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孔子、老子是伟大的,《论语》、《道德经》是伟大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人类历史与世界各国共同的宝贵财富。我这个讲座不是来评价《论语》的,也不是来评价孔子的。但一讲到《论语》,一讲到孔子,就如同讲到《道德径》,讲到老子一样,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别说中国人,看外国人怎么讲吧!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在1988年1月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瑞典的汉内斯·阿尔夫就讲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智慧。”这恰印证了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在评价孔子时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言行的记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所以,可以认为《论语》所阐述的思想最接近孔子本人的思想。一、《论语》的思想1.人具有社会性,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孔子认为,与人的个体性相比,人的社会性应当放在首位,在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包括国君,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2.提高自我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言行的记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所以,可以认为《论语》所阐述的思想最接近孔子本人的思想。一、《论语》的思想1.人具有社会性,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孔子认为,与人的个体性相比,人的社会性应当放在首位,在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包括国君,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2.提高自我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王浩乐 《河南科技》2011,(15):28-29
<正>《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言行的记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所以,可以认为《论语》所阐述的思想最接近孔子本人的思想。一、《论语》的思想1.人具有社会性,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孔子认为,与人的个体性相比,人的社会性应当放在首位,在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包括国君,都应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2.提高自我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技》2014,(9):46-46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6.
论语派是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论语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采立言立志,因此,在其题材选择、内容表现上有着迥异于主流的话语。论语派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内容,以平易近情的谈话风为格调,消解“载道”文学的宏大叙事,打破封建传统理性对人感性生命的重重压制,以“说自己的话”追求文学的自我表现,追求个性的真与诚为目标。而身边琐事和个人情感的抒写为小品文的繁荣赢得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对闭适性散文的美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核心问题,是孔子学术研究中非常关注的问题,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下十种,其中以“礼”说、“仁”说影响最大,但各家的论证均不十分充分,对此,笔者想在肯定“仁”说、“礼”说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谈点新看法,即“天命”是孔子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的赋诗、言语引诗 ,展现了诗、乐、舞、礼由合而分的演变过程。春秋时的赋诗 ,既反映出诗与礼、乐、舞的统一 ,同时也呈现了诗在演变中与礼、乐、舞的分离。春秋盛行的言语引诗是诗与礼、乐、舞走向分离的产物。这一演示过程呈现出中国早期诗歌的礼用本质。孔子的《诗》论 ,与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体现出的诗学观念是一致的 ,它较为全面地阐发了以礼为核心的《诗》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它与“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新世纪建党执政,治国育人的治本上策,本文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以德治国”战略的基本内涵和《纲要》颁布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教学实践着手,对思想道德修养进行全方位改革,采用直观式,启发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纲要》的内容和“以德治国”思想进课堂的同时,能“入耳,入脑,入心”,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乡原”这个概念尽管在儒家典籍中并不多见,但是孔子在“乡原”问题上所持的意见却涉及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在“乡原”问题上的态度说明了孔子对人的内在心志与外在表现一致性的要求和期待,而对“乡原”的批判也是他的道德导向策略之一。他希望能够实现道德普化的世界却认为人的质素存在差异而加以区别对待,从而导致了其理论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把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抵和人鬼的神灵系统。传统文化中的两支主干儒家和道家虽说在鬼神观上存在差异,但对天──帝──玉皇的信仰上又有其共性。以玉皇信仰为楔入点,考察探求儒道的同异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儒教对“天”‘上帝”的信仰诚然孔子早就提出“近人事而轻鬼神”的看法,《论语·雍也》曰:“敬鬼神而远之”,但孔子也言天,《八》云:‘如在,祭神如神在”。“四书五经”是儒者们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不…  相似文献   

12.
以传统伦理思想为视角,探讨当代道德失序的社会现象,重新审读传统伦理严明崇礼思想与社会生活物态的联结,分析伦理思想指针外化的传统设计道德良善形态中的立德,诱发传统设计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教化应用,以及传统设计由礼生德并与社会伦理秩序的良知交感,阐明传统伦理思想对当代设计艺术的道德平衡作用,最终通过当代设计形态外化良知和道德的责任意识,在整体社会中潜移默化成“大善大美”的图景,彰显设计对社会道德影响的力量,以构建诗意的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13.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九日闲居》)居住在田园,目注着时间的流逝,陶渊明便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之中,进行着生命的体悟与言说。陶渊明对生命的体悟主要是从时间的思考、体悟中开始并展开的。生命的存在本质上是时间的存在,所谓“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邮。”(《拟古龙首》之四)人生百年正是陶渊明对生命的时间的命名、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时间的感悟,先秦时的人们就已获得。如“子在);l上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论语》)屈原海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师院学报》2022,(1):69-76
出土文献简、帛《五行》中出现大量引《诗》现象,这些引《诗》现象体现出《诗经》早期流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一方面,通过对简、帛《五行》的引《诗》目的、形式和类别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可具体了解《诗经》这部经典在早期社会中的功用和地位变化情况;另一方面,简、帛《五行》展现的《诗》学思想具有“道德化”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是子思从孔子《诗》学思想中继承发展而来,同时子思这种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诗》学观念又影响作用于之后的孟子学派,从而展现出从孔子、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的儒家“道德化”《诗》学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文学文本。千百年来,虽然研究《论语》的论著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由于文献流传过程中的误脱、增衍及“疑古”思想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影响,《论语》研究中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出土文献的发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如《论语》成书、流传、文义释读等方面的争议,推动《论语》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6.
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荀子的礼对孔子的礼多有“损益”,显示出一个思想家的独特创造性。这一切集中体现在其“明分”、“尚贤使能”、“隆法重礼”的礼法一体礼学思想中。荀子的礼学,一方面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通道,使之开始逐渐摆脱困境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因过分强调礼义法度的外在强制性,其礼学思想最终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奠定了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哲学概论》是我国高校哲学专业近些年才开设的一门新课,无论从课程的名称、教材体例还是课程内容,都还很不一致,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差别很大。作为导论或引论性质的《哲学概论》,既不同于国内长期讲授的“哲学原理”,也不同于国外或港台关于各种哲学学科、哲学理论的概述,而应当以“体”、“用”、“道”、“术”为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19.
对人生的悲观看法是王韬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重要原因。为了摆脱现实人生的梦魇,王韬在小说中虚构理想的人生,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王韬为漂出人生苦海而抓住的“虚构”之舟,无意中却碰到了小说艺术最本质的特征。王韬从人生的角度彰显了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从艺术的角度总结了虚构的两种形式:“凭实构幻”和“凭虚构幻”。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王韬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穷愁著书”的传统,这也是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巨大动力。王韬对小说价值及地位的认识比前人大有提高,基于此,与古人“托诗以怨”的趋向传统不同的是,王韬“托小说以怨”。王韬还总结了小说的三大功能:寄情、娱乐和教育。对于小说的教育功能,王韬的观念比较陈旧,他提倡小说的教育内容应以堆护纲常名教为主,反对有损封建伦理的内容。作为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王韬并未赋予小说启蒙大众的重任,而仍把小说当作文人雅士排愁泻怨的工具。这些都体现了王韬小说思想的落后。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师院学报》2022,(4):75-79
《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在学界未成定论,仍有待从人性论、修养论进行更深刻细腻的较论。心、性、情的相关论述,是儒家哲理作为“生命学问”的意义基础,也是朱子建立孔、孟学统的依据。《性自命出》以丰富、细致的概念,撑起了早于孟子学说的儒家性情论架构;但孟子性善论明确的人文抉择与宣示,却是《性自命出》付之阙如的大义。就思想观念发展来说,孟子性善论可说是《性自命出》性情论的进一步发展。但二者在具体工夫修养论的差异,显示了在没有其他有力考证的情况下,不能直接肯定彼此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