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将壳聚糖(CS)和聚乙烯醇(PVA)混合物涂到聚丙烯腈(PAN)底膜上,通过交联制成壳聚糖复合膜。研究了膜对乙醇/水溶液的渗透汽化性能,讨论了料液浓度、温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PVA/PAN膜具有优异的渗透选择性能。当料液乙醇含量为95wt%,温度为60℃和70℃时,渗透通量分别为310g/(m2·h)和433g/(m2·h);分离因子为116和127。渗透通量与温度呈Arrhenius关系  相似文献   

2.
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出了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活性分离层PVA的厚度为1-10μm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混合物的分离,结果表明,热处理条件能显著影响PVA/PAN复合膜的渗透通量,渗透选择性和分离指数。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3.
制备出了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活性分离层PVA的厚度为1~10μm,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混合物的分离.结果表明,热处理条件能显著影响PVA/PAN复合膜的渗透通量、渗透选择性和分离指数.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4.
多元酸交联聚乙烯醇渗透汽化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元酸作交联剂与聚乙烯醇(PVA)进行反应制得渗透汽化膜,并对水-乙醇混合物进行渗透汽化分离。考察了交联剂用量、交联剂分子结构对膜性能的影响。在40℃时,由草酸及柠檬酸交联的聚乙烯醇膜对95%的乙醇水溶液,分离系数可达460以上。  相似文献   

5.
STUDY ON PERVAPORATION-ESTERIFICATION REACTION COUPLED MEMBRANE PROC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活性分离层厚度为1~10μm的P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恒沸混合物的分离及乙酸和正丁醇酯化制乙酸正丁酯的酸催化反应过程.实验中发现,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并具有非常高的水渗透选择性和适宜的通量.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正丁酯的收率在较短的操作时间内即可达到或接近100%.  相似文献   

6.
以乙醇水溶液为分离对象,研究了聚丙烯酸(PAA)与聚酰胺羧或聚乙烯醇(PVA)共混膜的渗透蒸发分离性能,以及均相,非均相缩醛反应对PVA膜分离因素α和渗透通量J的影响。实验发现,戊二醛交联PVA膜的α提高 到49.5(乙醇含水C1=10%,温度为55℃);增加非均相缩甲醛反应时间,PVA/PAA共混膜的α先下降而后趋于不变,同时J存在一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多元酸交联聚乙烯醇膜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多元酸作交联剂与聚乙烯醇(PVA)进行反应制得渗透汽化膜,对水-乙醇进行渗透汽化分离。研究了膜溶胀平衡过程,考察了料液组成对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渗透汽化—酯化反应耦联膜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活性分离层厚度为1-10μm的P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恒沸混合物的分离及乙酸和正丁醇酯化制乙酸正丁酯的酸催化反应过程,实验中发现,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并具有非常高的水涌透选择性和适宜的通量。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正丁醌的收率在较短的操作时间内即可达到或接近100%。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水溶性共聚物ST-PAM-PAA通过扩链交联,制备生物降解膜的可行性,实验系列研究了起始线性接枝共聚物的组成,粘度,酯化反应程度,以及成膜工艺对膜性能及生物降解行为的影响,另对ST-PAM-PAA中ST的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  相似文献   

10.
三元丙烯酰胺共聚物驱油剂PVAA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与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三元共聚物驱油剂PVAA,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聚合体系主要成分的配比,并测试了共聚物水溶液的耐盐性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PVAA的耐盐性、耐热性均好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There are several industrializable membraneseparation techniques,such as reverse osmosis(RO) ,nanofiltration(NF) ,ultrafiltration(UF) ,dialysis(D) ,electric dialysis(ED) ,gas separation(GS) and pervaporation (PV) [13] . In recentyears,another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technology tocoupled reaction- separation processes has receivedspecial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circles andindustrial enterprises[4 7] . When separationmembran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a reversiblereaction system co…  相似文献   

12.
根据Flory-Huggins理论和溶解-扩散模型,建立了323 K下聚乙烯醇(PVA)膜分离异丙醇水溶液过程的传质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水与PVA膜的相互作用参数小于异丙醇与PVA膜的相互作用参数,说明水与膜间相互作用强于异丙醇与膜间的相互作用,水在膜中优先吸附溶解.水的塑化系数和无限稀释扩散系数都大于异丙醇的塑化系数和无限稀释扩散系数,说明水在膜中的溶解能力及扩散能力都大于异丙醇在膜中的溶解能力及扩散能力,水在PVA膜中优先透过.异丙醇与水的相互作用参数随异丙醇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异丙醇浓度越高,PVA膜的选择性越好,渗透汽化分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用碱金属氯化物对聚乙烯醇进行改性制得渗透汽化膜,并用于水乙醇渗透汽化分离.热分析结果表明:盐的加入增加了膜的热稳定性.膜的溶胀度的测试结果表明:随浸泡液中水含量增加,膜的溶胀度增大.渗透汽化结果表明:膜中含盐量对膜渗透汽化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PVA/TEOS/GA有机/无机杂化膜,比较杂化膜在3种不同温度下在乙醇/水全浓度范围的溶胀性能,分析无机相和交联剂对PVA膜溶胀性能的影响.比较不同溶胶-凝胶反应条件及不同热处理条件对膜溶胀度和溶解选择性的影响.用FTIR和XRD对杂化膜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PVA与无机相(TEOS)发生溶胶-凝胶反应生成氢键和共价键Si-O-Si,形成交联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体系,使杂化膜的结晶度减少,控制了膜的溶胀,提高膜的溶解选择性能,但膜的溶胀减少会使通量有所下降.加入GA后,使PVA杂化膜溶胀度和溶解选择性都有所提高,表明PVA杂化有利于控制膜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溶胀,从而提高膜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在渗透汽化放大试验装置上,针对乙醇水体系,考察了板框式膜组件的结构合理性和大面积复合膜的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料液流量、料液浓度和料液温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膜分离性能稳定,膜分离性能在料液流量为02~080L/s的范围内基本不变,并且总渗透通量及水通量的对数值与料液浓度、料液温度的倒数分别呈线性关系;超薄板框式膜组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有效地抑制了膜料液侧的浓差极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渗透汽化膜技术对头孢曲松钠生产过程中的异丙醇回收进行了实验,并与原有的盐萃取回收工艺进行了比较.实验考察了渗透汽化膜的脱水分离性能,并为工业设计提供基础性数据.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5%(质量分数,下同)的异丙醇经渗透汽化膜脱水后得到含水量≤1%的异丙醇,处理量为6 000 kg/d.该工艺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层复合制得壳聚糖-聚丙烯酸钠和壳聚糖-褐藻酸钠聚离子复合膜,研究了其对乙醇-水混合体系的分离性能,并比较了壳聚糖膜、聚丙烯酸钠、褐藻酸钠及聚离子复合膜对乙醇-水二元体系和乙酸-丁醇-乙酸丁酯-水多元体系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聚离子复合膜适于作膜反应器的膜材料.  相似文献   

18.
 氧化石墨烯(GO)具有片层薄、亲水性好、水分子在其片层间运动速度快等特点,通过调节GO 膜片层间隙尺寸可实现对溶质的截留,因而在水处理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分离性能。本文综述了氧化石墨烯基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真空抽滤法、喷涂法、旋涂法和浸涂法和层层自主装法等。介绍了氧化石墨烯基膜在反渗透、纳滤、渗透汽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水为分散相,丙烯腈(AN)和丙烯酸甲酯(MA)为连续相,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用扫描电镜、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对共聚物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水油比、分散剂用量等条件对共聚物形态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粒径分布变宽;低的引发剂浓度对孔径分布的影响较小,但当引发剂浓度进一步升高时,虽然孔径分布并没有显著改变,但孔体积迅速增大;孔径分布随温度和水油比的升高变化并不明显.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制得的AN/MA共聚物粒径为10—500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