息运动的角度分析科学认知行为,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6.
科林斯的"第三波"理论试图挽救被SSK所破坏了的科学知识的专业性形象,在建构论的基础上重新恢复科学在社会领域中的内行性质。"第三波"构建了不同于默顿科学社会学和SSK的"专家知识"概念体系,将科学的建构特质与内行特质整合起来,并基于此回答了困扰学界的"延伸问题"。第三波为人们反思默顿社会科学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体的结构实在论以结构主义方法论僭越形而上学,表现为本体论认识不明确。结构不取决于元素,这是错误的本体论命题。为了存在,不诉诸于个体,这是错误的认识论命题。建构的结构实在论提出"本体论综合",试图解决"悲观元归纳"问题。但是,对结构和实体谁为本体论模棱两可。为赋予数学结构以物理内容,结构变成衍生品。为应对不充分决定性命题,认识论上需令结构处于优先位置。理论术语是一个体系,并非某一术语单独构成本体论。科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术语根据经验作适当增减。结构实在论没有处理好本体论与理论术语之间关系。结构实在论中形而上学与本体论有重叠,因果关系是其必须回答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范畴,并建立一个所有"中心主义"都崩塌的赛博世界:赛博是主客体共同建构的产物,并由此走向一种新本体论——我们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建构着我们,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共同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的现实冲突主要有四种:认识论层面上是否信守自然与社会的二分法;方法论层面上是否赋予非人类一种能动性;研究进路上是否对社会结构与权力进行批判;价值论层面上赋予本体论政治的目标导向不同。而这二者的理论契合主要有两点: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进路,秉持对资本的严肃批判。针对ANT和传统政治生态学之间的现实冲突及内在契合,尝试建构一种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予以回应。通过罗宾斯、斯温格杜和沃特莫尔三人的各自案例分析,从自然、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共同体三个维度论证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是可行的,这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克服各自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创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清初方以智为代表的方氏学派借鉴明末徐光启倡导的格物穷理之学,形成质测通几之学,对后世影响巨大。方氏学派在本体论上以气为本体,遵循公因、正因与反因三者的对立统一规律,演化万物;在认识论上坚持质测通几观念。质测是对事物现象的实测,通几则是在质测基础上,由"数"而知"度",从而达到对事物神几的认识。其认识论上的本质主义追求及神秘度数观使其经验主义认识观念未能贯彻到底,从而走向了神秘主义。这也导致清初朴学经验主义追求的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