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成立于1963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属的全国学会,是党联系植物生物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发展中国植物生物学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在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期刊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38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成都举办。论坛以"植物科学助力可持续农业"为主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承办。此次论坛的执行主席为中山大学王宏斌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佳伟研究员、华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分离自中国生理学会,原名中国生物化学会,于1979年5月成立,199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王应睐、林其谁、张龙翔、邹承鲁等历任理事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3,(12):F0003-F0003
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实验室创建于1985年,2008年获批准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年建设期后,2010年12月通过教育部验收。目前,实验室建面积3870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总数100余台,价值2600余万元。实验室涵盖植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等多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陈新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环境科学中心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兼化学肥料与施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北京市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高生产力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工作。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相似文献   

6.
植物节律     
植物节律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植物分子生物学技术、显微技术及应用数学等技术的发展,为外界信号及生物钟对节律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书回顾了近年来植物近昼夜节律、次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描述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周围环境的应激性反应等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兰科植物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我国兰科植物形态学、分类学、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居群生态学与生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物种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贵州的兰花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植物种群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植物种群生态学近20年在其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动态作如下归纳:(1)植物种群生理生态学在向宏观方向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兴起,也向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发展;(2)植物种群繁殖生态主要集中于繁殖分配与繁殖投资、分配通货,生殖值,生活史进化,繁殖时间和频率等;(3)无性系种群生态学主要集中于无性系性、生理整合,克隆生长格局,无性系生长型,等级选择模型和空间拓展性等,(4)植物构件生态主要集中于植物沟件种群动态和形态结构与构件的关系。(5)遗传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种群遗传结构,变异、分化、适应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型及其遗传基础,多态性等。(6)植物行为生态学主要对植物觅源生态学研究,并集中在资源分配格局、表型可塑性,资源异质性以及觅源行为和进化,种群统计学主要涉及图解模型和转移矩阵模型,植物种群生理生态、生殖生态、遗传生态以及种群数量动态均与分子机制相关联,因而成为种群生态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9.
植物谷氨酰胺合成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参与高等植物氨同化过程的关键酶.介绍了高等植物谷氨酰胺合成酶及其同工酶的种类、性质、生理作用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在植物抗盐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评述了珍稀濒危植物蒙古扁桃在形态与解剖学、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植物化学、濒危原因及保护途径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蒙古扁桃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种质保存及人工更新方法、生态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及其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植物耐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 ,植物耐旱已从传统的植物生理研究转向分子方向 .目前植物耐旱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基因工程技术 ,包括植物耐旱相关基因的克隆 ,植物水胁迫代谢调节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 ,以及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改变植物遗传性状———获得稳定的耐旱植株 ,进一步推广生产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稳定耐旱植株 ,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畜牧业以及城市绿地的改造来说可能又将引起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  相似文献   

12.
植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抗逆性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对植物适应逆境机制的研究从生理水平步入分子水平,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上解释植物适应逆境的机制及获得各种抗逆基因,用于作物的抗逆育种。在各种非生物胁迫逆境中,干旱胁迫、盐胁迫、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就植物在抵御干旱、盐、低温胁迫等三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以概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苏铁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胞学、形态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概略回顾了中国苏铁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指出了目前中国苏铁属植物分类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植物与植物生理的教学法应是由植物学与植物生理科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我们试图结合植物与植物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教材的领会、巩固和应用这几个紧密相联的环节中的心理活动作一分析,以提高按心理规律搞好教学工作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谭茂玉  沈法富  王峰翔 《山东科学》2007,20(2):17-23,28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普遍存在于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植物PCD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植物PCD在植物发育、环境胁迫、超敏反应中的存在,并就植物PCD的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以及植物PCD的基因、酶和信号分子的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修复技术应用前景广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学术动态》2006,(3):26-28
由国际植物营养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浙江大学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植物修复与生态健康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9月10~13日在杭州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荷兰、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捷克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5省市共计20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促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在植物修复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协作为宗旨,以“植物修复与生态健康”为主题,把农业、环境、生态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集在一起,研讨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科学理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生态学会和江西省植物学会于1988年3月20日在江西省科学院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特邀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海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的生态学家林英教授到会作学术报告。林英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世界热带林资源与我国热带大海岛——海南岛”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16-20日,2008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将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协办。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会议部承办,会议主题是Biomolecules for Quality of Life(生物分子使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9.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生理生态学是为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尤其是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应运而生的一门学科,它结合植物生理学与植物生态学两门学科的优势来分析生态学现象.植物学中最重要的生态学现象是光合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草本植物、树木、濒危植物、热带林植物等物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状况,以及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我国的生理生态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桂美祥教授     
桂美祥教授,男,中国共产党党员,湖北省武汉市人,生于1931年,1953年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我校生物系执教至今.现任我校生物系系主任兼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植物生理学专业硕士导师,陕西省植物学会植物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植物学报》、《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1982年曾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