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交通建设需求量逐渐增加,连续桥梁正在向更宽、更高的方向发展,而横截面的增加会导致桥梁表面出现变形,桥梁线形不顺,降低桥梁表面质量,令合龙几乎无法进行。为此,提出一种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挂篮施工线形控制方法,将正装计算法和倒装计算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结构分析。给出成桥预拱度设置过程和立模标高的确定过程。选用一种可靠度很高的水准仪对挠度进行监测。将厦沙高速云龙谷大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悬臂挂篮施工进行线形控制,将3#墩和4#墩大里程方向顶板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得出以下结论:所提施工线行控制方法敏感参数取值和真实值相同,混凝土浇筑后标高、张拉后标高和设计值之差均在允许范围内,起拱度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
杜骞 《甘肃科技》2011,27(23):136-138
悬臂法施工作为大跨径连续箱梁桥的重要施工方法在高铁领域被广泛采用。挠度测量是箱梁悬臂施工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为施工提供每一个箱梁施工阶段准确的立模标高,为保证桥梁的线形和顺利合拢打下基础。以京沪高铁某桥为工程背景,介绍了该桥的线形监控的自适应控制方法以及线形监控中采取的措施,并阐述了自适应控制理论能较好地应用于此类桥梁的线形控制。  相似文献   

3.
刘文忠 《科技资讯》2014,(33):40-41
桥梁线性控制是根据已确定的施工方案来实施的,包括各主墩挂篮的安装时间点、挂篮悬灌施工过程、挂篮拆除时间点和拆除位置,都会对成桥线形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结合某工程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连续梁悬臂施工全过程,针对施工后期,挂篮拆除时间点变更对成桥线形影响作出定量分析,以期为连续梁施工和线形监控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大跨度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线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宇征 《广东科技》2014,(10):124-125
大跨度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线形控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成桥桥面线形、合拢段两悬臂端标高的相对偏差以及结构内力状态。结合某跨高速公路铁路桥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挂篮悬臂浇筑施工中挠度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线形控制的测量方法,并对挂篮悬臂浇筑施工中线形控制的注意事项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挂篮悬臂施工已经成为现代大跨度桥梁建造的主要施工方法。结合某桥的一些实际施工情况,探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在使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时,如何控制好每个施工阶段的挠度,设置好各个梁段在施工中的预拱度,使得桥梁最终达到理想线形。  相似文献   

6.
刘文忠 《科技资讯》2015,13(2):85-86
桥梁施工监控是根据已确定的施工方案来实施的,包括各主墩挂篮的安装时间、挂篮悬灌施工过程、挂篮拆除时间及拆除位置,都会对成桥内力及线形产生影响。结合某工程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连续梁悬臂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并针对施工后期挂篮拆除时间调整对成桥内力及线形影响作出定量分析,以期为连续梁施工和线形监控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冯环 《科技信息》2011,(21):302-303
连续刚构桥的每个T构均采用悬臂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混凝土的浇筑采用挂篮进行悬臂浇筑。桥梁施工控制即是对桥梁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及过程进行监测与控制,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结构处于安全状态,以及根据结构的实际状态,对利用各种测试及监测手段获取的数据进行跟踪修正计算,给出后续各施工阶段的标高及内力反馈数据,用以指导和控制施工,保证桥梁线型和内力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吉回照 《科技信息》2009,(28):I0256-I0258
随着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建设越来越多,悬臂施工的连续梁应用也越来越广。在桥梁悬臂施工中,确保桥梁成桥的线形状态符合桥梁设计线形的要求。是保证桥梁处于合理的受力状态、桥梁运营的安全以及桥梁外观线形优美的关键。本文基于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某悬臂施工连续箱梁线形控制为工程实例,对桥梁施工过程进行结构分析计算,进而讨论了桥梁悬臂施工各阶段须设置的预拱度,为确保桥梁线形的合理提供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中的线形和合龙精度,并满足成桥后的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必须对悬臂浇筑施工各阶段的线形进行有效控制。本文以安稳大桥为例,通过对收缩、徐变等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控制论中的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施工各阶段立模标高进行预测,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确保了成桥线形。  相似文献   

10.
线形控制是现代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施工过程中的挠度控制又是线形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各阶段挠度控制好,才能使成桥线形最终达到设计要求.进而完成施工控制的目的。文章以正在建设中的一座桥梁为例,应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桥梁各施工阶段的分析模型,重点阐述了采用挂篮平衡悬臂浇筑施工中各阶段挠度控制的原理和施工控制中影响挠度控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桥墩横向变形是曲线连续刚构桥产生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的主要原因,为探究预应力斜墩对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矩形斜墩在曲梁偏压和桥墩预应力作用下墩顶横向位移和转角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阐释了预应力斜墩在曲线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中变形的主要规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通过不同曲率半径的曲线连续刚构桥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曲率半径对该类桥梁各施工荷载作用下空间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斜墩的斜腿构造和预应力对减小曲梁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作用明显;最大悬臂状态曲梁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由悬臂根部向悬臂端先增大后减小,且峰值随曲率半径的减小而向桥墩靠近;直线连续刚构桥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产生于桥墩的横向变形,而曲线连续刚构桥还包含了曲梁自身的径向位移和扭转变形.预应力斜墩曲线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变形复杂,桥梁施工控制尤其需要关注其径向变形和扭转变形.  相似文献   

12.
介绍利用灰色马尔科夫链对连续刚构桥梁分段悬臂施工时进行线形控制的基本原理,经过工程实例的应用表明,灰色马尔科夫链能较好地应用于连续刚构桥梁悬臂施工的线形控制,该方法能充分利用桥梁施工过程中各段的历史数据给予的信息,对随机波动性较大的数据也能进行较高精度的预测,具有较高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保障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安全,以石川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空心薄壁高墩连续刚构桥展开了复杂工况下的全过程稳定分析,得到了第一阶屈曲特征值和屈曲模态,并对混凝土强度、桥墩高度及高墩壁厚进行了参数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考虑几何非线性,最大悬臂状态的稳定系数为20.39,而考虑双重非线性的稳定系数为6.12,分别较第一类静力稳定降低了16.5%和74.9%;就石川河特大桥15#墩而言,屈曲模态为纵桥向失稳,高墩的破坏属于小偏压破坏,破坏截面发生在距墩底h/8―h/7左右的区域;随着桥墩高度增加,桥梁的稳定性逐渐减小且减小的速率逐渐降低,而混凝土强度和高墩壁厚对高墩稳定性影响不大。可见考虑复杂工况的全过程稳定分析具有更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对桥梁及其临时支护体系进行施工监测。桥梁合龙阶段涉及体系转换,需着重考虑悬臂施工过程中不平衡荷载对桥梁的影响。本文依托广州复建高增大桥,对薄壁墩桥梁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支护体系进行监测,并建立薄壁墩桥梁的MIDAS模型,对连续梁悬臂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理论和仿真对薄壁墩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最危险工况下,薄壁墩所承受的应力也在安全范围内,临时支护体系的施工监测保证了桥梁施工全过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杭州市钱塘江三桥上部构造施工中采用的桁架式无平衡重悬臂八米挂篮的设计构造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目前常用的施工方法是悬臂浇筑法,为保证大桥的合拢精度以及大桥成桥后的线型符合设计要求,必须对大桥施工各梁段的立模标高进行有效控制.本文以螺丝岭大桥为背景介绍了施工控制中的挠度计算方法及监控实施方法,可为今后同类型桥梁的施工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菱形挂篮在桥梁悬臂浇筑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浇连续刚构体系桥多采用悬臂法挂豆施工,而挂蓝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关键,挂篮实验在施工中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以巴江河特大桥为例论述了菱形挂篮对拉加载施工方法,并对对拉加载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传统的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方法,提出了以神经网络为基本控制理论的施工控制方法。根据神经网络自身特点,以及桥梁立模标高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对神经网络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截面尺寸、弹性模量、温度、与零号块浇筑的时间差以及悬臂端的悬臂长度作为输入矢量,借助图形用户界面,构建了神经网络,实现了对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的预测控制。  相似文献   

19.
能量法分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用能量法推导了线弹性情况下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高墩自体稳定性、悬浇施工稳定性和全桥稳定性的稳定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与软件计算结果相比,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结合广州某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通过参数变异改变该桥的曲率半径,分析研究了结构自重、施工挂篮、预加力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悬臂施工过程中预拱度设置的影响,为曲线刚构桥悬臂施工预拱度的设置提出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