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这两门新兴学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讨论,作者认为:(1)尽管“哲学逻辑”在英美哲学界与逻辑界具有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宜在比较规范和合乎词义习惯的意义上使用“哲学逻辑”一词-用“哲学逻辑”指称不同于经典逻辑或标准逻辑的诸现代逻辑分支。(2)关于逻辑哲学,可以定义为研究逻辑特别是现代逻辑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的学科,这是一门介于元逻辑与语言哲学之间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趋向──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综述李红1996年7月16日至18日.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山西大学联合发起和筹划,山西大学哲学系主办。与会代表25位,其中包括港台的...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语言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中国哲学家向来并不重视。不过,在先秦的时候,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却出现过不少对语言问题作哲学思考的论著。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惠施、公孙龙的“坚白”、“同异”之辩,后期墨家的“墨辩”之论,荀子的“正名”之论,以及庄子后学对“言辩”问题的反思。他们所讨论的问题,笼统地说,可以叫做  相似文献   

4.
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值此世纪之交,在回顾即逝世纪和展望未来世纪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把眼前的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比喻为一位“灰姑娘”。这句话的含义绝对不是要贬低—我也绝对无意贬低—技术哲学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如果从现象层面或事实层面来看问题的话,也许应该说,现代社会首先是一个“技术社会”,其次才可以说它是一个“科学社会”。对于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在西方学术界有两种“极端化”的观点:一个极端是把技术视为“应用科学”(认为技术“从属”于科学);另一个极端是把科学视为“理论技术”(认为科学“从属”于技术)。从“表面观点…  相似文献   

5.
新的连疆:从经济学哲学到科学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经济哲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客观本质的本体论学科,而经济学哲学则是以经济学为对象,探讨经济学的认识认和方法论基础的研究领域,二者是迥然不同的,文章在结论中指出,要正确界定经济学哲学的研究域,重视从科学哲学角度研究经济学哲学问题,以促进有我国特色的新经济学的发展,为此科学哲学工作者必然熟悉经济科学。  相似文献   

6.
7.
工程哲学与工程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在首次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上,李伯聪教授作了“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重视。今年7月《工程哲学引论》正式出版,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称赞此书是“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我国技术哲学的“领军人物”陈昌曙教授称赞此书是“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 工程哲学是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是急待进行开拓的新大陆、新边疆、处女地,其中有许多急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方向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工程哲学的开拓研究现在才刚刚开始,为推进此领域的研究工作,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愈来愈多的人——包括哲学界、工程界和其他各界的同仁——关注这个新的领域,我们相信工程哲学的道路一定会愈走愈宽广,成果一定会愈来愈丰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们经历了一个欲通过实施哲学的转变或转向(如逻辑转向、语言转向、历史转向和社会学转向等)实现其复兴,但因始终未能真正摆脱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的思维藩篱和思想桎梏而最终使哲学面临危机并对此深感无奈的迷茫和彷徨的历程;20世纪的中国哲学家们则经历了一个先是依仗哲学之“权威”并因此而自信和自豪,而后  相似文献   

9.
打开技术黑箱,并非空空荡荡--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技术哲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升温。有人提出,近代以来哲学研究有三次比较重要的“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新近刚刚兴起的“技术转向”。哲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技术,技术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意味着哲学研究不能忽视技术问题,必须把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进而,有的学者声称技术哲学是“一个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事实上,技术在  相似文献   

10.
科技哲学也需关注“日常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当我想起波普尔的一句话:“在人类正遭受毁灭性灾难时,哲学家还喋喋不休地争论‘世界是否存在’,这是最大的哲学丑闻”,就常为自己花费许多精力研究实在论问题感到不安。尽管这方面的研究也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我一看到中国今日哲学依然多半是一种平庸。乖戾的教条或纯粹的逻辑,愧疚的心绪就油然而生。那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常因缺少一种最本质的生命之爱,而没有朝气与活力。那些空话连篇的哲学论证,自以为拥有一切真理,实际上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充满虚夸和欺诈。那些以权威自居的哲学家虽然地位显赫,却无人能有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工程哲学的实践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将工程哲学放到实践哲学的大背景下,对其中所必然生发出来的哲学基本问题进行论证,才能为工程哲学找到可靠的根基,从而防止其失去应有的哲学意味。本文试图为工程哲学奠定一个牢靠的实践哲学基础,表明工程哲学是实践哲学的具体化延伸。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哲学:哲学当代创新之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环境哲学缘起于人类对自身当代生存状况与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人类生命中自然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类文明范式的当代转型的科学基础与文化背景中。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非生物的关系思考和研究,生态环境哲学可在吸收与转换现代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而进行哲学当代创新。这种创新意味着哲学范式的一种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相似文献   

14.
维也纳学派与数学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对于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观及其一般哲学思想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由于维也纳学派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这就从一个方面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在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之间所存在的重要联系;在本世纪上半叶,数学哲学在这两者之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而科学哲学则主要处于前者的直接影响之下。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9):128-132
哲学话语体系是哲学思想和相应知识体系的表现形式。在哲学史上,思辨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相反的哲学话语体系。广谱哲学在哲学思想、知识体系、表现形式等方面吸取和提升了思辨哲学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同时抛弃或置换了它们错误的或不合理的成分,形成了有自己独立特色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有着分析哲学传统的英国科学哲学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剑桥是分析哲学的重要发源地,那么牛津的哲学家们就是分析哲学的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笔者结合在牛津大学哲学系学习的体会,从其讲座、讨论课、定期的讨论小组及学术会议、组成成员及其研究领域、代表作等方面介绍了物理学哲学研究在当代英国科学哲学中的突出地位,并对这一现象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科学在古希腊产生时,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现象,并以强烈语言意识为支柱。柏拉图称科学知识是“说出来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知识的载体,并由这种认识出发,把对希腊语的研究从语言学路线(探究语言的语法)转入逻辑的研究,其成果即形式逻辑被明确地认为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工具。这导致形成一种从语言角度对科学作哲学探究的传统。及至20世纪,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体和中心,而它主要是以科学作为哲学分析对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30到60年代,英美分析传统的科学哲学唱"独角戏",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鲜有人关注。在近年来科学哲学"转向"的话语中,英美学界开始对大陆传统的科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传统产生了兴趣,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陆科学哲学"的概念。这种大陆视角的科学哲学的新意在于,它并非仅仅与分析模式的"主流"对抗,而是具有一种全球视野和明显的包容性。它还被赋予了促进两个哲学阵营走向"融合"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社会一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后现代的转向。就现代主义科学哲学而言,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这是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第一次转向。逻辑主义着眼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其代表为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及其学派可以看作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过渡和中介。历史主义超越了传统的科学哲学作为“科学的逻辑”的定位,认为单靠逻辑的解剖刀必定歪曲科学,因而把焦点聚集在对科学的社会一历史考察上,更多地关注科学的实际发展,试图建立历史的模型,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社会”:哲学抑或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科技与社会”早已成为科技哲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关于它的学科性质迄今依然未见辨明。本文认为,“科技与社会”既与科学社会学迥然相异,也与STS界限分明。“科技与社会”的学科定位当是哲学性质的。主要理由有三:(1)“科技与社会”是科学观的主要组成部分;(2)保持“科技与社会”特点的需要;(3)增加“科技与社会”理论深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