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划分出三个冰期与两个间冰期,后来加上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李承三教授继而在四川西北部山区划分出五个冰期与四个间冰期。孙殿卿教授等后来在河北省泥河湾划分出六个冰期与五个间冰期。景才瑞等也曾在庐山与鄂西高原地区划分出四个冰期与三个间冰期。学者们比较公认的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始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与大理冰期。目前处在冰后期。  相似文献   

2.
论鄂西南岩溶洞穴发育与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鄂西南利川市东北部岩溶洞穴体系上、中、下层状溶洞发育状况,论述了其发育过程与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关系,在间冰期时形成水平溶洞,在冰期时形成垂直溶洞,二者互相贯通,形成了岩溶洞穴体系。  相似文献   

3.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ka前后该暖性回返事件最强盛),暗示该暖性回返事件在东亚季风区可能是一普遍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鉴于该暖性回返事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海洋、陆地、冰芯记录中也有较普遍的反映,我们认为该事件很可能是一次发生于气候转型期的全球普遍存在的暖性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4.
许多科学家都怀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自然驱动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未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于是作者研究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发现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主要推导了火山喷发改变地球转速的公式以及地球变速引起地球变轨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通过计算机的高精度计算可以发现一定规模的火山喷发确实能使地球变轨,从而使全球变冷或变暖,甚至进入冰期或间冰期。因此,解决了气候变暖以及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成因问题,并找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构造运动与盆地演化、成盐成矿规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含盐地层测年数据进行总结,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活动和构造运动进行对比,认为柴达木盆地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阶段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和干盐湖中通常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及末次冰期的石盐层,某些盐湖中还有希夏邦玛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赣冰期的石盐层;迄今为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中仅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冰期环境下的干冷气候及冰川扩张,造成盐湖补给水源的减少,有利于盐类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台湾岛原来是海洋 ,受地块构造运动、冰期和间冰期、海浸海退的影响 ,经过多次的海陆变迁 ,而逐渐形成台湾岛与大陆隔有台湾海峡的自然地理环境 .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冰期成因的“共振模式”理论为基础,对地质历史中气候变迁与冰期形成的天文—地质因素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指出大陆漂移、构造运动及海陆分布是影响冰期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黄道倾斜(8)则是影响冰期形成的主要天文因素。文章将地质历史中的大冰期纳入了一个统一模式,进行了新的解释:对于极地冰川与低纬度冰川之间转变过程及形成特征,也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影响到气候变暖,这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其实,影响地表气温的因素较多。本文试从大气对流——辐射平衡、阳伞效应、气溶胶、太阳风等方面来阐述它们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作用,希望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9.
台湾岛原来是海洋,受地块构造运动、冰期和间冰期、海浸海退的影响,经过多次的海陆变迁,而逐渐形成台湾岛与大陆隔有台湾海峡的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冰期天文理论是运用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地转轴进动的3种参数的变化幅度与周期来解释上新世——第四纪期间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的一种理论.该理论1842年由Adhemar提出, 经过Croll发展到Milankovitch最终完成,经历了整100年的时间。上世纪60年代开始,深海、黄土、冰芯等大量的地质记录都揭示出3种周期变化,从而证实冰期天文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对冰期天文理论带来了一些概念上的修正.但是,Berger计算的天文曲线至少从6 Ma以来展示同一规律的变化,然而地质记录却显示清晰的分段响应模式:41 kyr的地轴倾角周期在5.3~1.4 Ma期间一直是记录曲线的主要特征;北半球冰川作用只是在2.7 Ma BP才开始大规模出现;0.8 Ma开始100 Ka周期转变为主要周期,称之为中更新世转型(MPT).还有:11阶段和全新世是2个偏心率很低的时期,但记录中却是冰期——间冰期振幅最大的时期,即大的间冰期为何出现于低偏心时期;由间冰期进入冰期比由冰期进入间冰期时来的快,意味大冰盖建造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消融则比较迅速.这些都是冰期天文理论本身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由地球响应系统的研究来探索答案.  相似文献   

11.
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特征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黄山残留的第四纪冰缘地貌类型多样,有些类型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残留冰缘地貌的分布和地貌组合特征,结合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得出黄山第四纪冰期时,是属于我国东部海洋性高度冰缘区。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兰丁喀里山口和理塘海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近2Ma来,青藏高原经历过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的研究,对于完善大陆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全球变化、认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钟萃相 《科技资讯》2013,(17):125-126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讨论。尽管许多人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近来作者的研究也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一直被人们忽略的。如果一次大的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它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如果它主要发生在白天,它可能导致全球变冷;特别地它还能使地球进入冰河时期或间冰期。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暖,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夜晚;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冷,就应该使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白天。我们再也不怕因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末日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四姑娘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冰川可分为3期.末次冰期时长坪沟口属于冰缘地带,在前次冰期冰碛物上发育了冰楔构造,冰缘地带冰川融水形成黑色细砾堆积.根据新的证据,末次冰期时四姑娘山长坪沟口附近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4~20℃.末次冰川作用发生时恰好也是四姑娘山地区强烈抬升的时期,因此,这套粗碎屑堆积可能是推覆构造的沉积响应,表明末次冰期时可能存在气候与构造联动作用.四姑娘山地区末次冰川规模较倒数第二次冰期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5.
九华山第四纪冰缘地貌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第四纪残留的冰缘地貌类型包括:冻融剥蚀面、冰缘岩柱、草丛土丘、石河、冰缘宽谷、不对称谷、泥流阶地、寒冻风化堆积物等。它们是在寒冻风化-重力作用、冻融蠕流作用、雪蚀-重力作用、融冻-重力-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根据残留冰缘地貌特征和古地理环境分析,得出九华山在晚更新世冰期时为-季风型冰缘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冰期天文理论是运用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地转轴进动的3种参数的变化幅度与周期来解释上新世—第四纪期间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的一种理论.该理论1842年由Adhemar提出,经过Croll发展到Milankovitch最终完成,经历了整100年的时间.上世纪60年代开始,深海、黄土、冰芯等大量的地质记录都揭示出3种周期变化,证实冰期天文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对冰期天文理论带来了一些概念上的修正.但是,Berger计算的天文曲线至少从6 Ma以来展示同一规律的变化,然而地质记录却显示清晰的分段响应模式:41 kyr的地轴倾角周期在5.3~1.4 Ma期间一直是记录曲线的主要特征;北半球冰川作用只是在2.7 Ma BP才开始大规模出现;0.8 Ma开始100 ka周期转变为主要周期,称之为中更新世转型(MPT).还有:11阶段和全新世是2个偏心率很低的时期,但记录中却是冰期—间冰期振幅最大的时期,即大的间冰期为何出现于低偏心时期;由间冰期进入冰期比由冰期进入间冰期时来得迅速,意味大冰盖建造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消融则比较迅速.这些都是冰期天文理论本身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由地球响应系统的研究来探索答案.  相似文献   

17.
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米兰柯维奇冰期理论的新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米兰柯维奇通过计算由于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倾斜度、岁差)的变化所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提出了第四纪冰期交替的天文学理论。他论文的发表,使他获得极大的荣誉,但是后来也有各种评论和非议。近年来,由于Hays等(1976)的古气候序列分析,这个理论又重新受到重视。因而许多气候学家使用气候模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古气候记录与轨道参数变化之间具有显著关系;所以他们倾向于这种观点,即天文学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量,在反馈机制情况下,足以引起显著的气候响应。  相似文献   

19.
该文研究了长江中游发育末次冰期的风成堆积序列.彭泽红光、小学剖面为黄土状土→中细砂堆积,其间夹有4个淤泥层;沙场剖面,为厚层的中细砂,有4个砂质亚粘土和(或)湖相淤泥夹层.OSL与~(14)C_(org)测年揭示,前者对应末次冰期早、中期,后者为末次冰期中、后期的堆积.粒度与元素指标揭示,两剖面物质组成具有统一性,可能指示沙山堆积具有统一物质来源.推测这个源地是沙山上风向的长江河谷.小学剖面黄土状土是沙山发育过程中在下风向的衍生堆积.  相似文献   

20.
以河流阶地与堆积黄土、河流起源与冰期、河流演化与新构造运动等3个问题与《专著》商榷.其中风成黄土不应属河流冲积阶地组分,黄土层厚度尺寸不应计入河流阶地面高度中;河流起源应考虑冰期要素,离石黄土中第二砂质黄土层应属鄱阳冰期层位.冰期前为河流起源Ⅰ期,冰期后为河流起源Ⅱ期;河流演化是在新构造运动支配下发生,黄河、洛河、汾河等演化均属各自流域内多个盆地间贯通的首次演化;河流尚有跨两大已成河流域间的二次演化;给出了洛河演化模式阶地位相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