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愤”是指心求通而不得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不能的思维情况,意即教师若不唤起总是“愤”与“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而教师也不去创设这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就会产生盲目教学,启而不发,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对此,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2.
马力 《甘肃科技》2008,24(3):173-176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因而在实践中孔子特别注重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他提出、总结并践行了一系列关于"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前者包括愤启悱发、子欲无言、因其材而笃等,后者包括学如不及、乐勉结合、自省自讼、温故知新等。这些不仅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实现德育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使伟大中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巨大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只有造成这种"愤"和"悱"的心理状态,再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并进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表述,学生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4.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对孔子弟子梁鳣均有记载,但对其年龄的记述却存在分歧.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可知,<家语>关于梁鳣"少孔子三十九岁"的说法更为可靠.<家语>中对梁鳣和商瞿"出妻"的记载表明,不仅两汉时期存在大量"无子出妻"的情形,在先秦时期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便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式"教学方法正是根据这种教学原理,通过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渐开线齿廓"一课中的实际应用,作了相应实践,取得了不匪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7.
杨碎福 《科技信息》2008,(3):574-57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孔子问四个人的志向并加以评价,塑造了孔子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不但表达了四弟子之志,也通过曾皙之口讲出了孔子所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孔子心日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9.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选录的<荀子·劝学>篇中对"诗曰:'嗟而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而景福'"这段话中"靖"、"共"二字的释义有些不妥.在先秦典籍中,各家分别将"靖"字释为"安"、"治"、"谋"、"安谋",或作"静";对"共"字,有的释为"具",有的释为"恭",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认为"共"与"恭"是异体字,等等,各家分歧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对两字进行考证后认为,将"靖"字释为"安也",将"共"释为通"恭"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古经中的"艰"字汉帛书本俱作"根",艰与很、根皆从艮得声,可通用.<周易>古经中的"艰(很)"字是人的一种品质,是一种在艰难困苦面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周人的"艰(很)"字品格产生于周人忧患的历史生存环境之中,并表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激凝的艺术     
激疑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使之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按朱熹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和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  相似文献   

12.
<礼记·经解>中"洁静精微"一词是孔子对<周易>一书的精确品评,体现了孔子"以<易>为教"的易学观.而宋明理学把<周易>纳入了理学的视野,对"洁静精微"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释"奮"     
分析了"奮"(现简化为"奋")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从隹从衣从田的会意字,<说文>"从奮在田上"的形体分析不确."奮"字的形体义为鸟从原来在衣中停留不飞的状态中奋飞而出,飞向田野之中."奮"一词的本义为鸟展翅奋起.  相似文献   

14.
表"呕吐"的"变"是"(疒反)" 的音借字,"(疒反)" 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相似文献   

15.
超验主义"自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6.
<论语>14·38章,隐士称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朱熹等古代经师大多认为这是对孔子积极入世精神的丑化与讽刺,是笑孔子为傻瓜.而现当代学者整体热捧隐士的这句话,认为孔子的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其实这是认识的倒退,是西学东渐引发的援道入儒之风所致.  相似文献   

17.
"重言积字"是陶渊明首先使用、钱锺书首次发现的一种修辞手法,曹雪芹向陶渊明学习、借鉴了这一修辞手法.<五柳先生传>之所以要用一连串"不"字,这是陶渊明不愿有所作为.决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思想体现.<红楼梦>写晴雯四次连用"冷笑",旨在刻画睛雯光明磊落、不畏权势的"爆炭"性格.  相似文献   

18.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古老的论述,至今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在这段论述中,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启发学生,首先必须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的地位,学生"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发。"所谓"心愤愤",就是"心求通而未  相似文献   

19.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训诂并结合庞德翻译理论,就王维<鹿柴>中尾联最后一字"上"的不同译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能体现语言能量和文势的"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