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2.
<正>不久前,以日本生活方式哲学闻名的近藤麻理惠入选《时代周刊》"2015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再次把收纳文化带入公众视野。她推出的《改变人生的整理魔法:日本归纳与整理艺术》一书获得了不少中西方媒体的关注,她的粉丝们也纷纷在网络平台上晒出根据她的建议整理后的"近藤式房间"。其实,除了近藤麻理惠之外,为了解决局促的生活空间和不断增多的的生活用品之间的矛盾,日本还诞生了  相似文献   

3.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和《捉妖记》火爆荧屏,其动画制作团队也从幕后走进公众的视线。作为"幕后的幕后"——培养出这两部电影创作人才的"奇迹曼特"创始人王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中国动画人终于苦尽甘来!"这位1984年出生的CEO,皮肤黝黑、眼神明亮。2007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本科毕业后,王博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动画教师。然而,不到一年他便辞去工作进入动画培训行业,迅速崭露头角。2010年6月,王博创办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奇迹曼特"。  相似文献   

4.
正文明起源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国文明的开始与治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国早期的历史文献,例如《尚书》和《史记》,黄河流域在史前曾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洪水灾害,而大禹以疏导的方法最终成功治理了这场灾害,从而获得了天命并建立了夏朝,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这一"洪水-治水-夏朝开始"的叙事构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并长期被当作历史事实.但是,近一个世纪前,这一历史传统开始受到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  相似文献   

5.
赵维杰  杨志华 《科学通报》2020,65(11):963-965
正在《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士.杨乐先生出生于1939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和优秀的学术领导者.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就成为了《中国科学》的作者,他的学术经历也与《中国科学》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反映着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6.
武汉读者严学余同志来信,要求了解《知识就是力量》创刊和发展经过,问询它的早期工作人员。为此我们专访了在《知识就是力量》开创初期,为它辛勤奔波、操劳的主要负责人王天一同志。 王天一同志是一位科普老编辑,今已80高龄。在他近60年的编辑生涯中,有很多值得铭记的事例。这里我们且从他身边的一摞“财富”来回溯往事。 这是什么“财富”呢?有抗战前仅出3期的《科学大众》,有坚持一  相似文献   

7.
张广琴,男,出生于1962年,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山西省高平市人,现供职于高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任文化旅游科科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协会员,高平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高平市政协委员,晋城市劳动模范。他的书法作品曾获山西省首届群众艺术展一等奖;山西省文化系统干部职工书法展一等奖;辽宁全国青年"神龙"书展银奖;纪念欧阳询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伟人颂"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作品入展全国文联现场会,还被赵树理纪念馆收藏,被"中国口岸"收藏,他本人获山西省自学成才二等奖,还曾两次举办个人书展。作品多次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太行日报》、《山西日报迎春书画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选粹》、《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妙墨集锦》、《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书画名家精品大典》。  相似文献   

8.
正郑永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化学学会/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2003~2013年担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2013年起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他积极倡导编委责任制,并以身作则将"科学家办刊"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多年的办刊经历使郑永飞院士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并对办好中国科技期刊充满信心和希望.他认为:办刊需要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期刊主编应"慧眼识珠",作优秀成果的"伯乐".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郑永飞院士,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他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他被美国专营高级人才的猎头公司列为"出类拔萃的投资性聘用人才";香港媒体称他为"当今国际精英人才市场中不可多得的年富力强的新宠";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称他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电脑特技制作师"。他是捧得奥斯卡奖的中国第一人。就是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里开创了数字媒体专业,开始了他在中国培育数字媒体人才的征程。  相似文献   

10.
布封(1707—1788)是法国18世纪的著名作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他是“近现代以科学眼光探讨物种起源的第一人”。他所著的36卷《自然史》中,有以动物分期为内容的一卷,中译为《动物素描》。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2021,66(9):961-962
正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 2008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化学》编委, 2008~2014年担任《科学通报》编委, 2014年至今担任《科学通报》(中文版)副主编.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韩布兴院士,请他分享在"两刊"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丁肇中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  相似文献   

13.
<正>自从舰艇诞生的那一刻起,很多人都会沉浸在舰艇无比的威力上,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它的"克星"——反舰导弹在若干年后会随之诞生。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舰导弹天生就是舰艇的"死敌",它的现身能让各类舰艇"胆战心惊",它是神秘莫测的"多面手"。"多面手"的优点源自磨难和勤奋。如果把反舰导弹比作人,那么,他身上的那些优点,正来自于他的磨难和勤奋。翻开中国古代历史,因磨难而奋发图强,最终大有成就的人比比皆是。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相似文献   

14.
正在他书中探讨的五个问题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生命系统不确定性的讨论。他在书中指出:"生物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研究者的决定论思维与生命的偶然性特征之间的冲突。"他所提出的这个命题,其意义远远超出生物学的范畴。近日,收到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吴家睿教授签名赠送的大作《生物学是什么》。之前,看到他在朋友圈介绍此书的出版:"几十年的感悟、近十年的打磨,终于出了个细活了。"欣慰与欣喜之情跃然屏上。  相似文献   

15.
正汪品先院士出生于1936年,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教授.近年来,汪品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并大力推广"地球系统"概念.2018年,82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还3次随"深海勇士"号深潜器潜入深海,圆梦大洋探索.在2020年"两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汪品先院士,回顾他与"两刊"20多年的情谊,也探讨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现年54岁的美国纽约心理学教授马克·萨勒姆被人誉为"读脑大师"。他就像一台活的"测谎机",能够靠别人身上最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识别出他们有没有撒谎。萨勒姆通过倾听声音,就能算出别人口袋里有多少钱币;纽约警察局对他奉若神明,多次请他向警察们传授如何识别嫌犯撒谎的技巧。最近,萨勒姆在其新书《大脑游戏》中,首次详细地披露了他惊人"读脑术"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铁拳柔心     
科幻影片有很多种——有反映爱情的,比如《源代码》;有破解谜团的,比如《普罗米修斯》;也有揭示哲理的,比如《迷雾》.而《铁甲钢拳》这部"铁拳对铁拳"的硬汉式打斗科幻片,所展现出来的却是一番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部"近未来"科幻作品.所谓"近未来",就是发生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年代的故事.这部影片问世于2011年,而影片中的故事却发生在2020年——真是近得不能再近了. 在影片所描述的背景下,观众仍十分迷恋拳击运动,却觉得传统拳击不够刺激,他们需要更大尺度的暴力与血腥.于是,机器人拳击运动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正>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9岁,参与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就是潘建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的量子之父"。  相似文献   

19.
正方益防教授是我国首位拥有医学和科学史博士学位的医学史专家。新著《西医东渐中的社会密码一--从牛痘接种到医政启动》(2020年6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其"医者天道"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收集了作者历年在《文汇学人》等主流媒体上探讨西医东渐的专题作品,凸显近20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人才变革和现代化等与社会医  相似文献   

20.
木子 《科学之友》2007,(23):22-23
现年54岁的美国纽约心理学教授马克·萨勒姆被人誉为"读脑大师".他就像一台活的"测谎机",能够靠别人身上最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识别出他们有没有撒谎.萨勒姆通过倾听声音,就能算出别人口袋里有多少钱币;纽约警察局对他奉若神明,多次请他向警察们传授如何识别嫌犯撒谎的技巧.最近,萨勒姆在其新书《大脑游戏》中,首次详细地披露了他惊人"读脑术"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