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古拉地区的总辐射和净辐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79,24(9):400-400
1976—1977年,我们随青海省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察队,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地区进行了综合气象考察。本文仅就该地区的总辐射和净辐射作一些探讨。 唐古拉地区夏季考察的辐射观测基点没在布曲河畔,海拔4872米,观测场地为砂质草滩,长有高约3—5厘米的稀疏短草。冬季考察点设在公龙曲河畔,海拔5068米,下垫面为高山荒  相似文献   

2.
谢贤群 《科学通报》1983,28(23):1455-1455
青藏高原在以往的高原辐射研究中,因条件所限,很少进行实际的反射率测量,仅依据高原上和高原周围少数的日射资料,对反射率值进行估算。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在高原上第一次系统地进行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连续观测,获得了若干高原地面辐射场的特征值。同时也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一些主要下垫面上夏季的实际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这些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要比以前估箅的小。本文拟就这些新的观测事实和特征作一分析,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有效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笃鸣 《科学通报》1984,29(13):796-796
在山地辐射气候研究中,以长波辐射的研究最薄弱。在国外,已有的工作一般仅限于海拔高度较低的山区,我国也只有少量的野外考察报告。本文根据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着重研究海拔高度、云状、云量对有效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影响,以揭示高原地区长波辐射的基本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谢贤群 《科学通报》1983,28(7):426-426
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在高原上设置了六个地面辐射观测站进行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观测。各测站的观测结果及青藏高原夏季太阳辐射分布特征见文献[1]。本文仅只对在六个观测点上所观测到的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场中若干新事实和特征值作一简单报道,以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风云四号辐射成像仪及其数据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淦泉  沈霞 《自然杂志》2018,40(1):1-11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气象观测密不可分,通过气象卫星观测气象是气象预报的重要手段。气象卫星主要分为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两类。辐射成像仪一般是各类气象卫星的核心载荷,用于获取目标不同光谱波段的辐射数据。卫星气象是指对气象卫星获取的辐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分析结果进行气象和气候预报。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最新研制发射的第二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辐射成像仪的性能和技术特点,并介绍了辐射成像仪数据产品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寇有观 《科学通报》1980,25(8):363-363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多年冻土也十分发育。为了研究冰川冻土形成、发育和演变的热量条件,从六十年代起,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就开展了太阳辐射和地表热平衡观测研究。二十年来,在我国西部高山冰川和多年冻土区一共进行了18个点的观测。1975—1976年在青藏铁路冻土研究中,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地表面能量转换的周年资料,促进了高原冻土和高原热力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陆同文 《科学通报》1973,18(6):289-289
中央气象局西南、西北协作区于1973年8月25日至9月3日在兰州召开了青藏高原气象科研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西南、西北9个省(区)气象部门、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民航和部队等代表共108人。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工作近一年来取得了一些新成绩。会上交流了43篇科研成果,内容涉及高原天气系统的分析研究,高原气候特征及其成因,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高原  相似文献   

8.
荆其一 《科学通报》1976,21(2):74-74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是近代气象科学中的一个重大发展.目前在气象卫星上已能装置电视摄像,可见,红外辐射计,微波辐射计等仪器设备,以获得全球的地面温度、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系和降水强度的气象资料,这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监视台风等危险天  相似文献   

9.
走进墨脱     
在中国,对科学研究者、人文考察者、探险者和旅游者来说,最神秘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是西藏;在西藏,最具诱惑力也最难进入的地方则是墨脱。 2003年9月至10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考队一行6人对墨脱地区进行了徒步考察。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仅限于我国境内,而对青藏高原与邻国接壤部分,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研究却几近空白。2006年秋天,由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科学家联合组成的喜马拉雅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首次对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坡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考察。本刊特邀这次考察活动的首席科学家、著名冰川学家张文敬教授,给我们讲述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南坡的考察经历。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微型臭氧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分析TOMS和地基观测提供的臭氧总量资料,发现2003年12月14—17日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大面积臭氧极低值区域.根据地基观测订正TOMS资料的偏差之后,发现臭氧总量小于220DU的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中心极低值仅为190DU.这是首次报道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微型臭氧洞或臭氧极低值事件.  相似文献   

12.
托木尔峰降水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冰川的补给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有观 《科学通报》1981,26(2):113-113
天山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是新疆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所在区,有冰川600多条,冰川面积3800多平方公里,是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区。1977—1978年,我们对该区冰川和气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在不同高度作了短期观测,并对高山区降水规律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留法 《科学通报》1983,28(10):617-617
抚仙湖是我国较大的深水湖泊,研究抚仙湖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及其分布规律,对油田沉积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9—198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室同志对抚仙湖地区的地质、地貌、沉积、水文、气象、水化学和水生生物等进行综合考察。同时,在整个湖区采集了60个测点的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中东部71个气象台站常规观测资料,2套卫星辐射资料,以及3套再分析资料,定量计算了1980~2008年高原中东部上空大气热源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高原感热减弱趋势仍在持续,尤其是春季感热减弱趋势最为显著.感热的这种变化主要由风速的持续减弱所决定,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地气温差变化趋势由过去的减小转为增大.2套卫星辐射资料计算所得高原中东部大气柱净辐射通量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利用3套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高原中东部大气视热源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其中2套基本一致,均呈减弱趋势,且其中1个的变化幅度明显偏强;而另一套为明显上升趋势,与观测相反.精确计算高原热源变化趋势仍很困难,特别是利用再分析资料估计高原热源变化趋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1975,20(3):149-149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地形复杂,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天气、气候情况,甚至东亚和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它的影响。有关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于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问题,一直受到气象工作者的重视,并不断进行多方  相似文献   

16.
姚檀栋 《科学通报》1991,36(20):1570-1570
本文以1989年中日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研究期间所得到的资料为基础,讨论该地区降雪中氧同位素(δ_(18)O)的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由禧 《科学通报》1956,1(10):12-12
一引言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季风现象的记载,但我们对季风的研究是在1925年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以后才开始。 1925 — 1932年气象工作者所发表的气象论着中,曾附带地讨论了季风现象,但都是零星片段的。真正把季风现象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还是在1934年以后。当时,大家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季风与中国的降水关系上,特别是竺可桢教授,他利用当时不多的气象资料,肯定了东南季风与中国降水的复杂关系,并指出单一的、强盛的东南季风控制下的地区主旱,而不是多雨,只  相似文献   

18.
正近30年来,气候变暖极大地改变了高原河流的水汽供应,已威胁到高原河流下游数亿人口的水供给,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科研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历史回顾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在沿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区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活动有:1981年,中科院南迦巴瓦地区登山和综合科学考察,对南迦巴瓦峰地区天气气候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胡东生 《科学通报》1992,37(16):1499-1499
1989—1990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和青海省联合组成“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盐湖专题组”在野外取得的大量而丰富的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区湖泊水体(包括盐湖)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部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地表辐射平衡、热量平衡论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群柱 《科学通报》1980,25(12):552-552
一、青藏高原辐射平衡状况根据我们对高原辐射平衡(B,下同)的研究,B分布的总趋势自西南向东北减少.全区B的年总量介于60.0—80.0千卡/厘米~2之间.高值区位于葛尔、班戈、那曲、日喀则至定日一带,年总量大于80.0千卡/厘米~2(图1).此高值区终年存在,6月范围最大,向北扩展到唐古拉山以北;12月最小,收缩到日喀则、定日一线;零值线位于喀什、和田、若羌沿阿尔金山北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