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所谓后殖民主义,就是指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由此产生的现实后果,以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来建构世界时所形成的一种话语。德里克认为,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否定一切主导叙述,特别是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第二,否定一切现代化叙事;第三,否定东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第四,否定资本主义;第五,否定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第六,后殖民批评把注意力从"民族根源"转移到了"主体位置"。对于后殖民主义的本质,德里克主要指出了两点:第一,后殖民性观念与全球化资本主义意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第二,后殖民性观念满足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概念需求。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原先被殖民的国家在获得军事和政治上的独立之后,殖民国家不得不换用一种更为隐蔽的殖民方式以达到采用原先"殖民主义"不再能顺畅达到目的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内部指向的生产关系的压迫性。从其理论产生的出发点考虑,它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霸权和资本主义利欲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本质上,它是不适用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3.
以叙事学与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切入点,从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批评方法人手,从小说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视角、自南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反因果链接的情节序列、反讽型的故事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加缪《局外人》中的殖民叙事。加缪在二战后西方殖民主义陷入困境,而亚非拉反殖民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洪流面前,只能通过《局外人》隐蔽地表达作者虽同情阿尔及利亚,但更坚定维护宗主国法国利益的殖民主义立场,所以《局外人》不单单是存在主义哲学诗性彰显的杰出文本,而更是殖民主义政治的潜在同谋和一曲为欧洲殖民主义招魂呐喊的挽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殖民时期的经典文本,可以看出作为殖民时期的作家,福斯特能够超越阶级局限性,充分体现其热爱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他又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国家公民的身份,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矛盾的心理,并用两种声音表达出自己的矛盾: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民族身份的实质是对民族关系的界定.与殖民文学和反殖民文学不同,后殖民文学摒弃了二元对立叙事模式,而采用含混叙事模式探索民族身份,界定民族关系.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的小说《英国病人》以二战为背景,对英国、加拿大、匈牙利、印度之间的民族关系及文化关系进行探讨比较,委婉含蓄地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探索东西方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折射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流散作家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洞察和对世界和平的期盼,堪称后殖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6.
民族身份的实质是对民族关系的界定。与殖民文学和反殖民文学不同,后殖民文学摒弃了二元对立叙事模式,而采用含混叙事模式探索民族身份,界定民族关系。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的小说《英国病人》以二战为背景,对英国、加拿大、匈牙利、印度之间的民族关系及文化关系进行探讨比较,委婉含蓄地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探索东西方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折射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流散作家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洞察和对世界和平的期盼,堪称后殖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7.
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失语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引介和学习西方理论,而对于本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太过忽视,以至于目前中国的翻译研究独创理论十分稀少,即呈现了曹顺庆教授所提出的"失语症"现象。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翻译研究对待西方翻译理论的状况及其原因,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以期能对治愈这种"失语症"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从19世纪的“世界文学”理念,到20-21世纪的文学人类学理念,表明文学观的一场重要变革,从西方第一世界贵族化的文学观到涵盖全球第四世界诸多原住民的文学观,变革的核心在于学术伦理的大转向:从殖民时代的霸权到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公正与平等。  相似文献   

9.
《黑暗的心》中“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者 第一人称侵扰叙述者”的叙述模式和二元对立的象征手法形成了小说主题思想上的多重指涉性。小说中颠覆性的反殖民话语和无处不在的殖民主义话语并置,但反殖民话语最终被包容在殖民主义话语的表述体系之中。因此,《黑》更是一部体现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之间“颠覆”和“包容”的辩证关系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吴艳伟 《科技信息》2013,(2):230-230
《印度之行》一直是后殖民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并在近些年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作者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东方主义和混杂性出发探讨主人公阿诺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以及阿诺德摆脱身份混杂性,文化身份重建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12.
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在愈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又暴露出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结论同质化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然而,这种下滑并不意味着后殖民研究的停滞,历经沉淀、反思后的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将朝向跨文化比较以及更加深入、细化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吉卜林和福斯特是有关印度书写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比较吉卜林和福斯特对印度不同时期殖民官员的描述,从后殖民角度揭示文化霸权指引下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小说在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和参照系的重要作用,以及西方作家本身存在着的种族与阶级意识歧视与偏见。由此看来,这些参与殖民建构的作家们才是帝国的真正仆从。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因网络平台这一特殊载体,在不断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方式、创作主体、文本形式、阅读方式和读者群体等方面的改变,特别是读者借助网络平台广泛的参与到了网络文学的活动中,而网络文学由于自身的数字化、交互性等特性,使得读者介入到文学领域之后必然对文学创作形成一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创作与阅读的群体性、主受体的双重肯定性、关系模式的变动性、生产与消费的自由性、创作的合作性等多元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6.
霍米·巴巴的模拟既是一种统治策略,又是一种抵抗策略,它体现了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从巴巴的模拟概念入手,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北迁季节》中殖民关系双向模拟的痕迹。最后得出,在苏丹作家塔伊卜·萨利赫的重要作品《北迁季节》里,英国殖民者激发苏丹被殖民者的认同意识去模仿殖民者,同时被殖民者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模拟殖民者企图颠覆殖民话语。在此过程中,来自双边文化的人都可能被他者文化同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殖民关系并非是单向的权利压迫,而是两种文化的协商和交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形成了后现代性的审美范式。在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层面上,作者和读者的传统身份渐趋模糊,双方共同参与创作,形成主体间性式的审美交流。从接受层面来看,由于文本的不确定性,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就只能高于每一次的文本体验当中。从网络文学的自身特性来看,它也表现出游戏化、娱乐化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仿像”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思想中的关键术语,“仿像”有三个等级,即模仿、生产、符号。通过对“仿像”几个等级的分析,展现了在不同的“仿像”阶段,文学理论以及文学作品本身所呈现的作品意义的生成,即探讨“文本-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学作品与世界关系的探讨,观赏鲍德里亚“仿像”透视下的西方文学,从而得到西方文学发展进程的另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知识精英文学“是文学领域中的“借鉴革新派“,而“市民通俗文学“则是“继承改良派“.他们各有自己的服务对象,也侧重地发挥文学多种功能中的“之一“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文学逐渐为文学大家庭所承认与接纳,也进入了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