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已经从佶倔质朴进入了文情并茂的境界,因此,《左传》就成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特别是《左传》的虚词,可谓集当时虚词之大成。这里仅就“者”字在《左传》中的运用及“者”字结构的一些问题,略申管见。  相似文献   

2.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为代词。它所称代的对象非常广泛,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指示,起泛指作用。但“之”字用为代词的其他一些功能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例如: ①“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左传·哀十六年》) ②“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例①的“之”如果说是仅起连接主语和谓语的作用,那么它就是连词,“令尹之狂”便成了主谓短语,问题也就随着产生了,主谓短语又怎么能独立成句呢?例②“之”字出现在  相似文献   

3.
释“转”     
古书中“转”用为“弃”义 ,惟见于“转尸”之事 ,本文认为 ,《诗经》“女转弃予”、“胡转予于恤”中的“转”亦皆当训为“弃”义。“转弃”当为复语。《左传》之“专弃”、“专黜”亦当为复语 ,其“专”字亦取“弃”义 ,与“转”音义相同。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十三经》的第一篇 ,成书于西周前期 ,句末语气词“也”是《周易》中最常见的语气词 ,而且绝大部分位于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此外 ,句末语气词“也”还可以位于名词谓语之末 ,位于动词谓语之末 ,位于代词谓语之末 ;位于介宾短语充当的谓语之后。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5.
《史记·楚世家》有楚庄王“一鸣惊人”的记载,但在《左传》甚至现在的其他典籍中找不到确切的依据,因此难以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证实它的真实性。不过,将其与《史记》中其他几位春秋霸主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太史公无一例外地对《左传》的相关记载作出了有意识的改造,以更加凸现他的“内修而外强”的思想,因此,关于楚庄王的这段叙述又是合理的。同时,从上述这些历史事件中,还可发现太史公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对人心向背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6.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有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归纳了《史记》中双宾动词进入“于”字结构和“以”字结构的规律、原因以及“于”、“以”在句式中的作用。“于”、“以”的使用既和动词有关,也和句子强调的重点有关,同时“于”字还可以用来区分直接宾语和问接宾语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一段有名的论战,很多课本和文选都收录了这篇文章。但是,对文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加”字的注释,各种版本却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加”字是“夸大、虚报”的意思,另一种观点认为“加”是“增加”的意思。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我们认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加”字应该是“增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X的 V”是“N的 V”的扩展 ,“X”指有关的词和短语 ,“V”指动词和动词性短语。下面试从“X的 V”的构成成分、“X的 V”的句法功能两方面做点分析与说明。(一 )“X的 V”的构成成分1 .充当 X的成分能充当 X的成分 ,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名词一般能充当 X。尤其是在记叙性文章、小说中 ,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 ,表示称谓的名词 ,表示职务、行业的名词或其他名词 ,都可充当 X。如 :(1 )如果态度不好 ,就不能取得 ·农 ·民的信任。 (《毛泽东选集》)(2 ) ·孩 ·子的长大是以“背叛”父母为标志的。 (《生为女人》)(3…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版陈铁民《王维集校注》附录五之《王维年谱》,据《王维生年新探》一文所系订的王维生卒年,均无以接受材料的检验,而使之成为了与史实不相符合的错误。本文对其所依据的材料及其这些错误的因由,进行了逐一考辩与检验,同时对流行于王维研究界的“兄生弟后”之现象进行了简要剖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定语语料的分析来发现定心结构中“之”的隐现规律。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定语的性质对“之”的隐现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不同性质的词语做定语时“之”的隐现情况不同:方位名词、数词、量词后不带“之”;其它名词后有的带“之”,有的不带“之”;代词后绝大多数不带“之”,只有一例带“之”;具有指代人称作用的谦敬词后带“之”;单音节形容词后不带“之”,双音节形容词后多数带“之”;动词后多数不带“之”,短语后一般带“之”。  相似文献   

14.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解释了《童区寄传》中的“布囊其口”之“囊”和《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之“弟”和“阿姨”  相似文献   

16.
《左传·襄公六年》载:迁莱于郳。但郳在何处,众说不一,是否历史上存在东西两个“郳”?到底齐把莱迁到小邾(郳)还是东莱的归城?综合历史资料和实地探访,对迁来于郳之“郳”地的确切地望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如何在英译中更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指出毛泽东诗词多用动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飞”字,从而形成毛泽东诗词的“飞动之美”。于飞动之外,毛泽东诗词另有一种沉思之美。提出对于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飞”字,英译文应注意表现出其动态、力度、气势、形象,以传达出毛泽东诗词所蕴涵的气势与气魄。同时,对于毛诗当中表沉思的诗句,则应注意选用表示阴柔的或沉思性的单词或短语,这样才能如实传译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定语语料的分析来发现定心结构中“之”的隐现规律。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定语的性质对“之”的隐现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不同性质的词语做定语时“之”的隐现情况不同:方位名词、数词、量词后不带“之”;其它名词后有的带“之”,有的不带“之”;代词后绝大多数不带“之”,只有一例带“之”;具有指代人称作用的谦敬词后带“之”;单音节形容词后不带“之”,双音节形容词后多数带“之”;动词后多数不带“之”,短语后一般带“之”。  相似文献   

19.
结合《汉书》纪、传及其它汉代文献对《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条进行考察,其中“奉常,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的记载可确信无疑;“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的记载与诸多史实不合,当存疑;“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太卜”中的“初”字当为“增”字之误。因此,我们在使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的材料时须详加辨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兼属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属于结构助词,可以作定语的标志,可以作“的”字短语的标志。可以附着于动词后面,强调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还可以插入动宾之间,改变其结构关系。兼属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表示“确实如此”的语法意义。“的”有时是实词。“的”作为实语素,还可以充当合成词的构词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